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30章 平“贼”将军左良玉

第30章 平“贼”将军左良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不管别人相信不相信假太子,反正东林党人他们是相信了,他们毅然决然地摒弃了先辈们惯用的手段,转而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兵谏。

    尽管在南京,他们在军事力量上并不占优,但远在武汉的左良玉对马士英和江北四镇霸占南京正统地位心怀不满,同时自己手握号称百万的雄师,却在政治舞台上碌碌无为,这让他无法忍受。

    恰似东晋时期的王敦,左良玉与南京的东林党迅速达成默契,左良玉以太子为名,数十万大军如潮水般浩浩荡荡地向南京进发,气势磅礴,杀意腾腾。

    和明朝许多职业军人一样,左良玉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他自幼失去了父母,由叔叔抚养长大,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姓氏。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粗鲁之人。然而,尽管缺乏文化知识,他却非常懂得人情世故,并对这个动荡时代的生存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能够从社会最底层的\"草根\"逐渐攀升至明军主将的地位,自然有其独特的才能和手段。

    左良玉最初在辽东地区服役,当崇祯皇帝即位时,宁远的士兵由于朝廷长期拖欠军饷而发生哗变,导致带兵的巡抚毕自肃被迫上吊自尽。作为下级军官的左良玉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革除职务。但不久之后,由于朝廷正在进行战争,急需像左良玉这样勇敢善战的下级军官,他很快又恢复了原职。

    在与入关的清军交战时,左良玉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战斗能力。那时,左良玉的上司是东林党人侯恂,而侯恂对他颇为器重,将其提拔至副将一职。之后,左良玉不负所望,屡立战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随着农民军势力日益壮大,崇祯皇帝无奈之下,只能从辽东前线调集军队回到内陆地区进行镇压。左良玉也位列其中,并接到了负责河南战事的重要任务。

    自此之后,直到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十多年间,左良玉一直在河南、安徽、湖北和陕西等地与农民军展开激烈的交锋。对于他的战绩,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遇上\"张\"则胜,碰到\"李\"则败。也就是说,左良玉多次击败张献忠,但总是在面对李自成时遭遇挫败。

    崇祯十一年(公元 1638 年),张献忠玩起了无间道,伪装成朝廷官员准备偷袭南阳城。当他在南阳附近的南关安营扎寨时,恰好遇到了路过此地的左良玉。

    左良玉这人警觉性很高,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便派人将张献忠叫来询问情况。张献忠哪有那个胆子去啊,直接吓得撒腿就跑。左良玉见状,立刻率领军队追击。只见他张弓搭箭,“嗖嗖”两声,两支箭如闪电般射向张献忠。其中一支箭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张献忠的肩膀。幸好他的部下们拼死保护,才让张献忠侥幸逃脱。

    崇祯十三年(公元 1640 年)的玛瑙山之战,张献忠原本占据着山顶的有利地形,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竟然莫名其妙地输掉了这场本应胜券在握的战斗。不仅如此,他手下的十几位将领还被砍掉了脑袋,甚至连张献忠的妻妾也成为了俘虏。

    然而,与打张献忠时的轻松自如截然不同,左良玉在与李自成交手时却遭受了不少挫折。后来,他对李自成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只要有可能,他都会选择避开李自成,尽量避免与之正面交锋。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大军围攻开封城,形势危急。侯恂从监狱中被起用,出任督师一职,肩负起保卫开封的重任。此时,左良玉隶属于侯恂麾下,与其他数支军队共同驻守在朱仙镇。然而,左良玉在观察到李自成军队强大且士气高昂后,深知继续战斗将会遭受巨大损失,不愿意为了朝廷而冒险动用自己的精锐部队,竟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悄然拔营撤离。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引起了其他友军的恐慌和效仿,导致整个防线崩溃,\"众军望见皆溃\"。李自成早已在左良玉撤退的路线上挖掘了一条长达上百里的深沟,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当左良玉的军队开始逃窜时,李自成趁机发动追击,左良玉的军队陷入混乱,纷纷下马穿越深沟,场面一片混乱。李自成趁势发动攻击,给左良玉的军队造成了重大打击。这场战役使得明朝军队遭受重创,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和动荡。

    这一场战斗下来,官军可谓是惨败至极,不仅丢失了上万匹马骡,还损失了无数的武器和帐篷。左良玉吓得魂飞魄散,一路狂奔至襄阳。

    幸运的是,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崇祯皇帝罕见地没有追究左良玉战败的责任,而是命令他立刻前往开封援助侯恂。然而,左良玉心中充满了对李自成的恐惧,迟迟不愿动身,一路上磨磨蹭蹭。最终,开封城被攻破,侯恂因此受到问责并被撤职。

    左良玉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在这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乱世之中,作为一名专业的职业军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竭尽全力地保住自己的实力!毕竟,只有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才能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中立足。至于那些所谓的“为国为君分忧”之类的高尚口号,也不过是朝廷下达的圣旨以及大臣们呈递的奏章中的华丽辞藻而已。

    想当年,左良玉还只是个中级官员时,他就已经将保存和发展自身的实力视为首要任务。那时,他负责驻守怀庆地区,但由于与上司之间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他便心生一计,故意放缓对敌军的追击速度,让敌人得以喘息并逐渐壮大起来。这样一来,他不仅能够利用这些敌人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还可以招募更多的降兵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此外,对于上司的调遣命令,如果有可能会损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那么他就会选择阳奉阴违。表面上,他会表现出顺从的态度,但实际上却完全不按照指令行事。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想尽办法避免执行那些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任务。总之,在左良玉眼中,保住自己的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在左良玉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曾经有好几次面临生死考验。其中最严重的一次,甚至被朝廷下令戴罪立功或降级使用。而这一切的原因,竟然只是因为他常常无视上司的命令,自行其是。

    每次接到调令,左良玉总是会选择拖延或者干脆拒绝执行。这种行为看似固执己见,但实际上却是出于他个人的深思熟虑和战略眼光。然而,这样的举动也让原本掌握主动的官军陷入了被动之中,给战局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朝廷始终没有判处左良玉死刑。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考量。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左良玉的确具备卓越的战斗能力。他在战场上勇猛无畏,屡立战功,成为了明朝军队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因此,对于朝廷来说,左良玉的存在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杀敌破阵,又可能反噬自身。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良玉的势力日益壮大。他手下拥有一支庞大且精锐的部队,这些士兵们对他忠心耿耿,视他如神明一般。如果朝廷真的对他严惩不贷,很有可能会激起左良玉及其部下的反抗情绪,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动乱。

    明末跟农民军打仗的官军,军纪大多差得要命,而左良玉的军纪那绝对是最差的。在关于他的记载里,烧杀抢掠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左良玉被李自成从襄阳追到武昌的时候,跟楚王要二十万人的粮饷,楚王没答应,他就放纵士兵大肆抢掠,“火光把江都照亮了”。

    为了躲开左良玉的军队,武昌上到朱明宗室,下到普通百姓,都纷纷逃进山谷里。左良玉在武昌待了二十来天,等他带着部队离开的时候,武昌人在蛇山上欢呼:左兵走啦!都觉得能逃过这一劫,就跟重获新生似的。左良玉经常纵容甚至下令让部下抢劫强奸,他觉得,这就算是给跟着他的兄弟们一点好处和回报,至于民间的愤恨和言官的激烈批评,在弱肉强食的世道面前,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南明建立之后,左良玉在长江上游的武昌一带那是混得风生水起,实力保存得相当不错呢,手下有八十万大军,还号称百万呢!在南明倚为干城的江北四镇里,数高杰最厉害,但跟左良玉比起来,那还是差得远呢!

    不过呢,虽说江北四镇都从南明明朝那里得了不少好处,可左良玉是侯恂的人,侯恂又是东林党的人,跟东林党不对付的马士英和阮大铖就看左良玉不顺眼,各种打压。这一打压,可把左良玉给惹毛了,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檄文要去讨伐马士英,带着大军就顺着长江往下游去了。】

    “东林党的后辈们真是堕落了,居然会跟左良玉这种人混在了一起,实在……”万历朝,一个老东林党人气愤地说道,但是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阵沉闷,仿佛有一口鲜血涌上心头,却又无法吐出。他不禁扪心自问,如果自己处于弘光朝的境地,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或许,情况并不会好太多。

    “哼,东林这帮伪君子,居然认为左良玉和他的军队能够保卫国家,这简直如同有人相信妓院里全是贞洁烈女,官场上说的都是大实话一般可笑。这个所谓的‘平贼将军’,实则比贼还要恶劣啊!”

    还只是一个孩子的朱由检暗自下定决心,只要将来还有机会登上皇位,首要任务便是收拾魏忠贤(不过似乎他已经被太子爹朱常洛给打死了),其次就是要狠狠教训东林那帮虚伪的家伙。

    在广阔的天幕之下,徐达站在朱元璋身旁,目光深邃而坚定地说:“我打赌,这个左良玉绝对活不到南京!”

    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波澜。因为左良玉所率领的军队规模庞大,让人不禁想起当年陈友谅那号称六十万大军的壮举。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被这股压力吓倒,反而以一种坚毅的语气回应道:“就算他真的杀到了南京,又能怎样呢?难道还不如王敦那样,最终被消灭吗?”

    朱元璋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深知,战争不仅仅取决于兵力的多寡,更在于战略、智慧和勇气的较量。他相信南明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能力和策略来应对左良玉的挑战,并将其击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