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前朝将军
进入到客栈里,季芳菲向老板要了两间房,随后小二将两人带入到了房中,季芳菲放下东西之后,从房中走了出来,而段羽玉也在此时从房中走了出来,两个人一同去向了楼下,坐在一楼的大厅当中。
季芳菲段羽玉点了一些食物,填饱了肚子,随后两人便离开了客栈,去到外面查看情况,顺便四处摸索一下,两人在城中四处行走,在这繁华热闹的街市当中,依然能够看到落魄的乞丐们在乞讨。
每一个乞讨的乞丐都会主动上前去拉着那些看上去身份尊贵的人的衣角,祈求着他们施舍一些银两,但大多数换来的都是无情的拒绝,不过这拒绝没有将他们击倒,而是继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但是在这群乞丐当中,唯独另外一个老人与他们不一样,那个乞丐老人只是坐在远远的角落一动不动,他倚靠着柱子闭上双眼似乎在休息,当有人朝着他的破碗里扔去几两碎银子的时候,老人睁开了眼睛,没有道谢,只是冷冷的看向那人,随后将碗里的碎银子扔了出去。
这反倒是让季芳菲来了兴趣,不过也仅仅是驻留观看了一下,便就离去了,虽然好奇那个乞丐老人这番做的行为,但是季芳菲不可能上前询问。
季芳菲和段羽玉在街市中来回行走,突然一个人朝着季芳菲冲来,与季芳菲撞在了一起,不过那人立马对着季芳菲道歉,季芳菲并没有与他计较,让他离开,随后跟着段羽玉来到了一家小摊前坐了下来,点了一壶茶。
两人就那样静静的坐着,但是目光却四处环视,而就在两人喝着茶水环视四周的时候,季芳菲看到的那个不一样的乞丐老人正在朝着他们缓缓走来。
季芳菲疑惑的看向了老人,刚想开口询问的时候,老人突然将一个钱袋子放在了季芳菲的面前,季芳菲看着眼前的钱袋子,随后又看向了老人。
这个钱袋子不就是她的吗?怎么会在老爷爷的手中呢?
忽然想起有一个人撞向自己,季芳菲立马就明白了,于是她接过了钱袋子,对着乞丐老爷爷说道:“多谢。”
乞丐老人打量着季芳菲和段羽玉,随后说道:“我帮你找回了钱袋子,不如你就请老夫吃完馄饨吧。”
季芳菲闻言没有拒绝,点了点头,让老人坐了下来,随后向商贩要了一碗馄饨,老人狼吞虎咽起来,吃完之后,便直接用手擦去了嘴角边的汤汁,季芳菲忍不住问道:“老人家,我看你并不像乞丐,为何你会……”
话到一半,季芳菲停了下来,而老爷爷听完季芳菲的话后,哈哈大笑,随后说道:“没错,老夫确实不是什么乞丐,哎!只不过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才如此落魄……对了,老夫名叫赵武,多谢姑娘请的这碗馄饨,日后老夫一定会报答姑娘的恩情。”
话音落下,赵武起身,转身离开,季芳菲看着这个名叫赵武的老爷子,不由觉得有趣,等到赵武离开后,季芳菲和段羽玉也将碗里的茶喝完,两人付了钱起身离开,继续在城中打探着情报。
而走了没多久,段羽玉停在了一个告示牌前,季芳菲看到段羽玉停下来,以后都走到了段羽玉的身旁,刚想询问段羽玉发生了什么事,然而在抬眸的那个瞬间,她看到了公告牌上的画像。
季芳菲惊讶的说道:“这不就是刚才那个名叫赵武的老爷爷吗?”
段羽玉点了点头:“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他见到厉北溟。”
季芳菲闻言点了点头,于是二人立刻出发寻找那位名叫赵武的老人,可是那位老人却像凭空消失一般,任凭季芳菲和段羽玉寻找,也无法找到。
无奈之下,两人决定前往乞丐的聚集地里寻找赵武,当季芳菲和段羽玉踏入这乞丐聚集地的时候,便看到一整条街中横七竖八的全部都是乞丐,男女老少通通都有。
而他们看到了季芳菲和段羽玉穿着华服走进的时候,纷纷都围了过来,向两人讨要钱财,季芳菲和段羽玉看向对方,满眼的无奈,不过二人都知道,这样下去是没有办法将他们打发走的,于是季芳菲从钱袋子当中拿出了一些碎银子扔向了身后,果然围着他们的乞丐立马蜂拥而至的朝着身后而去。
季芳菲和段羽玉趁着这个时候朝前跑去,在一处破庙当中,他们两人发现了赵武,此刻的赵武躺在破庙当中,闭目养神,当季芳菲和段羽玉进入到破庙里,赵武闻声醒了过来,看向两人的眼中没有丝毫的惊讶,似乎意识到两人会来寻找自己一般。
赵武淡淡地问道:“你们来这里有何贵干?”
季芳菲走上前恭敬地说道:“没想到赵武老前辈竟然是前朝的将军,刚才多有得罪。”
原本倚靠着的赵武坐了起来,对着季芳菲摆了摆手,说道:“不提当年的事,都过去了,那也是前朝了,现在老夫哪里还是什么将军呀。”
赵武的话刚说完,段羽玉便走上前对着赵武说道:“赵武老前辈,当今皇上并没有想要处死你,反而想让你重回朝廷,为什么你不愿意回去?”
赵武闻言看向了段羽玉,许久之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晚辈说话倒是一点都不忌讳,罢了罢了,老夫宁愿做个乞丐,也不想回去做那将军,当今圣上确实没有想要杀我,不过我可没承认他。”
季芳菲和段羽玉听闻赵武的话,也知道了原因,而就在此时,赵武继续说道:“若是你们也是来劝我的还是算了吧,回去吧,这里不是你们该待的地方。”
季芳菲和段羽玉相互对视一眼,没有继续劝说赵武,因此他们都看得出来,赵武已经有了一些微怒。
两人向赵武躬身,随后离开了破庙,回到了客栈当中,季芳菲忍不住问道:“现在怎么做?”
段羽玉回道:“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