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街亭危局(三) 防守位置的选择
于是,诸葛亮缓缓起身,语气凝重而清晰,“的确,吴懿将军说的在理。当前,我们目前无法判断张合在陇山诸道上的进军路线选择,况且不排除张合可能两路进军的可能。
而且即便是,张合只走关陇道或者番须道,也是比较难以防御的,想要堵住此二处兵马,每条路线至少需要一万精兵扼守其谷口,分别把守两条路线的谷口处。而且还是在不考虑张合走鸡头道南下的可能性。
而目前,审视我军现状,我军三万大军围困上邽城,能够机动调遣的仅有一万兵马。在此情境下,分散兵力分守各道,实为不智之举。
因此,我们需另辟蹊径,可以选择将防线的重心南移,将重兵集结在略阳地区布放,此地是陇山诸道南下的关键交汇点。
关陇道、番须道、鸡头道、瓦亭道南下全都会汇集到略阳地区。在此集结重兵,不仅能够有效扼守多条战略通道,更能灵活应对张合可能的变招,确保我军战略上的主动与优势。”
诸葛亮提出了以略阳地区为核心防线的战略构想,左将军吴懿,作为东州派的中流砥柱,深谙兵法精髓,随即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丞相高见,略阳之地,诚然为陇山多条要道的交汇枢纽,但欲在此拦截张合大军,兵力需求实非小可,必须要有和张合所部等量的士兵才能阻拦张合军南下……”
吴懿精通兵法,自己还没说完,便反应了过来,似有所悟,即刻领会了诸葛亮的深远意图,原来诸葛亮并非是想阻挡张合所部,而是想要断张合粮道。
诸葛亮微笑着接过话茬,“子远说的不错,略阳之地的战略价值,其职能并非是拦住张合大军的去路,硬撼张合之兵锋,因为此处位于所有陇道最终南下汇总点,这个独特地理位置。如果派遣一支大军在此站稳阵营,深深嵌入敌后。就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此处。
当张合大军逼近,我军不必正面交锋,可灵活避其锐气,任其通过。然而,一旦魏军的运粮队伍现身,运输辎重和粮草,略阳地区的我军部队,便可以及时出击,截断魏军所部的生命线——粮道。
如此一来,张合,一代名将,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必然不敢绕过略阳当地,无视后勤之根本,孤军深入南境。”
诸葛亮一番剖析,如同拨云见日,令在场众将士豁然开朗,对即将到来的战局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丞相中军大帐的另外一名中参军马谡,对兵法的理论认知还是十分高深的,于是缓缓道出了自己的战略分析,呼应丞相的战局思维,这是对丞相战术的可行性分析。
“张合的东军,自陇山诸道而上,行进到略阳地区。其战略选择,不外乎有以下四种选择。
第一,魏军忽略我方驻扎在略阳地区的军马,仅携带少量粮草,轻装简行,火速进军。意图效仿楚霸王破釜沉舟之壮举,迅速南下,直击我军腹地,与我军速战速决。
然此计虽勇,如果真要这样,张合所部必须快速击溃丞相大军才可。即便张合勇猛如项羽,我军亦绝非昔日章邯之秦军可比。更何况,张合之力,远不及西楚霸王之威。在短时间内,张合绝无可能撼动我们在上邽的中军。
反观我军驻扎在略阳地区的军马,则可以肆无忌惮地截断张合所部的后续给养、粮草。这样,时间一久,敌军自会因补给断绝而陷入混乱,不战自溃。
第二,张合或会派遣少数兵力,意图围困略阳我军,而主力则趁机偷渡南下,企图直捣我军核心。
对此,我军应对策略清晰。如果敌军兵少,略阳地区我军则大可以出营,将其留下的少部分围困之敌一举歼灭。即便未能速胜,亦可依托略阳之利,持续消耗、突袭敌之运粮队伍,破坏他的粮道,使张合所留少量围城之兵,难以兼顾保护漫长的补给线。如此,敌军之战略意图,亦将化为泡影。
第三,张合留大量士兵,或采取重兵围困略阳我军,仅遣精锐先锋,作为奇兵南下,意图缓解上邽之围。
此策虽看似周全,实则隐患重重。这样,确实是不用担心略阳的粮道了,后勤也可以畅通。但是仅派一支前锋想化解上邽之围,简直是天方夜谭。丞相大军可轻易采取围点打援之策,将这股孤军深入之敌,一网打尽。
至于第四种战术,那就是,集中全部兵马,一鼓作气先击溃我军在略阳的驻军,誓要一举拔除略阳我军这颗钉子,确保粮道运输的畅通。然后再挥师南下,袭扰我军后方。
张合作为魏国宿将,历经百战,自能洞察前三策之不可行,于是,故最终必然选择第四种战术。
然而第四种,张合想要将略阳我部吃掉,实非易事。我军只要再拖上一些时日,待后军解决了祁山城的高刚所不变,马忠将军便可以率军,前后夹击张合,届时,张合便处于被动了。
如此一来,张合撤军尚属幸运,更遑论兵败被我军生擒活捉之命运了。
如果兵力充沛的情况下,我军可以阻塞陇山诸道,阻敌于陇山之外。待我待雍凉之地尽入我手之后,再以此策略巩固防线,抵御魏军。
但鉴于当前兵力紧张的情况,丞相高瞻远瞩,按照丞相的战略安排,我们将重兵部署于略阳区域,实则已巧妙地将张合救援上邽的军马,牢牢牵制于此地,使其难以施展拳脚。”
马谡的见解让诸葛亮十分开心,实际上就是将丞相的计划全面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