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二十章 燕诚
第二卷第二十章 燕诚
“死的是国子学的夫子。”
李翊安放下手中的狼毫,抬眼看向楚灵。
十四岁的少年人的影子被昏暗的灯烛拉长,落在一旁已经泛黄的山水屏风上。
屏风后传来清澈的少年的声音:“是徐婕妤的父亲,名叫徐秀。”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前几年入学国子学,徐秀应该是教过你一段时间的?”
“是。几年前在文渊阁时曾被父子夫子教导明经和诗文。”
话虽如此,但其实楚灵在文渊阁那两年所学的一切诗文,几乎在十岁以前都已经全部记熟背完,所以即使杨皇后请了皇帝让楚灵去文渊阁上学,事实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收获。
和那些王公贵族的公子小姐们上课,也并不是太愉快的回忆。楚灵还记得他路过时那些年纪不大,打扮得极为华丽的那群孩子的时候,听到的他们口中所说的“野种”、“杂血”云云的话。
偶尔会在书抽屉里发现一些死了的虫子,破了的书,都是小孩子最恶狠的伎俩,然后用在了楚灵身上。
楚灵自然是不怕那些东西,但不代表他要忍气吞声,任他们肆意妄为。
建庆皇帝带着众大臣到国子学视察的时候,楚灵正好没有在屋子里。当然是故意不出现的。
自从建庆二十二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大约一两旬,建庆皇帝就要带着大臣来一趟国子学,大概就是像检查环境和夫子的教学,也算是变相地考量国子学这个皇家的学府到底如何。这是林家走后才有的规矩,那也正是楚灵入国子学的时候。那时云景澈和楚晚珀都在丹青馆进学,大概也是建庆皇帝为了这两个孩子着想。
再后来,建庆皇帝甚至带着飞羽卫堂而皇之地进国子学。
当时楚灵不在文渊阁中,但那只死掉有一段时间的老鼠就那么大剌剌地放在了楚灵的桌子上。
最初的时候他们只是在楚灵路过的时候几句闲言碎语,后来就是在书屉里面放死掉的虫子,最后变本加厉,就到了现在这个样子。
建庆皇帝那天是下了早朝就来了国子学,身上还穿着明黄色的华贵朝服,视线就落到了那一滩秽物上面。
在龙椅上坐了二十多年,建庆皇帝早就已经是喜怒不形于色。难为文渊阁的那几个人在干干净净的后宫找到这么一只死相惨烈的老鼠,血水和半腐烂的肉混在一起,流淌在写着整齐行书的宣纸上,然后渗到了桌面。
书案用的木头是价值不菲的檀香木,现如今附了一层黏黏糊糊的血迹,怕是不能再用了。
皇帝站在一群深红靛紫衣裳的大臣前面,淡淡撇了一眼桌子,身后站着的陈公公忙不迭从诸位高官大臣中挤了出来,“这是谁的桌子?”
几位夫子面面相觑,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倒底陈公公是跟了皇帝许久,多少练出了一点眼力见儿,反应快上许多,他当即又钻过了人群,从后面点了个站着不知道看向哪儿的助学,“你来说。”
只是国子学的助学也不是大街上随便招来的人,自然是有严格的选拔和考校,大多数都是新出来的进士,刚过了释褐试,等着进官职的时候找点事情做,他们大多都已经经过了殿试,早早见过皇帝,面对圣上的文化也能做到尽量的平静。“回皇上,这是二皇子的座位。”
这位助学波澜不惊地走过去,端详了一会儿,确定下来了才朝皇上那边行了一个礼,把结论缓缓道来。
“这是怎么回事?”建庆皇帝难得皱了皱眉毛,本来捻着的佛珠换了个手拿着,在寂静的文渊阁内发出轻脆的一点声音。
然而就是这一点声音,让在屋里站着的所有人都跪了下来。
屋子里还有学生在,并且在列的,一些大臣的孩子。有点脑子的已经跟着跪了下来,而许凝诗是最后一个跪下来的。
当年许凝诗污蔑宋隐和林怀祺偷了玉佩,最后是楚灵添了最后一把火,让她丢了脸,这人一记就是这么多年。
当时楚灵在皇宫里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宫外的大臣的孩子自然不知道他是谁,后来入了文渊阁,才遇到许凝诗。
照理说文渊阁一般都是念两年就算是“结业”了,然后各位公子小姐就会进入国子学的另一个地方——丹青馆。
但是许凝诗已经在文渊阁待了将近四年了。
照理说自家父亲是朝中的肱骨之臣,还是能言善辩的言官,怎么到了自家女儿这里没有遗传到半分。
要不是她没有走,楚灵也遇不到这个大麻烦。
“给朕查。”皇帝闭了闭眼睛。
再怎么不愿意见到楚灵,他也是大盈的二皇子,皇帝亲生的孩子,在国子学遇到这种事,岂不是当中抹了皇上的面子?
所以这不得不管了。皇帝扔下了这一句就甩袖子走了,明黄色的龙袍在如意门的门口消失,好像整个室内都暗淡了下来。这话话音刚落,身后就不知道从哪里进来几个穿着赤红色飞鱼服的人,握着佩刀的手拱起来应“是”。
穿着紫红衣裳的大臣鱼贯而出,文源阁里就又剩下了一众学生和夫子,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任何人说话,门边还站着两个佩刀的飞羽卫。
楚灵是后来才出现的,他看到门口的红色衣角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皇帝来过了。
事实上楚灵根本没有上文渊阁的必要。一则那些知识他早就已经学会,二则文渊阁的人,如今他也没有认识的必要了。
但也不是全无收获。
楚灵在国子学结识到了一个人,燕诚。
这人是国子学的助学,建庆二十一年科举的进士,二甲的榜首,离探花只差了一位。
后来徐婕妤从楚灵的夫子徐秀那里得知了这件事,按着她的性子,非要让那群人吃点苦头,但最终还是被楚灵拦了下来。
楚灵去文渊阁上学的时候已经是建庆二十二年的春天,那年正是宋隐和林家一行人离开上京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