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消失的汉军
吕布与他的精锐骑兵们,如同夜色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隐藏在远处的黑暗之中。
他们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不远处上杉谦信的军队。
当看到敌军缓缓退回自己的营寨之中,吕布与骑兵们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不约而同地长出了一口气,仿佛连周围的空气都随之变得轻松了许多。
这些英勇的骑兵们,经过连夜不间断的激烈厮杀,早已是身心俱疲,铠甲上斑驳的血迹和泥土见证了他们的英勇与艰辛。
尽管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知道自己为谁而战。
在吕布看来,能够凭借当前的兵力与战术布局,成功逼迫敌人主动退军,无疑是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选择。
毕竟,汉军骑兵的数量仅区区百人,相较于对方那数万之众的庞大兵力,无疑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之中。
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要想正面击溃敌军,简直是难如登天。
想象一下,即便这百名骑兵个个都是勇猛无比的战士,平均下来每个人也需要面对并斩杀数百名敌人,才能彻底消灭对方的战斗力。
这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哪怕敌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你砍杀,恐怕也要砍上一整天才能有个结果,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吕布和他的骑兵们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且实际的策略——通过不断的袭扰和骚扰,使对方内部产生混乱和不安,从而使对方内部产生混乱。
然而,这一策略能否成功,能否真的让对方陷入混乱之中,却是一个难以预测的未知数。
正是因为双方都明白这一点,都清楚自己在这场较量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最终选择了一种相对稳妥且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敌人主动退军,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样的结果,虽然看似有些无奈,但却是在当时情况下最为明智的选择。
归队之后,吕布迅速而果断地安排了一部分士兵负责四周的警戒,确保在敌人可能发起的突袭或反击面前,他们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随后,他又细心地安排其余骑兵下马休息,让他们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暂时忘却激战后的疲惫与伤痛,恢复体力与精神,为可能到来的下一场战斗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时,伍兴所率领的中军六千人马,已经全部整装待发,做好了撤退的一切准备。
他们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战马不时发出低沉的嘶鸣,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行动蓄势待发。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与决绝,他们知道,这一刻的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反击,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待来日。
伍兴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按照事先与吕布约定的信号,命令手下士兵点燃了撤退信号的烟花。
随着“嗖”的一声轻响,一束璀璨的烟花划破夜空,直冲云霄,然后在高空中爆裂开来,化作漫天繁星般的光点,绚烂而耀眼。
这烟花的光芒在夜空中久久不散,如同一道无声的指令,向四周传递着撤退的信息。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无论是远处的山峦,还是近处的平原,都能清晰地看到这束烟花所释放出的信号。
它如同一道希望的灯塔,指引着友军的方向。
吕布的队伍自然也没有错过这一信号。
他们正驻扎在不远处的山林中,时刻关注着敌军的动向。
当看到天空中那束绚烂的烟花时,吕布不禁哈哈一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孩儿们,看到了吗?那是我们的信号,是时候回家了!”
吕布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骑兵们闻言,纷纷轰然应和,他们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彻云霄。
退回营寨中的上杉谦信,正静静地站在营帐外看向远方天空,仰望着天空中那束绚烂的烟花信号。
他的眼神复杂,虽然并不完全清楚这信号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但凭借着他卓越的战术素养和敏锐的战场直觉,他依然能够大致猜出其中的几分意味。
望着那渐渐消散的烟花,上杉谦信不禁长叹了一口气,那声音中既有无奈也有感慨。
他一拂身后的披风,转身走进自己的营帐。
“这汉军,不简单啊,绝非那些只会盲目冲杀的暴民所能比拟。”
上杉谦信在心中暗自思量。
走进营帐,上杉谦信坐在案前,提笔欲书。
却只写下一个“奏”字就停了下来,笔尖在空中停留了良久,迟迟未能落下。
由于长时间的停留,毛笔上的墨水渐渐滴落,最终在洁白的纸张上留下了一滴滴斑驳的痕迹,就像是上杉谦信此刻复杂的心情。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将那张已经被墨水玷污的纸张揉成一团,然后有些烦躁地将其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中。
次日一早,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晨曦微露,空气中还带着几分寒意与湿润,倭人的大军便几乎倾巢而出,如同一片黑压压的乌云,浩浩荡荡地直扑向汉军的营寨。
上杉谦信骑坐在一匹高大雄壮的战马上,身姿挺拔,面色凝重而阴沉,双眼如同鹰隼般锐利,穿透了清晨的薄雾。
不多时,一名身着轻便铠甲、面容紧张的侦骑从前方疾驰而归,马蹄声在寂静的黎明中显得格外响亮。
他勒紧缰绳,在上杉谦信面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双手呈上探报。
“禀报大人,汉军营寨之内,已然空无一人,似乎已全部撤离,踪迹难寻!”
上杉谦信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对于这一结果,他心中早已有了几分预感。
他轻轻点了点头,虎头面具下的眼眸中闪烁着更为复杂的光芒。
前一晚的骑兵大战,倭人的一千精骑在汉军锐不可当的攻势下,损失惨重,几近三成永远留在了那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
那些被打散的骑兵,如同惊弓之鸟,直至晨光初现,才在恐惧与疲惫中陆陆续续返回营地。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恐与无助,身心俱疲,已然失去了往日的英勇与战斗力,如今,也只能勉强胜任一些最基本的侦察与哨探任务。
此时的汉军营地中,已是一片寂寥空旷,仿佛被秋风扫过的原野,只剩下孤零零的旗帜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苍凉。
能搬走的物资、装备,甚至是营帐的每一根木桩,都被汉军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拆卸、打包,连夜运走,不留下一丝痕迹,展现出了他们极高的军事素养和隐秘行动的能力。
上杉谦信骑在马上,目光穿过清晨的薄雾,凝视着这片空旷的汉军营地,眉头紧锁,眼神中既有困惑也有震撼。
他的心中充满了疑问:汉军究竟是如何在夜色掩护下,如此迅速且悄无声息地完成撤退的?他们究竟去了哪里?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营寨后方那片连绵不绝、云雾缭绕的大山,那里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与可能。
然而,在那广袤无垠、地形复杂的山脉之中,想要找到汉军的踪迹,无异于大海捞针。
上杉谦信明了,自己精心策划、步步为营所构建起来的战略优势,在这一刻,已经被汉军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彻底化解。
转瞬之间,战场上的明暗之势已经悄然易位。
真正让上杉谦信内心深受震撼的,是汉军所展现出的惊人组织与行动能力,这种能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甚至可以说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上杉谦信基于对情报操作能力的自信,可以断定,汉军至少是在昨日傍晚时分才接获到倭人逼近的紧急军情。
这个时间点意味着,从接到消息到开始行动,汉军几乎没有多少准备的时间,尤其是在这地形复杂、道路狭窄的羊肠山路上,撤退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这短短几个时辰之内,数万名汉军士兵竟然能够如此迅速且有条不紊地从这些蜿蜒曲折、险峻异常的山路上撤退,没有发生任何混乱或延误,更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被敌人利用的破绽。
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行动力,不仅需要极高的军事素养和严明的纪律,更需要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应急方案的迅速制定。
上杉谦信在心中不禁暗自赞叹,汉军的这种组织与行动能力,思之令人心惊,同时也让他对自己的对手有了更深的忌惮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