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重生皇太孙,祖父朱元璋 > 第347章开放户籍制度,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第347章开放户籍制度,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看到朱雄英出现在奉天殿的门口,满朝文武都是一愣。

    皇长孙殿下,可是好几年没看到了,今天怎么会出现在朝会上?

    大臣们忍不住窃窃私语。

    “今日皇长孙殿下驾临朝堂,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才行。”

    “当年,皇长孙殿下才八九岁,就将六部尚书中的三个都给换掉了。”

    “还是小心为上。”

    “刘大人,明天我再向陛下禀报你说的那件事情。”

    “也好,我也是准备明天再上奏。”

    这些大臣们一个个都是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仕途断送,那就得不偿失了。

    朱雄英站在百官的首位,根本不理会身后大臣们的议论。

    事实上,以他的体质,这些大臣的话,他能听得清清楚楚。

    不过,他今天的目的并不是给文武百官一个教训。

    他要做的是改变大明的户籍制度,朱雄英懒得理会这些文武百官,

    这就是一群胆小鬼。

    不过,朱雄英身后的一位官员,却上前一步,向朱雄英问好。

    不是别人,正是兵部尚书唐铎。

    几年下来,兵部尚书唐铎两鬓斑白,眼看着就要告老还乡了。

    所以,他并不惧怕朱雄英,相反还主动过来搭讪。

    “长孙殿下,你怎么会来上早朝了?”

    唐铎笑着说道。

    “我有话要跟陛下说。”

    朱雄英倒也没藏着掖着,毕竟这么多年来,唐铎也没给他使过什么绊子。

    “对了,父王今天怎么没来?”

    “回长孙殿下,太子殿下今日身体不舒服,正在东宫休养。”

    唐铎连忙道,“希望太子殿下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朱雄英点了点头,而后是一片寂静。

    没过多久,奉天殿中传来李公公的声音。

    随后,文武百官按照顺序,朝着奉天殿走去。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一见到朱雄英,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雄英这个从来不上早朝的人,竟然会主动跑来上朝?

    “有事启奏!”

    李公公喊完这句话,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文武百官们都不敢多说什么。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忍不住在心里把文武百官骂了个狗血淋头。

    真是一群胆小鬼!

    过了一会儿,朱雄英走出了文武百官的队列。

    “皇爷爷,孙儿朱雄英有要事启奏。”

    朱雄英抬起头来,看着老朱,嘴角带着一丝自信的笑意。

    “说吧,你有什么事啊?”

    朱元璋心中冷哼,但脸上却不动声色。

    “陛下,这几年大明发展得很快,比六年前强了很多。”

    朱雄英接着道:“不过,光靠这些是不行的,现在的大明,已经到了瓶颈期。”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反对朱雄英的话了。

    他们不是怕。

    确实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朝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小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

    比如以前某个地方发生水灾、旱灾、蝗灾之类的事情,当地官府都会心急如焚。

    朝廷也会担心不已。

    可现在,大明有足够的粮食,如果发生了灾害,百姓有余粮,各府州县也都有余粮,大明完全不用担心天灾。

    能被朱雄英说成是问题,肯定是制约大明发展的关键因素。

    “能不能告诉咱,大明的经济遇到了什么问题?”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说道:“如果真有什么问题,那咱们就解决他,让大明的经济继续繁荣下去。”

    朱雄英一听老朱这么说,就知道这件事十有八九是成了。

    “启禀陛下,大明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却有一个制度,并不利于经济发展。”

    朱雄英立刻回答道:“这就是户籍制度。”

    “比如张三,他是凤阳人,所以只能留在凤阳。”

    “可他也是个农夫,想要将凤阳的东西拉到扬州去出售,张三却是有些难办。”

    “想要前往扬州城,还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

    “但通关文书又岂是那么好拿的?农民就更难了。”

    “这样一来,凤阳这边就少了一个可以做生意的。”

    “在大明,像张三这样的人有很多。”

    “这些人加在一起,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除了农民之外,还有不少工人也是如此。”

    “我的提议,你们有没有意见?”

    朱雄英一番话说得满朝文武都是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是啊是啊,皇长孙殿下说的不错。

    这样的制度,确实会影响到百姓的流动。

    每一个朝代的皇帝,最担心的就是百姓们到处乱跑。

    这是因为,这种流动会导致政权的不稳定。

    可现在,如果有人想要推翻大明,百姓们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如此一来,大明何需担心民变?

    完全没有必要!

    朱元璋一听,顿时陷入了沉思。

    “那你怎么看?”

    过了好一会儿,老朱才说道。

    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

    这是我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我怎么能反对呢?

    不过,朱雄英知道,朱元璋不傻,这位大明朝的开国帝皇,绝对不是一个蠢货。

    他这话,便是要朱雄英说明缘由,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理由!

    “陛下,孙儿建议,立刻进行改革。”

    朱雄英并没有一口一个“爷爷”的叫着,也不跟他套近乎,只是很严肃地说:

    “人口流动起来,经济才会好起来,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只有完全放开对他们的利益束缚,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年!若是放开户籍制度,大明的赋税,在三年之内,就能增加一倍。”

    朱雄英之所以敢夸下海口,完全是仗着自己是过来人的身份。

    他深知民众的积极性被调动后,他们将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

    这一点,从朱雄英所知的历史上就能看出来。

    可以说,现在大明经济的发展,完全是靠着朱雄英的发明,比如水泥、玻璃杯、自行车等等。

    这对大明的消费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想要大明再进一步,就必须要进行变革。

    小农经济是没有前途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