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手工业和商业
林清葵继续看手中的册子。
看完了农业,紧接着便是手工业,谢婉音针对北境寒州的实际情况,打算开设一些利于国计民生的手工作坊。
比如制糖厂、酿酒厂、纺织厂、染布厂、服装厂等等。
这样一来,北境的百姓除了从军和种地,还有其他人也能找到一份符合心意的差事。
家中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凭着自己的劳动赚钱,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女子的地位。
女子可以去谢婉音开办的工厂里做工,可以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可以得到尊重,可以得到自由。
林清葵看完之后,点头道:
“这些没问题。”
“制糖、酿酒、染布的法子,我这边可以给你提供,在不超出你们大渊国生产水平的同时,让你们用更好的方法、做出更好的东西。”
“只是原材料这方面,初期可以找我买,但若为了长期打算,最好还是得有自己的农田。”
就拿制糖来说。
制糖一般需要用到甘蔗或者甜菜,谢婉音最好是想办法,在北境合适的地方种植这两样农作物,否则没有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制糖非常不方便。
若是从林清葵这里买原材料来制糖,那还不如直接买白糖,毕竟白糖也不贵,还比自己制糖少了很多事儿。
谢婉音点点头,表示明白:
“你放心,我已经让人去开垦农田了,不仅寒州,还有荥州,荥州如今也在我的管辖之下,寒州种不活的农作物,荥州可以种。”
“等荥州的水渠挖好了,荥州就不会再受干旱的困扰,如此我能利用的土地就更多了。”
林清葵一边听她说,一边在网上搜了很多方法。
制糖法、晒盐法、织染法等等,甚至还有珍妮纺纱机的组装图。
这个图拿回去,找精通器械的木匠研究透彻,然后批量生产,能将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搜索到合适的方法后,林清葵统一打印下来,交给了谢婉音。
看完手工业方面,紧接着就轮到商业。
北境萧条,要发展商业贸易,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过只要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好,很多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除了北境内部供给之外,也可以销售到外面。
看到商业,林清葵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说道:
“我突然想到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打败北狄的办法,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听,你看是否能从中得到启发。”
谢婉音眼睛一亮,她最喜欢林清葵讲故事了。
不管是曾经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还是后来的“唐朝造反大舞台,有梦你就来”,都是她非常喜欢的历史故事。
而这一次,林清葵要讲的,也是个历史故事:
“在我们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着名的经济学家,名叫管仲,他可以说是世界经济战的鼻祖。”
“管仲建议齐桓公带头穿鲁国特有纺织品做成的衣服,并好找王工大臣一起穿,使得鲁国的纺织品在齐国成为一种潮流。”
“为了满足需求,管仲下令高价收购鲁国的纺织品,这使得鲁国纺织品需求激增,价格飞涨。”
“鲁国人看到贩卖纺织品的利润远远高于耕种,便纷纷放弃农业,转而大量生产布料。”
“为了进一步刺激鲁国生产纺织品,管仲下令对鲁国的布匹商人进行重赏,这推动了鲁国纺织业的繁荣,却也加速了农业的荒废。”
“等过个一两年,管仲突然下令禁止购买鲁国纺织品,导致鲁国布料积压,粮食短缺,最终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买粮食,经济遭受重创。”
“同样的招数,还有购鹿制楚、衡山之谋等等,可以说是百试百灵,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非常大的利益在前面吊着,不愁敌人不上当。”
“三公主,这个招数,是不是可以用在北狄身上?”
谢婉音是个聪明人,她立刻从林清葵的故事中,提取出了关键信息,并且想到了制约北狄的办法:
“北狄之所以强大,大部分都依赖于他们的战马,而我要做的,就是控制他们的战马繁衍。”
“我若用大量的金银与他们换取牛羊,那么北狄的牧民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大量蓄养牛羊,而减少蓄养马匹。”
“北狄物资不丰富,草料也是有限的,若是他们把所有的草料都用来蓄养牛羊,那马匹吃的就会少,马儿会逐渐变得消瘦,失去载重能力,也会失去以往的战斗力。”
“北狄如今陷入内战,三庭王之间谁也不服谁,若是纵横谋划,这个计策是完全能够成功的!”
林清葵冲着谢婉音竖起大拇指:
“三公主聪慧。”
“还要多谢林姑娘提点,这位管仲前辈,可真是个妙人。”谢婉音对经济战鼻祖管仲的敬佩之情,顿时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谢婉音一边说着,一边在心里酝酿,该怎么利用经济战,制衡北狄了。
如果这件事能成功,说不定她会成为大渊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北狄干趴下的人,无数前辈没能完成的任务,可能会在她的手里做到。
林清葵等继续往下看册子,在手工业和商业之后,紧接着就是教育。
在谢婉音看来,教育是必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最好的方式。
她想要北境的百姓人人有书读,人人明事理,可以不再那么浑浑噩噩过一生,而是等长大之后,有一技之长,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
对此,谢婉音的办法是打算开学堂。
林清葵看完之后,开口道:
“三公主,现在开办学堂,或许还早了点。”
“此话怎讲?”谢婉音问着。
她很愿意听林清葵的建议,毕竟林清葵处于后世,熟读历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顾历史长河。
这就等于是拥有上帝视角。
古代历朝历代的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摩挲着前进,但林清葵却是早早就看透了各个政策的利与弊,知道该怎么规避,怎么进行。
林清葵对谢婉音说道:
“对于你们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吃饱饭是第一要务,而读书,也是在温饱不成问题的时候,才会考虑的事情。”
“如果一个家庭吃不饱穿不暖,那他们根本不会再有多余的钱财,去买笔墨纸砚和书本。”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办学校太早了,起码得等寒州的土地不荒芜了,粮食长满了,百姓觉得生活有盼头了,人们的手中有余钱了,才会考虑未来,考虑读书是不是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