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 第392章到时候,你给咱炒一盘红薯叶

第392章到时候,你给咱炒一盘红薯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允熥未曾料到,缪良哲竟如此迅速地考虑到了加快红薯种植的步伐,为明年的种植做准备。

    他略一沉思,心下了然。

    那些扦插下去的薯藤,大约1个月左右就能生根发芽。

    不到2个月,就能爬满整个田垄。

    如若按照这样的速度,今年之内,让这片地满是红薯并非难事。

    尤其是地处江南的应天府,气候温和,不像北方那样早早入冬,只要施肥得当,生长周期完全能够保障。

    朱允熥随即咧嘴一笑,“这主意不错。事实上,监正大人也可以试试这红薯藤,简单用油炒一炒,就是一道佳肴呢。”

    红薯藤也能变成桌上菜?

    缪良哲略显疑惑,低头望着那一排排新扦插进土垄,刚被浇透肥水的红薯枝叶。

    “你的意思是这红薯藤蔓也是可以吃的?”

    朱元璋一脸笑意,背手站在二人背后,疑惑询问。

    朱允熥眉头轻蹙:“等到3个月后,摘下嫩叶,再搁点儿猪油渣,那味道可真是……”

    忽觉哪里不太对的朱允熥,神色一正,转头正好撞见朱元璋背着手,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他。

    朱元璋身后,是朱标和一群朝廷大臣。

    朱元璋笑眯眯地问:“可真是怎样?”

    “可……可真是美味。”

    朱允熥压低声音回答,随即疑惑地问:“皇爷爷怎么出宫来了?而且……”

    话音未落,朱允熥困惑地望向身后那群满脸堆笑的官员。

    “功过三皇,德超五帝。”

    朱元璋神色一凛,身躯挺拔,目光紧锁朱允熥。

    “若大明真能亩产20石,我大明之功德定能凌驾于三皇五帝之上,大明亦能重启封禅大典。”

    随着朱元璋的话音落下。

    朱允熥只见身后的官员们立刻整齐划一地拂袖,神色瞬间变得庄严凝重,个个以最规范的姿态深深鞠躬,双手高举过头,行起了大礼。

    “太孙英明,寻得良种,国家之福,惠及万民。此等千秋功业,使大明盛世无疆,待丰收之时,大明必当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

    朱允熥眼神微微一闪。

    显然,朱元璋和这群官员今天是得知了他从夷商那里搞来了红薯种子,还听说了他在上林苑监放言的亩产20石惊人之语。

    于是,一个个按捺不住,亲自跑来一探究竟。

    想要亲眼见证大明朝是否真能迎来这亩产20石的奇迹盛世。

    封禅的话。

    若是真能达到亩产20石,大明凭这份惊天动地的功绩,自是足以举行封禅大典,一扫前朝某位帝王把封禅这等国之重典办得如同儿戏的阴霾。

    只不过,这亩产20石的说法,似乎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被大家认定了。

    朱允熥不禁回头望了一眼身后那片红薯田,心中暗自庆幸,好在这是红薯。

    朱元璋转头望向群臣,“国家的治理在于人,纵使天赐甘霖,人间若不和,天下也不会安宁。”

    詹徽等大臣附和,称大明政治顺畅,人心和顺。即便无甘霖,也有红薯等祥瑞之物增光。

    此就是臣子该做的。

    朱元璋笑着摆了摆手,直接拉起朱允熥手腕,祖孙俩一同向红薯地里走去。

    望着眼前这片仅占三四分地的红薯藤苗,朱元璋轻笑道。

    “等这些红薯长出茂盛的叶子,你可得给皇爷爷做一盘红薯叶,让皇爷爷也尝尝,看是否真像你说的那样好吃。”

    朱允熥点了点头,“其实孙子也只是偶然间听说,并没想到真的能找到红薯。”

    这话一落,他的目光淡淡扫过那些散布在其他田埂间的官员们。

    他突然发布悬赏,将奖品送入上林苑监,众人虽未直言,但心中定然疑惑他身为中原人,为何对此了如指掌。

    朱元璋轻哼了一声,“这样的高产作物,你居然是偶然间得知的?”

    皇上一开口,四周田埂上的官员们立刻转头望来。

    在场的都是学识渊博之人,古今典籍无一不通。

    如果真有红薯这样的宝贝,大明不可能到现在还没发掘出来。

    朱允熥点了点头:“说来话长,还要多亏皇爷爷,洪武25年准许我去了交趾一趟。”

    没等朱元璋发问,詹徽连忙插嘴:“殿下,这红薯跟交趾有何关联?”

    朱允熥点了点头,“红薯并非源自交趾,可能发现它,却是与交趾脱不了干系。”

    詹徽一脸疑惑:“还请殿下为我们解惑。”

    “皇爷爷您也知道,过了交趾再往南便是一片岛屿,海岛连绵不断。”

    朱允熥环视一周,微笑着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点了点头,“南洋岛屿确实多,海峡交错。”

    “就是这样。”

    朱允熥笑眯眯地说,“这几年,欧洲那边的海商经常乘风破浪来东方。海上波涛汹涌,不少外国商船队遭遇不幸,成员流落到南洋各个岛屿上。”

    “孙儿我这次随军去交趾的路上,无意中得到了一本关于夷商航海的记录,这才发现了那些神奇作物的存在。”

    话说完,朱允熥飞快地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人,又补了一句。

    “可惜,那本记录时间太久,到我手里时,才翻看了一遍就散架了。情急之下,我只能匆匆记下部分东西。”

    大家听了这番解释,不由得同时轻叹,为那些还没来得及被太孙记住的东西感到遗憾。

    詹徽略一思忖,低语感慨:“这么看来,实乃大明之幸。若无殿下慧眼识珠,那记录恐将永沉尘埃。想来,此乃天佑大明,护佑我中原子民。”

    朱元璋笑道:“所以说,要多读书多行路,才能增长见识。”

    说着,朱元璋拍了拍朱允熥,眼里满是欣慰:“做得不错。”

    朱允熥谦逊地低头,客气了几句。

    这时,随行队伍中的郁新,突然穿过几排田垄,来到了朱允熥面前。

    只见郁新恭敬地拱手行礼。

    “敢问殿下,这红薯可达到亩产20石吗?这莫非也是殿下在古籍中寻得的记录?假使红薯移栽至中原,若遭遇水土问题,亩产量是否会大打折扣呢?”

    这个问题,直击要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