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藏钱,收缴,拉锯战
于立军好说歹说,总算是让老娘放下了笤帚疙瘩。
不过,她还是不想着拿钱收购自己儿子的知了龟,这熊玩意,哪有当娘的用孩子东西,还得给钱的!
这事儿要是传出去了,邻居们笑话不笑话!
可还没等她再次表态,老三的犟劲就又上来了。
“二哥,你今天要是不给我算成钱,明天我就在家里睡大觉,再也不去挖知了龟了,这一天天的累死累活的,谁想去挖谁去,反正我是不去了”
“你敢!”
李月娥被他一犟,眼见得又要气疯了。
“你看我敢不敢!”
老三脖子一拧,别过去头,再不说话。
“收收收,我收,我收还不行吗?”
于立军笑着看向小妹,“还有你的,丽霞,你的有多少个?还用不用查?要不我给你估计一下吧?看起来跟你三哥的差不多,咱也一样算,按照六百九十个,中不中?”
“不不不,二哥,我的不用”
小妹多精明啊,她眼神冲二哥眨了眨,好像在问,“咋办?真的假的?咱娘能愿意”
“别不用,就这么定了吧,省得再查来查去,怪累的,你也算六百九十个,一分钱两个,三块四毛五分钱,你三哥刚才都算好了”
于立军边说,边从自己的口袋里开始掏钱。
唉!
刚才费了好大劲,才从老娘那里抠出来了十二块三毛钱啊!
这转身就要出去一大半了。
不过,都是自己小弟小妹,没啥舍不得的,当哥的得大气一点是不是!
“也别三块四毛五了 ,我直接给你们一人三块五吧!”
于立军颇为豪气滴说。
自然赢得了两个小家伙的一致赞颂。
只不过一个是高调的,一个是私下的。
他这样一数钱,老娘又不乐意了,“哎,我说二军,你收他们的知了龟就收了,就按照咱正常收购的价格呗,这自己人提高了价格,传出去可不好听”
李月娥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老三给打断了:“娘,你放心,咱家里的事儿,你不往外传,别人就不会知道!”
一句话噎得老娘啥也说不出来。
这说的倒是实情,引得几个孩子哈哈大笑。
一计不成,老娘又施一计。
“老三,丽霞,你俩都还小,手里拿几毛钱就行了,一下子装好几块,衣服口袋都有洞,容易丢,还是娘给你们保管着吧,回头”
“娘,我都十五了,不小啦,几块钱自己还能放得住,就不劳您费心了”
老三一边说,一边进了自己住的屋子,目的不用说,肯定是去找地方藏钱了。
“个熊孩子,真是想气死你娘啊!丽霞,咱不给他学啊”
“娘,我觉得三哥说的也有道理,您就当是考验考验我们,看看我们能不能放好钱,娘,我去试试啊!”
得!
这个小丫头也管不住了!
李月娥看着两个孩子跑进屋里,无奈地摇了摇头。
她心里明白,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这时,于立军走过来,轻声安慰道:“娘,您别生气,老三和小妹只是想自己保管零花钱,锻炼一下理财能力。”
李月娥叹了口气:“我知道,只是担心他们乱花钱。”
于立军笑了笑:“放心吧娘,他们都很懂事的。再说了,让他们学会管理钱财也是一种成长。以后有需要用钱的地方,他们也会”
“行,二军,娘都听你的!”
老娘总算是看在这孩子一天赚了八百多块钱的份上,难得的开明了一次。
其实,整个于家寨,今天正在上演着藏钱和“收缴”的家庭,何止他们老于家一个。
几乎所有卖了知了龟的孩子,都在家里跟着自己的家长,在斗智斗勇。
他们往日里得到的零花钱,一般都是一分两分的,顶天了给上一毛钱,哪曾想,这就一两天的功夫,人人手里都窝上三五块钱的“巨款”了。
激动,想想就激动!
几乎所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起来钱,都是一个统一的理由:“你还小,钱爸妈帮你存起来,长大了给你娶媳妇用哈”
这似乎成了一种默契,仿佛是全天下父母共同的口头禅。
他们一边微笑着哄着孩子们,一边想着把他们零花钱悄悄收走。
而孩子们呢?
或许还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存钱,但现在的他们,哪有那么好骗啊!
对于家长们的这一要求,自然是能躲就躲,能跑就跑,能藏就藏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一个像于立军这样的二哥啊!
所以,在这些资金的“收缴”工作上,几乎最后都演变成了武力解决。
于是,今天晚上,孩子在院子里哭喊着,家长在后面追赶着,这样的场景在无数个家庭中上演,成为了于家寨生活中的一部分。
真正说起来,大部分家长都不担心孩子们明天早上不去继续挖知了龟,因为他们奉行的都是高压政策。
你小子还不去?
继续揍!
揍到你去为止!
就这样,夜晚的于家寨热闹非凡,持续到了前半夜,孩子们的哭声和家长们的责骂声交织在一起。
一些孩子屈服于家长的威严,不情愿地交出了自己的“巨款”;
而另一些孩子则坚决守护自己的财富,与家长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在这场“战争”中,有的孩子巧妙地将钱藏在了各种角落,有的孩子甚至将钱埋在了地下,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家长的搜查。
各自显现着各自的本领,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家长们也不甘示弱,使出各种手段寻找孩子们藏匿的钱财。
最终,这场“战争”以家长们的胜利告终。
孩子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赚钱的念头,纷纷商量着明天如何挖到更多的知了龟,赚取更多的零花钱。
当然,更重要的是,提前先要想好了藏钱的场地,别再重蹈今日之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