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直播捡漏:每天赚够百万就收手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差别真那么大

第四百九十四章 差别真那么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听起来挺刺激的吧?”

    “我不贪心,哪怕只找到几片汝瓷残片就满足了。”陈延禹搓着手。

    “其实,我有点问题需要提前说明,”高兴尴尬地说,“我不会游泳,而且容易晕船……”

    “放心吧,怎么可能让你这位贵宾亲自动手呢?李老板,你说是不是?”陈延禹拍着高兴的肩膀宽慰道。

    “高主播您就安心坐在船上休息吧,体验一下这独特的经历,我相信它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李老板温和地说道。

    “哈哈,那我就拭目以待了。”高兴笑着点头,心中充满了好奇:究竟是如何在深海中寻觅到这些珍贵文物的呢?

    ……

    实际上,他们乘坐的是一艘现代化的远洋海钓船,虽然体型不大却设备齐全,据说是2019年才开始服役的新船。

    考虑到安全因素,两位还各自配备了一名专业救生员。

    这些救生员外表看似普通保镖,但一旦换上泳装,便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让人感到格外安心。

    只有老板们才能享受特殊待遇,而即将下水打捞的本地队员们只能待在简陋的铁皮渔船上。

    李老板解释说,这是因为几年前的一场大海啸摧毁了这里的渔船,他才不得不买了这些铁皮船。

    如果是在21世纪初,打捞队可能还得用装着柴油机的木船工作。

    高兴好奇地问:“你们是怎么找到沉船位置的呢?”

    这个问题虽然涉及商业秘密,但在千岛国,没有内部关系是很难进入这一行的。

    当地人不会轻易帮助外人,更别说找潜水员了。

    单来说,这是一门门槛很高的生意。

    李老板毫不隐瞒地说:“一开始,我们向当地渔民打听。经常出海钓鱼的人对沉船的位置比较清楚,因为鱼群通常聚集在沉船附近。

    通过老渔民之间的口耳相传,我们在两三年内就找到了很多沉船地点,我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赚来的。”

    “那时候挣钱很容易,”李老板比划了一个“八”的手势,“三年时间里我赚到了这个数。”

    “八千万?”高兴试探性地问道。

    “对,在1999年的时候。”李老板回答。

    “那相当于现在的八个亿了。”高兴点头说道:“听起来太轻松了吧?”

    “的确,当时就像直接从海里捞钱一样容易。但后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自己寻找新的沉船点。”

    “现在你们用声呐来找吗?”高兴又问。

    李老板摇摇头:“声呐不适合这里的情况。丝绸之路上的沉船大多是因为触礁沉没的,海底地形复杂,声呐难以准确定位。”

    “所以我们主要依靠潜水员亲自下水查看。”李老板指着后方的铁皮船上的队员说,“这些人都是顶尖的潜水好手,每个人都能潜两个小时以上。”

    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但对于专业打捞来说却是最有效的。

    李老板提到,这些潜水员在当地都拿最高工资,每次成功打捞后还会根据收获给予额外奖励。

    正是这种策略让他几乎垄断了班达亚齐地区的打捞市场,并且个人财富迅速增长。

    算上那些还没卖掉的古董,他已经是镇上的首富了。但为了不让海捞瓷器的价格波动太大,他选择慢慢卖,而不是一次性全抛出去。

    “说实话,钱对我来说就是个数字。”李老板感慨道,就像杰克马说的一样,“可生意总得有人做,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

    高兴和陈延禹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却在暗笑。

    不久后,船停了下来。考虑到高兴容易晕船,李老板只邀请了陈延禹出舱看看。

    其实外面也没什么特别的,四周全是茫茫大海,连个小岛都没有。

    随着一声令下,几个跳水声接连响起,那阵势简直能跟专业的菲律宾跳水队媲美。

    整个打捞过程预计要花三四个小时,每位潜水员都配备了两个氧气瓶以确保安全。

    留在船舱里的高兴实在是无聊透顶,于是溜达到驾驶室附近看地图消磨时间。仔细一看,他发现船只的位置有些不对劲。

    不是说要去公海吗?现在的位置看起来还在千岛国领海内啊。虽然国外对文物保护不怎么严苛,但在一个国家海域里找到的东西,所有权肯定归那个国家所有。把这些东西带回码头,不怕被没收吗?

    正当高兴心中疑惑时,陈延禹兴高采烈地拿着一块青花瓷盘走进来。

    “有收获啦!他们刚从海底捞上来一大网青花瓷,这是我挑出来的最好的一件。”

    “高哥,快帮我鉴定一下真假。”

    “海底捞起来的东西还会有假?”高兴开玩笑地说。

    “这可不一定,毕竟我之前就遇到过假盗墓的事儿,要是再碰上假的海捞瓷也不奇怪。”

    陈延禹提到的是之前丘鸣山那次经历。自那以后,他就再也不相信一线盗墓者手中的文物了。

    “好吧,那我就帮陈总鉴赏一下。”

    接过瓷盘,高兴注意到上面绘制了一条飞翔于云雾间的应龙。这是典型的华夏风格图案,与西方龙不同之处在于其翅膀是羽毛状而非蝙蝠翼。

    “这底部的款识是官窑吗?听说明代嘉靖年间官窑最多,所以在这艘沉船上找到两件也是合情合理的。”

    “哦,你还知道这个?看来你最近没少研究瓷器啊,陈哥。”高兴笑着说道。

    确实,在明代嘉靖时期,官窑生产量达到了顶峰,一年甚至能够烧制多达12万件瓷器,相当于当时民窑产量的千分之三。

    官窑瓷器专供皇室使用,而民窑则面向大众。两者之间的稀有度相差巨大,几乎达到千分之三的比例,这差距令人震惊。

    陈延禹似乎对历史有些误解,竟然梦想着能在丝路沉船中找到珍贵的官窑瓷器,仿佛认为皇家珍藏轻易就能被发现似的。

    “这件是民窑制品。”高兴解释道:“虽然它也刻着‘大明嘉靖年制’的字样,但字迹明显粗糙许多。”

    “差别真那么大吗?”陈延禹疑惑地问。

    高兴随即拿出手机展示了一张真正官窑瓷器的照片作为对比。两相对照下,民窑产品上的文字显得纤细且不规则,就像是书写时手在颤抖一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