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两千年的历史
见没人主动开口,他只好自己上了。
要细节?这还不容易?
“这个云龙纹青花瓷盘,是今年七月在景地镇的小柴窑烧制的。”
“当时一共做了大约两百件,八月份全卖到了欧城,每件99欧元。”
“没想到它在国外转了一圈后,竟然冒充古董回来了。”
“如果大家还有疑问,我可以联系当时的制作师傅。”
高兴说完,眨巴着眼睛环视四周的专家们。
不是他爱显摆,实在是因为这是他亲自指导河东集团做的工艺品。
当初陈延禹手下的工匠想搭上“乾隆致远堂”的名号,按照他的建议改了底款。
不得不说,陶嫦手下这些仿造高手确实有一套。如果不是那些专门研究清朝官窑几十年的老行家,还真不容易分辨真假。
“小高,你这也太细了。”刘老师忍不住赞叹。
“是啊,真是太详细了。”其他人也跟着点头称是。
只有贺老师说了句实在话:
“原来高老师还涉足工艺品领域啊,难怪鉴定得这么果断。”
其实他也看出这件瓷器不对劲,但没把握说服别人,所以一直没提。
现在高兴一解释,大家都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你说它是真品?
不好意思,这玩意儿就是我让人仿的。
很快,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了高兴的意见。
……
之后的事情进展得很顺利,高兴鉴定的98件物品很快就快结束了。
其中有两件东西,他是独自一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与众人意见相左。
其他时候,总有人支持他。
在一场鉴定会上,有两件古董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第一件是一面铜镜,据说是清康熙年间仿制汉代的工艺制作的。
现场的两位青铜器专家都坚持认为这面镜子是真正的汉代文物,因为它的形状和表面的包浆都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
然而,高兴对此持有异议,并且极力反驳。
争论的结果是双方都不肯让步,直到刘老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这件铜镜的年代定为“清朝或更早”。
接下来,大家的目光转向了屏幕上展示的一组青铜戈。
这两件武器外观质朴,锈迹自然,显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
高兴向在场的专家们介绍了这些物品,特别是夏老师和袁老师,他们可能是唯一会提出不同意见的人。
这次,夏老师没有表态,而袁华老师则举手发言。他指出,如果他的记忆没错的话,这组青铜戈应该来自于双堆集镇马圩村的一个考古发现。
那里曾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吴越交战的战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戈,其中一些后来流入民间。
袁华甚至提到自己手中就有几件这样的青铜戈,因此他对自己的判断非常有信心。
袁华的话给在场的其他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开始倾向于接受他的说法。
高兴对袁华的细致观察很是赞赏,但随即又抛出了不同的观点。
高兴指出,这组青铜戈实际上很可能是现代仿制品,即便它们看起来像是真品。
他认为,如果真是从双堆集镇马圩村发掘出来的,那么多年的埋藏应该会在其表面留下更多的痕迹变化。
对于袁华手中的所谓同款青铜戈,高兴大胆推测那也可能是复制品,并挑战袁华展示他所谓的真品来验证。
面对高兴的质疑,袁华显得有些不悦,拒绝了展示的要求,还暗示高兴可能误解了他的身份。
尽管如此,高兴依然坚定地表示,他并不认为自己犯了错误,并且继续与袁华进行着激烈的辩论。
“呵呵。”袁华轻蔑地笑了笑,没有说话。
“也许您是故意装糊涂呢。”高兴接着说,“毕竟买到假货谁都不会高兴,即使是国宝专家也不例外。”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直刺人心。
“哇!”在场的其他专家惊呼出声。
贺老师瞪大眼睛看着高兴,心里感叹:这年轻人真是斗志昂扬!
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都期待着接下来的发展。
然而,高兴却显得十分镇定。
刚才那件文物显然是清代仿制汉代的作品,袁华分辨不出也就罢了,居然还硬撑。
如果不是刘老师从中调解,事情可能早就闹大了。
而现在这件青铜器,明显是近几年的新仿制品,难道还要继续否认?
高兴心想,如果连真假都不分清楚,那岂不是跟某些江湖骗子一样了?
“好极了,好极了。”袁华气得胡子都在颤动:“高主播这是把我当作你直播间里的观众来耍弄啊。”
“凑巧的是,我这里正好有一段视频,给大家看看是不是一模一样的情况。”
在活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袁华拍摄的小视频被展示了出来。
画面中显示他收藏了三把青铜戈。
视频里,袁华用一种极其做作的声音说道:【看这些宝贝儿们,我太爱你们了,啊!】
“快关掉声音!”
袁华脸红脖子粗地喊道,同时恶狠狠地瞪了高兴一眼。
高兴则回给他一个无辜的表情,仿佛在说:“这不是我的错。”
无视袁华的目光,高兴专注地看着屏幕上的内容。
视频中的三把青铜戈,在外观上几乎完全相同,显示出高超的仿造技艺。
不过,根据物品的具体信息,只有其中一件真正属于战国时期,另外两件则是高质量的复制品,并且与高兴之前鉴定过的仿品出自同一位工匠之手。
视频结束后,袁华的脸色稍微恢复了一些,他歪嘴笑道:
“小知识:中间那件青铜戈,我已经通过研究所验证过了,确实有两千年的历史。”
“要不要给你们看看鉴定证书?”袁华挑衅地说。
“不用不用,我们相信袁老师的话。”刘老师连忙打圆场。
“那为什么不把另外两件也送去检测呢?是因为经费不足吗?”高兴淡淡地问了一句。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袁华的脸上。
大家心里都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只检测了一件?
“这三件并不是同时到我手上的。”袁华解释道:“先给了我一件样品。毕竟每件价值二三十万,不可能一次全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