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朱佑樘怀恩张敏 > 第一百三十五章 蒲州晋商!

第一百三十五章 蒲州晋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啊?!”

    一贯成熟稳重的高凤,在听到这个天大的喜讯后,也不禁惊喜地叫出了声。

    他震惊地看着朱祐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之前还在为,何涌的京城分行行长职位而羡慕。

    但现在,他却被朱祐樘任命为了,大明中央银行的行长。

    一个是中央银行,一个是京城分行,其中差距,不言而喻。

    朱祐樘抬起眼,看了一眼高凤。

    迎着朱祐樘的眼神,高凤心中顿时慌张无比,连忙磕头请罪。

    “奴才一时失态,请陛下恕罪!”

    “陛下信任奴才,奴才自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高凤在心里暗自懊恼,埋怨自己为何会做出如此失态的举动。

    朱祐樘放下手中的茶杯,重新将目光放在了手边的书本上:“退下吧。”

    “是陛下。”

    高凤退出弘德殿后,拍着自己疯狂跳动的心脏,后怕地长舒了一口气。

    在心里的那股害怕劲过去后,高凤才开始陷入到深深的狂喜之中。

    这可是大明中央银行的行长啊!

    想到未来手中的权力,高凤浑身燥热,哪怕是在寒冷的雪地里,也不觉得有多冷。

    但很快,何涌被当街斩首示众的消息,传回了宫内。

    高凤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便从那种狂喜的情绪中,清醒了过来。

    高凤打了一个寒战,感觉手脚冰凉。

    这时候,他才感到天寒地冻,寒风刺骨。

    ……

    晋州。

    平阳府。

    覃鲁,王俨,杨继宗三人带队,踏入了晋州的土地,来到了晋州南部的平阳府。

    平阳府知府龚昂,亲自设宴接待众人。

    只是在宴会上,龚昂只谈风月,不谈国事。

    王俨询问龚昂平阳府本地有何势力时,龚昂也只是打个哈哈,并不明说。

    到了第二天时,酒宴上中气十足的龚昂,转眼就病倒下了。

    并且病得十分厉害,连床都不能下。

    原本说好要陪同王俨等人,清丈平阳府全部田亩的事,也只能就此作罢。

    这平阳府的田亩,就只能靠王俨等人,自己去清仗了。

    平阳府驿站。

    王俨重重捶了一下桌子,咬牙切齿:“这个老官油子龚昂,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个时候生病。”

    “还说什么病得下不来床,他摆明了就是想两不得罪!”

    杨继宗一如既往的情绪稳定:“这样已经很好了,想想顺天府的府尹张海吧。”

    “当地的地主士绅经营地方多年,这些知府又是流官,他们能不阻止不捣乱,就已经是帮我们大忙了。”

    经过这段时间清丈田亩的工作,王俨,杨继宗等人,已经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清丈田亩时,必须要解决当地的地主士绅。

    这里的解决,分为文解和武解。

    文解好办,识相的地主士绅,会主动配合王俨清查土地,听从王俨的一切安排。

    这样的地主士绅其实很多,但有时候总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地主士绅。

    这时候,就需要武解了。

    而武解就更好办了,西厂二档头覃鲁直接持朱祐樘的手令,从各地卫所调兵,将阻止清丈田亩的地主士绅,全部抓起来问罪。

    有了静海王氏兄弟的先例,整个顺天府,乃至整个北直隶,都没有几个士绅敢阻止王俨他们清查田亩的。

    而晋州这个地方,特别是平阳府这个地方,和北直隶等地,非常不同。

    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地盘。

    王俨看向杨继宗,面有忧色:“可是这里是平阳府啊,平阳府晋商势大,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地主士绅,万一处理不好,我怕……”

    “你怕什么?”

    杨继宗不咸不淡地回应:“再怎么样,这里都是大明的领土,他们这些晋商,反不了天。”

    王俨苦笑,心里念叨,他们那些晋商当然是反不了天。

    但若是把那些晋商逼急了,他们决定要鱼死网破,那他和杨继宗,就只能是那破掉的网啊。

    想起晋商,王俨不免又深深叹了口气。

    晋商,是明朝三大商帮之一。

    剩下的两个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潮商。

    晋州南部,人稠地窄,人地矛盾激烈,一些脑筋灵活的,便背井离乡,成为行商。

    晋商的崛起,要追溯到明太祖高皇帝开国大明之后,对北元的袭剿战争,和边防驻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边派兵深入草原,剿灭蒙元余孽。

    一边在大同,宣府,辽东等地建立边镇,守护大明边疆。

    但明朝北方向来缺粮,而大量的军民驻守北方,又加剧了粮食缺口。

    为了解决北方边镇缺粮的问题,洪武三年,朱元璋在组织边境屯田的同时,开始实行开中法。

    简单来说,就是商人向边镇运输大明朝廷需要的粮草,从而换取“盐引”。

    拿到“盐引”之后,商人就可以到指定盐场购买食盐,再到指定区域销售。

    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可以很好地防止官员贪腐。

    在朱祐樘掌权之初,前户部尚书叶淇就想用更容易贪墨的折色法代替开中法,但被朱祐樘阻止了。

    在盐铁官营的年代,卖盐可是暴利。

    而这份暴利,大多都被晋州的商人给赚走了。

    这其中,又以位于盐场附近的平阳府商帮,赚得最多。

    以平阳府蒲州县为代表的晋南商帮,是最早崛起的晋商。

    他们靠近解州盐场,又距离大同府不远,于是便四处搜粮,运往边镇,换取盐引。

    当晋州的大商人们多了起来后,又自发结盟,形成了晋商。

    这些晋商从明朝前期开始,就借着对边疆运粮的机会,大肆向蒙元余孽走私盐,铁,茶叶,和丝帛,从而攫取大量的利润。

    而晋商向来又信奉一句话: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拥有大量钱银之后,晋商便开始在当地大肆兼并土地田产。

    若是遇到灾年,大量农民贱卖良田,晋商便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得大片大片的土地。

    本身晋州这个地方就人稠地窄,土地又被那些大晋商们给兼并了。

    普通的晋州百姓,就只能沦落为晋商们的佃户,世世代代受晋商们的剥削,成为他们事实上的奴隶。

    同时,开中制的可观利润,自然也吸引了以边将勋贵为代表的权贵集团。

    他们开始插手盐政,倒卖“盐引”。

    而晋商们对边将勋贵集团的插手,不仅不抵触,反而非常热烈的欢迎。

    晋商们主动献上干股,让勋贵们躺着赚钱。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拥有朝廷的关系,这种生意才能干得长久。

    于此同时,晋商们也看到了朝中有人好经商的重要性,于是斥巨资开办族学,资助那些聪明的孩子,读书科举。

    在明朝中期,对商人的管控就已经很松了。

    不仅商人的后代可以参加科举,甚至还允许商人后代参加异地科举,降低了商人进入官场的难度。

    所以在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晋商一边花费巨资结交权贵,一边培养子弟参加科举。

    经过上百年的努力,这些晋商们最终孕育出两个官商巨族。

    那就是横跨隆庆和万历两朝的王崇古家族,和张四维家族。

    王崇古和张四维都是晋州平阳府蒲州县人,王崇古还是张四维的舅舅。

    隆庆到万历年间,王崇古任宣大总督,是大明北疆防务上的最高指挥官。

    张四维则是内阁首辅,朝中文官的领袖。

    这两人主导了“隆庆议和”,开放了边境十一处通商口岸,将之前只能走私的买卖,合法化了。

    而隆庆议和所开放的十一处通商口岸中,有四处通商口岸都在晋州境内,这可是实实在在地为在家人谋福利啊。

    这种举动,虽然保证了一定时期的北疆和平,但它自废了一种大明拿捏北元余孽的手段,并且事实上促进了北元再次坐大。

    到了万历末年,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女真崛起,建立后金。

    但努尔哈赤始终没有打进关宁防线,不仅如此,大明还关闭了针对后金的贸易关口,想要借此来将物资匮乏的后金政权,困死在东北。

    就在后金危难关头,以范永斗,王登库等人为代表的晋商们挺身而出。

    他们分水陆两线向后金靠拢,一些晋商从海上出发,从渤海入辽东,一些晋商通过其遍布蒙古的商路,源源不断地为后金供血。

    这些商人为了讨好满清,不仅交易货物,更是提供大明王朝内部的相关情报。

    皇太极因为有了晋商的帮助,摆脱了物资贫瘠的困局,再次壮大了八旗兵的实力。

    而晋商也凭借对满清的走私,赚的盆满钵满。

    满清入关之后,顺治没忘为己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晋商,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与满服。

    而且从此之后,这八大晋商就成为了满清八大皇商,隶属于内务府。

    他们八人也从堂堂正正的汉人,摇身一变,成为满人的包衣奴才了!

    后面能叫得上名字的大晋商,什么雷履泰,乔致庸,曹三喜……也都是在满清崛起的。

    由此可见,满清对晋商的待遇,一直非常优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