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贞观开荒人 > 第133章 问题一个接一个

第133章 问题一个接一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走出树林时,阿黑特意抓了一把腐土,看向苏樱,“就是这个?”

    “对!”苏樱点头。

    “这是树叶、枯枝腐烂多年积累而成,土质疏松,而且里面富含作物所需养分。

    不过需要把没有腐烂的树叶、枯枝筛掉,还要暴晒几日,再用拌入熟石灰杀掉里面的病菌虫害等,这样才能用到地里。”

    阿黑眼睛瞪得老大,腐土都要搞这么复杂,那得花多少人力啊!

    “要想庄稼长得好,这些步骤不能省,初期最辛苦,以后每年也不能懈怠,该深耕的深耕,该施肥的施肥,不然再好的地也会退化,变贫瘠!”苏樱笑道。

    “女娘对种地很有见地!”王延年见苏樱一直忙前忙后,很多时候苏步成答不上来时,都是她在补充、提示。

    “大人谬赞,小女子常随父亲下地,看得比旁人多一些而已!”苏樱谦逊道。

    “你们挖塘引的水是从这里引?”说话间来到溪边,王延年问。

    “是,大人!”苏樱道,“水塘就挖在试验田旁边的空地上,用竹筒从这里引水,可节省大量人力、时间。”

    “哦,这倒是机巧,用竹筒引水!”王延年笑道。

    想想也很合理,本来人手不足,量体裁衣用竹筒引水,实用又耐用。

    在山村用竹筒引水到家门口很常见,不用来回挑水,没想到苏樱也用来给水塘引水,

    “待水塘挖好,我们就开始引水,抽空把剩余空地开垦出来,几个月的时间足够做准备,养一养,明年开春能种上稻谷。”苏樱算了算时间。

    “嗯,希望明年这个时候二季稻也种上!”王延年美滋滋幻想道。

    “大人所言极是!”这与苏家人不谋而合,“收割完第一季,翻田犁地赶着种第二季,一块地当两块地用!产量翻番。”

    阿黑、蝶秀等俚人崇拜的看着苏樱,太厉害了,啥都懂。

    他们俚人寨子里也有水田,也种两季稻。

    他们没这么精耕细作,就连第二季水稻,也不是播种,是收割后田里稻桩再生的,没有刻意管理,收成多少随意。

    这样的二季稻其实应该叫再生稻。

    听苏樱的意思,第二季也跟第一季一样撒播种栽秧?

    那得多累啊,收割水稻那段时间,人累得要死,紧接着又是耕田犁地,牛受得了,人受不了呀!

    “哦,你们第二季也用播种栽秧?”王延年也跟俚人一样意外,那劳动强度,壮年汉子都吃不消的。

    “是啊!让田里稻桩自然生长,虽然轻松,但产量不高,浪费一季,不如犁了重新来,不过是多辛苦几日。”苏樱算成本账。

    “可是人受不了啊!”王延年担忧道。

    谁不想庄稼多收成?可也得有那个命啊!不能为了多收点儿粮食,把自己累死在地里,命都没了,种再多粮食又有何用?

    “大人,人的体力有极限,但是我们可以改进生产工具啊!”苏樱道。

    “哦,还有什么工具可以改进,说来听听!”王延年很想知道苏樱还有什么法宝。

    江东犁已经在梧州推广,并且上报岭南道采访使,相信不久,梧州上下都会因江东犁获得嘉奖,考评上上。

    想不到这个女娘脑瓜子这么灵活,还没影的水田竟能想的这么长远。

    若真是水塘养水田实用有效,后面梧州又能增加不少水田。

    若再用播种栽秧种植第二季,那梧州的粮食将暴增!

    那…,想到这里王延年的心咚咚狂跳,整个岭南道推广下去,意味着什么?

    比江南更富饶!家家户户顿顿吃干饭!百姓富庶,官员步步高升!

    “呃…”苏樱来自千百年后的后世,见惯了现代化耕种收割,脑子里自然而然想的是机械化播种栽秧。

    这会儿众人的反应让她意识到历史的局限性,就算农人愿意不辞辛劳耕种,没有现代工具,人的体能有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唯有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王道。

    “怎么,女娘有为难?”王延年以为苏樱舍不得将先进工具公之于众。

    “不是!小女子想到一个法子,只是构思,还不成熟!”苏樱解释道。

    既然古代没有电器,不能机械化,那就另辟蹊径。

    她想到了一种七十年代农村的脚踏打谷机,可以节省不少劳动力。

    “哦,说说看,大家一起参详参详!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兴许能凑出来。”王延年提议道。

    下乡的官吏中,各衙门的都有,还怕凑不出一个草台班子?

    若是又能搞出一件先进农具,是不是就能走上人生巅峰?以后提到这农具,就会提到他王延年。

    这想法一闪而逝,更多的是参与感和成就感。

    “其实这东西原理说起来很简单,打谷桶外加脚踏板和装传动系统,打谷桶里装一个滚筒,滚筒上弄很多尖刺。

    用脚踩踏踏板,踏板带动传动系统,传动系统转动滚筒,滚筒上的尖刺转动时将稻穗上的谷粒脱落。

    这样比人甩动稻谷脱落轻松许多,而且速度快,打谷时间缩短,人也不用太累。”

    苏樱把大致原理说了一下,在场的人全都没说话。

    对呀,劳作了几千年,怎么没人想到呢!王延年惊叹。

    苏樱一说他就明白了,甚至可以想象出大致的模样。

    “阿姐,看看!”俚人们的眼中全闪着光,巴巴望着苏樱。

    就连苏步成也很震惊,早已习惯女儿的聪慧,可是刚才的这个设想还是让他又惊又喜。

    这东西说太离奇吧,又很贴合实际,说很简单吧,古往今来那么多农人、司农寺那么多能人,愣是没人想到。

    “阿樱,这又是何地的先进农具?”苏步成压抑住喜悦,悄声问。

    “不是,是刚才胡乱想的,能不能行、做不做得出来还两说呢!”苏樱悄悄回道。

    这脚踏打谷机构思虽巧妙,但是有个bug,用什么做传动系统?

    这个时代没有橡胶,没有传动皮带,若用链条、大小齿轮传动,配比是多少?木质还是铁质?又面临如何打造链条、齿轮,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看似简单,里面要攻克的细节实在多。

    这也是为啥古代生产力发展缓慢,好多东西理论、实物都没有,限制人的创造力,想得到也未必能造出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