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乌龙!”
走出孙志杰的房间,文涛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
明明是证据确凿的事情,孙书记说的“算了”是什么意思?
文涛摇了摇头,虽然有些疑惑,但是唐家在坊城势力庞大,可能领导思考的问题比较全面
第二天一早,天气灰蒙蒙的,整个“市政大厅”的工作人员也看起来行色匆匆,气氛显得有些怪异。
文涛一到办公室,秘书康成就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将市委书记孙志杰“投案自首”的消息告诉了文涛。
“书记,听说省纪委已经派了调查组过来了,准备对孙书记的事情进行彻查。”
康成作为大秘,不仅要为领导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还担负着“收集”各种消息的职责。
领导身居高位,有很多参加不上的“小集体”,这个时候,秘书也就成了领导的“耳朵”。
听了康成的“汇报”,文涛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以他对孙志杰这段时间的接触来看,这位孙书记不是那种没有原则的人。
转身又联系到昨天他去汇报工作时孙书记的状态,文涛当即醒悟,孙书记“投案自首”的背后肯定有唐家的影子。
想到这,文涛立即准备起身前往孙志杰的办公室,如果事情真如自己所想的那一般,文涛不介意“拉”孙志杰一把。
但康成告诉他,孙志杰昨晚上就到了“省纪委“投案。
文涛当即把电话打到了省纪委副书记赵一博的电话上,赵一博与赵清良的关系不错,以前文涛当秘书时,没少和他打交道。
不得不说,文涛还真是找对人了,赵一博刚好是牵头孙志杰”投案自首“的负责人,昨天坊城市市委书记孙志杰的”主动投案“,让省委领导大为震惊,命令省纪委连夜”加班“完成初步调查。
此时的他刚结束对孙志杰的”询问”,正在办公室休息。
“赵书记,方便接电话吗?”
电话一接通,文涛就隐晦的暗示了起来,毕竟他是想打听点“小道消息”,害怕”隔墙有耳”。
“文主任,你是想打听坊城市委书记孙志杰的情况吧?”
“现在据孙志杰同志自己交代,自己在参加唐家的宴会时喝酒后与不明身份的女同志发生了关系,并且被唐俊拍摄了下来,孙志杰同志不甘心被唐家“控制”主动“投案自首”,现在我们省纪委的同志已经到唐家取证了,如果事实清楚,孙志杰同志的市委书记是做不成了,最轻也要闹个降职处理!”赵一博缓缓地开口说道。
“多谢了,陈书记!下次回到省城,请你喝酒!”
听完赵一博的话,文涛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
看来自己猜想的没错,果然是唐家搞得鬼!
唐家别墅内。
一伙唐家人也慌了神,唐如风大早上就接到了“省纪委”同志的电话,要求唐家人不要外出,等待省纪委的工作人员上门取证。
“爸,现在怎么办?我们那有什么录像?这孙志杰也真是的爷们,好好的乌纱帽说不要就不要了?”唐俊在一旁慌慌张张地说道。
语气中甚至带着一丝佩服,这么大的一顶”乌纱帽“说丢就丢?
唐俊自问使用这个手段已经把不少的”官员“拉下马,而那些官员不仅没有悔过之意,而且“意犹未尽”,时不时的还得找到唐俊要求他“安排安排!”
其实那天晚上只是唐家的一个“局”,孙志杰在晕倒之后,就没了动静,唐家人只不过是找了一位”小女且“配合演了一场戏,以此来要挟孙志杰。
谁知道这位孙书记这么不按套路出牌!
“你慌什么,我自有办法!看你那慌慌张张不成器的样子!你去把那天晚上的“小姐”找来。唐如风对着唐俊怒喝道。
如今这件事情已经闹到了“省委”领导的面前,而且省纪委的同志已经马上就要赶来,此时的唐如风也只能赶紧“息事宁人”,先解决掉眼前的事再说。
他唐如风再能耐,手还伸不到省委领导的面前去
文涛是第一个得到消息的人,这个消息是省纪委副书记赵一博同志亲自打电话告诉他的。
有个叫孙婷婷的女人,在孙志杰同志\"主动投案\"之后,主动来到省纪委,向他们反映情况。
她说,那天晚上,她喝得有点醉,回到酒店的时候,因为酒店工作人员的失误,给她开错了房间。
她迷迷糊糊地走进了孙志杰同志的房间,然后不知不觉就在他的床上睡着了。这位孙婷婷同志保证说,第二天早上她醒来后,发现自己走错了房间,立刻就离开了,没有和孙志杰同志发生任何事情。
不仅如此,孙婷婷还找到酒店方进行理赔,酒店方面也很爽快地承认了工作人员的错误,并给予了孙婷婷一定的经济赔偿。
省纪委的同志为了核实这件事,特意去调看了酒店的监控录像,结果证明了孙婷婷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也就是说,孙志杰同志确实是清白的,他并没有违反党纪国法。
因此,省纪委已经将他释放了。
不过,考虑到这件事可能会给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省委领导还是决定暂时停止他的市委书记职务,让他先休息一段时间,再做其他安排。
也就是说,孙志杰同志的“投案自首“事件就是一个”大乌龙!“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这件事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大的”推手!”
至于推手是谁?
不言而喻!
孙志杰释放的当天晚上,文涛就带着“大包小包”前往了孙志杰的家里。
看到文涛过来,孙志杰显得非常开心,现在与以往不同了,他是个被“停职”的市委书记,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避而远之还来不及。
理论上说,已经有不少的同志已经知道孙书记被”释放。”
但是这位曾经的市委书记却一个问候的电话都没有接到。
不禁让他感受到“人走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