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写给他们的信
大家表情一愣。
似乎都明白老人的意思。
他们是谁?
那些不能站在这里的人。
团长赶快带着众人走进屋内。
屋内陈设简洁。
一张桌子,几把椅子。
桌子上,放着一个军用电台。
看着发报机。
王荣光无比的亲切。
团长示意。“您来来?”
“怎么来?”
林秋棠提议,不如让您先来一小段译电。
团长坐在发报机前。
“━ ━ ━ ━ .”
老人微笑着听完。
“9,是吧。”
“对对对对。”
“....━”
“4个点1个长,4是吧。”
“对对对。”
老人表情得意。
“那时候,我是抄这个东西的,一级无线电员,敌国人的飞机一飞出来了,他就报来,我们就抄,转发到高炮部队的指挥室。”
……
“您要现场来一段儿?”
接着,团长让人找来设备。
老人戴着耳麦,坐下。
“这个是发报用的。”老人按着按键。
“这是我们通信兵的枪。”
说着老人直接开始演示。
“滴答是1”
“滴滴答是2。”
“滴滴滴答答是3。”
“滴滴滴答是4。”
“滴滴滴是5。”
众人无不赞叹。
“您还记得这么清楚呢?”
老人明显没有了刚才想当年时的轻松。
面对自己的武器,他十分严肃。
“你比如说,6511是个‘军’字。”
“那就是,答滴滴滴滴答答滴滴滴滴答滴答。”
……
苏昼看着老人。
他满头白发。
侧脸上的老人斑已经长到太阳穴。
干瘦有力的手按着发报机。
眼神明亮。
这是镌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这是他最安全的一次发电。
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苏昼感触颇深。
……
接下来团长带领大家参观军营。
连队战士们拿出一盒单兵口粮。
老人家没见过。
吃过后,明显感觉到他们愣了一下,随后带着笑。
“好,太好了。”
“你们现在做的是真好啊。”
……
之后,众人参观了各种武器。
“这个多少毫米。”李利国看着摆放整齐的反坦克火箭筒。
连队战士们脱口而出“妖二零。”
“120毫米。”
老人瞪着眼睛不敢置信。
战士继续介绍。
这个最远能打3000米。
李利国沉默了一会儿,他捂了捂额头。
大家继续参观。
看到了最新配发的191式自动步枪。
看到了92式手枪。
看到了我们的飞机,我们的坦克。
一趟下来,老人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好的多喽。”
大家在军营吃过午饭。
下午,团长带他们看了连队战士们训练。
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
临近傍晚的时候,大家一致觉得结束此次参观。
分别之际。
团长拿出一只军号。
递给赵有发。
老人有些恍惚。
拿起军号擦了擦号嘴儿。
“请您给我们吹一吹。”
赵有发略仰起头。
此时金乌西沉,晚霞洒落下来。
远远的看上去,老人的身上发着光。
“嘟嘟嘟,嘟,嘟,嘟……”
全团战士们集体列阵。
嘴里唱着那首他们出国门时哼唱的歌谣。
赵有发吹的起劲,一遍吹完又吹一遍。
在士兵们的欢送下,几人离开军营。
车上。
林秋棠问李利国。
“我看您参观武器时捂着额头,是身体不舒服么?”
李利国嘴唇动了动。
犹豫了一下。缓缓开口。
“现在的武器太好啦,我当时在想如果给我们这样的武器,是不是能少死很多弟兄。”
“我一下子想起了老战友,想哭。”
“但考虑到军人的形象,我捂了捂眼睛,调整过来。”
……
回到酒店。
苏昼复盘着今天发生的一切。
他原本认为战士们赴死之前犹豫是正常的,毕竟谁都怕死。
人之常情。
今天实实在在看了老兵。
看了他们的风采。
李利国看到反坦克炮时的眼神,那种不可置信又十分向往的眼神。
赵有发吹响的冲锋号,粗野带着杀气。
王荣光忘不了的摩斯电码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他想。
军人似乎不怕死。
怕死也不会来参军。
他们怕的或许是死的没有价值。
死后家人的孤单。
或是受伤残疾,变成家人的累赘。
到底还是怕“死”的。
他听李利国说:“我做梦都梦见打仗,”
他听赵有发说:“为人民服务啊。”
他听了太多。
感想也太多。
一夜无话次日天明。
魔都总台连夜剪辑好的视频在各大平台上推广。
“苏昼跑这儿来了,快来看。”
“老人家,身体健康啊!”
短视频平台上。
海外留学生搬运国内视频切片。
顿时在外网掀起一阵狂潮。
有个外国网友评论。
“我的爷爷曾经参加过战斗,现在岁数大了常年坐着轮椅。”
“听到号声后他一下子窜出去躲在桌子下面。”
“我后来才知道这是华夏人的冲锋号,真的好奇什么样的军队有如此恐怖的威慑力。”
一位鹰国留学生说。
他在外网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
“华夏人喜欢自己国家的战士吗?”
下面有一条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下面是我经历的真实故事,年轻时我曾在华夏做记者。”
“1998年发生特大洪涝,为了减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
“数百名士兵毫不犹豫跳进洪水中。”
“手挽着手,用自己的肉身来对抗大自然的愤怒。”
“洪水湍急,他们随时可能被冲走。”
“十几二十岁的脸,他们没有丝毫畏惧。”
“岸边的居民大声喊:求求你们,不要跳了房子我们不要了。”
“吃饭时,那些能徒手搬起一百公斤沙袋的大手,却怎么也握不住一双筷子。”
“我太着迷了,太感动了。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是我在故乡闻所未闻的。”
“我慢慢变成一个华夏通。”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你的问题是,他们爱不爱自己的战士。”
“我想这无需我多说,他们看起来就像家人一样。”
“最近我看到tktk上的切片视频,我了解过那段历史。”
“那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我被这个作家征服。”
“我去找了所有关于他的视频,他的博学令我钦佩。”
“我很感谢他,他最后让史密斯敬礼,我看到的是华夏的气度。”
“因为据我所知,当时的我军将那些冰雕战士们打碎了。”
“尽管我已经50岁了依然难为情。”
“我们比实力比不过别人,在胸怀上同样如此。”
“谢谢昼-苏。”
“同时也感谢无偿翻译的网友们。”
海外留学生将外网的各种视频又搬运到国内。
一时间网络上全是老外对苏昼的评价。
老外老兵对我军的评价。
乘着这股风。
魔都电视台新节目一炮而红。
仅仅出了一集,就霸占年度总收视率排行。
网友们纷纷去看。
看到风吹桦树。
老人说:“他们来了。”
看到老人木讷的说着“好的多喽。”
所有人纷纷泪目。
第一期节目的最后。
是苏昼写的一篇信。
隔着时空,我想和你们谈谈。
亲爱的同志们,展信佳。
现在不用打仗了。
没有人敢逼着我们了。
日子很太平。
我们越来越富有。
有很多很多高楼。
很多很多汽车。
袁爷爷解决了我们的粮。
现在大家顿顿都能吃上肉。
我们吃得饱,穿的暖。
安安稳稳过着自己的日子。
我们走出去的孩子们,也都堂堂正正昂首挺胸,再也没有人敢笑话我们是东亚病夫。
我们,实现了自己的大国梦。
我们没有忘记为这个梦想奋斗过得你们。
当年是你们20万的英灵。
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安康。
未曾谋面,却深蒙恩。
允许我,向你们行礼。
一拜!英烈忠勇护国!
二拜!英烈精神永存!
三拜!英烈佑我华夏!
回来吧!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