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新环境
咸阳城门下,虞姬策马南行,一路思绪万千。董宇的音容笑貌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句“务必以此求助”,更像是一团温暖的火焰,驱散了旅途的寒意。
数日后,虞姬一行抵达楚国都城郢都。楚王熊槐早已收到秦国使者来访的消息,在朝堂之上接见了虞姬。
“寡人听闻秦国使者乃是一位奇女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熊槐看着眼前英姿飒爽的虞姬,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虞姬不卑不亢,将秦王的国书和董宇的书信呈上,并转达了秦国希望两国和平共处的愿望。熊槐听后,面色凝重,沉默不语。
“大王,秦国使者远道而来,诚意可鉴。” 这时,一位年轻官员站了出来,他正是楚国令尹,也是熊槐最为信任的臣子,昭阳。“如今秦国势大,我楚国若与其兵戎相见,只怕……”
昭阳的话还未说完,就被一位老臣打断:“令尹此言差矣!秦国虎狼之辈,岂会真心与我等和平共处?若不趁早联合其他国家共抗秦国,我楚国危矣!”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主战主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气氛剑拔弩张。虞姬静静地站在一旁,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诸位爱卿稍安勿躁。” 熊槐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随后将目光转向虞姬,“秦王之意,寡人已知晓。只是此事事关重大,寡人还需要时间仔细斟酌。”
虞姬微微点头,表示理解。
当晚,熊槐设宴款待虞姬。席间,熊槐询问起秦国的情况,虞姬一一作答,并巧妙地将话题引到了董宇身上。
“这位董宇公子,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让大王如此信任?” 熊槐好奇地问道。
“董宇公子乃是一位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兼具经世之才。” 虞姬娓娓道来,将董宇在秦国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提出的那些新奇思想,都告诉了熊槐。
熊槐听得入神,不禁对这位素未谋面的董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当即决定,邀请董宇前来楚国一叙。
虞姬将这个消息传回秦国后,董宇欣然前往。他深知,想要真正实现天下一统,仅仅依靠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抵达楚国后,董宇受到了熊槐的热情款待。在与熊槐和楚国大臣的交谈中,董宇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他提出了许多促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方案,并以现代知识为基础,为楚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楚国上下对这位来自秦国的年轻人刮目相看,熊槐更是被董宇的学识和胸襟所折服。经过一番商议,双方初步达成了和平共处的协议,边境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解。
然而,董宇心中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此番楚国之行,不仅是为了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为将来的改革积累经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董宇将如何利用他的智慧,在楚国掀起怎样的波澜?这片陌生的土地,又将为他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离开秦国,踏入楚国,董宇如同进入一片未知之境。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他卸下使者身份,化名游学者,深入民间,走街串巷,体验楚地风土人情。
他漫步于郢都街头,感受着与咸阳截然不同的市井气息。这里没有秦国那般森严的律法,百姓生活自由散漫,多了几分随性与活力。茶肆酒楼中,南腔北调的故事和楚歌小调此起彼伏,展现着独特的楚文化魅力。董宇饶有兴致地倾听,偶尔与人攀谈,从他们的言语中汲取着关于楚地的点滴信息。
他走访农田水利,观察着与秦国不同的耕种方式和灌溉技术。他发现,楚国虽然在军事上不及秦国强盛,但在农业发展上却独具特色。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水稻等作物,百姓安居乐业,与秦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深入民间,董宇也积极参与楚国的文化活动。他出席文人雅集,与楚国学者探讨诗歌、音律,并展现出自己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渊博知识,令楚国文人学者钦佩不已。他还观赏楚国歌舞,体验楚文化中的浪漫与热情,并将这些见闻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改革的参考。
虞姬作为外交使者,在楚国宫廷中游刃有余。她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外交手腕,与楚国君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董宇在楚国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她时常将楚国的最新动态传递给董宇,并根据董宇的指示,巧妙地引导着楚国的决策,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日,虞姬在宫廷宴会上巧遇楚国令尹昭阳。席间,昭阳对虞姬的才智赞赏有加,并询问起秦国的情况。虞姬借机将话题引到董宇身上,讲述了董宇在秦国的改革措施以及他为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昭阳听后,对这位年轻的改革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示希望能够与董宇当面交流。
虞姬将此事告知董宇,董宇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向楚国高层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为两国未来的合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昭阳的邀约很快便传到了董宇耳中,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几日后,一袭布衣的董宇在虞姬的引荐下,走进了昭阳的府邸。两人一番长谈,董宇关于秦国变革的见解,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令昭阳叹服不已。这次会面,不仅让董宇在楚国高层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日后秦楚两国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时间如流水般悄然流逝,转眼间,董宇在楚国已待了数月。他走访各地,深入了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楚国未来发展的建议,都详细地记录在案。这些宝贵的资料,将成为他日后治理天下的重要参考。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咸阳,嬴政也在密切关注着董宇在楚国的一举一动。来自暗影卫的密报,详细地记录着董宇在楚国的所作所为。嬴政看着这些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董宇在楚国的成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知道,自己当初将董宇派往楚国,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看来,是时候给董宇更大的舞台了。”嬴政放下手中的竹简,心中暗暗思忖。他决定,等董宇回到秦国后,便将国内的改革重任,全权交给他负责。
数月后,董宇结束了在楚国的考察,带着满腹经纶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咸阳。嬴政亲自接见了他,对他此次楚国之行大加赞赏,并当众宣布,任命董宇为丞相,全权负责国内的改革事宜。
一时间,朝野震动。谁也没想到,这位年轻的使者,竟然在短短数年间,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布衣,一跃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位极人臣。
董宇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他谢绝了嬴政为他举办的庆功宴,回到府邸后,便立即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他结合自己在秦国和楚国的所见所闻,以及从现代社会带来的先进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土地制度、税收政策、教育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力求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繁荣的秦帝国。
然而,就在董宇准备大展拳脚,带领秦国走向新的辉煌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却悄然降临,给秦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为他的改革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秦国连月的暴雨,使得原本就湍急的渭水水位暴涨,冲垮了沿岸的堤坝,淹没了大片良田,受灾百姓数以万计。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董宇的心头,也给他的改革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大人,您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还是休息一下吧。”侍卫看着眼前这个面色憔悴,却依然在案牍前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心疼。
董宇揉了揉酸涩的眼睛,长叹一声:“百姓遭此大难,我怎能安心休息?”
就在这时,嬴政派人传召董宇入宫议事。董宇不敢怠慢,匆匆整理了一番衣冠,便赶往了皇宫。
“爱卿,这场洪灾,损失惨重啊!”嬴政的语气中充满了疲惫和忧虑。
“臣有罪,未能及时预见灾情,请陛下责罚!”董宇躬身请罪。
“天灾难测,爱卿不必自责。”嬴政摆了摆手,示意董宇起身,“朕今日召你前来,是想听听你对赈灾一事的看法。”
董宇沉吟片刻,说道:“回禀陛下,当务之急,是调拨粮草,安置灾民,同时还要组织人手,修复水利,防止灾情进一步蔓延。”
“嗯,这些朕都想到了。”嬴政点了点头,“只是,国库空虚,恐怕难以支撑如此巨大的开销啊!”
董宇自然明白嬴政的难处,这场洪灾,无疑是对秦国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