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被抓去三堂会审
杨冕此举也实为不妥,这算是在插手东州府试。
不过他不在意回京后孟昭华是否将此事告知皇上,因为杨冕只想亲自给姜瑜一次正名的机会。
姜瑜此刻才真切的感受到,原来只有身居高位,方能保护自己。
不过他心里还是对杨冕很有意见,之前以为这人为官光正,但现在看来,也不过跟历史上那些奸臣一丘之貉。
杨冕不知道自己在姜瑜心里竟留下这种印象,也是,谁让他一开始那么高傲。
对于姜瑜来说,这次也是卫知府为自己出头,所以对杨冕有些偏见。
接着杨冕下令派人送姜瑜回去,姜瑜拜谢后起身离开。
果然如他所料,不到一天时间就出来了。
阿福就在衙门口等候,整个人急的仿佛热锅上的蚂蚁,见到姜瑜连忙起身:“少爷,您怎么样?”
姜瑜摆摆手:“这不是完好无损吗?阿福,我早就告诉你了,肯定没事,你还不信。”
“少爷,吓死奴才了,要是此事被侯爷知道,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姜瑜阻止他道:“此事不可声张,就算是心莲她们也不可说,知道了吗?”
“好吧,少爷。可是…”阿福还没说完,姜瑜便摇了摇头。
示意这里是东州府,不适合在多说。
两人回到酒楼后,姜瑜就吩咐准备好热水,自己要好好洗去这霉运。
另一边的东州府,孟昭华看着杨冕和卫寒之:“本官真没想到,自诩不参与任何一派的巡抚大人,竟也表明立场了。”
“若是陛下知晓此事,到时该如何解释呢?”
杨冕觉得可笑,他还真笑出了声,引得孟昭华更加不满。
“杨大人这是何意?取笑本官吗?”
“我是觉得孟大人竟不如姜瑜理解圣上,觉得实在无奈啊!”杨冕嘲讽。
“要知道,本官所作皆为圣意,而孟大人倒是应该依命办事!”
“圣上下令是让孟大人调查画舫着火一案,可孟大人却调查起一个学子的考卷是否出格。”
“真没想到,堂堂大理寺少卿居然插手礼部之事。”
“若是被谁参一本,可得不偿失啊。”
杨冕果然会转移矛盾,一下子就把孟昭华气到语无伦次。
“你!杨子谋你血口喷人!本官只是觉得他在现场所以将其招来审问。”
“哦?可我听说当时同他一起游船的还有林相的小孙子,孟大人怎么不一起叫来受审?”
卫寒之听着两人唇枪舌剑,努力把自己隐身,毕竟自己可不想得罪他们任意一个。
“我只是……”孟昭华突然语塞,杨冕突然厉声:“孟大人别忘了此行的目的,案子还没查明,切勿渎职!”
孟昭华听后愣在原地,杨冕又吩咐卫寒之:“纵火案一时半会儿查不出结果,但陛下有令,府试结果不可耽误。”
卫寒之领命去办,打算明天就公布成绩。
果然第二天,阿福急匆匆地跑回酒楼,将这喜事告诉姜瑜。
原来他一早去买早餐,就听到有人说府试放榜,虽然心里觉得希望不大。
毕竟自家少爷才刚被带去问话,但也打算去看看结果如何。
没想到挤进去后,看到少爷的名字就在榜首的位置。
早点也没买,直接跑回家:“少爷!少爷!中了!”
“少爷你是第一名!太厉害了。”
姜瑜一脸淡定,因为他昨天就知道结果了,不过还是道:“不错,看来卫知府倒有些眼光。”
不过他心里疑惑,怎么会公布的这么快,难道纵火案已经查出来了?
不过这也不是自己有资格管的,便准备离开这是非之地。
不过还是要先去感谢卫知府,随后阿福便服侍他穿好衣服,前往官府。
姜瑜拜谢卫知府后,便打算离开,但卫寒之将其留下。
“姜公子无故受到牵连,本官实在惭愧。”卫寒之愧疚地说道。
姜瑜连忙摆手,“大人言重了,此事怪不得大人。”
卫寒之叹了口气,“唉,到底此事涉及左右之争,几方势力都想横插一手。”
姜瑜没想到卫大人居然连这种事都跟自己说,觉得奇怪。
“你既然已经踏进这旋涡之中,恐怕不能随意抽身,本官只想知道你现在可有什么想法?”
卫寒之这话的另一层意思其实是拉他入局,姜瑜当然明白。
也怪自己当时居然觉得卫知府是一股清流,看来天下官员都一个样。
“可自己一定要选择其中之一吗?难道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吗?”姜瑜心想。
“知府大人,学生可否问一个问题?”
“请说,本官定知无不言。”卫寒之很是高兴,觉得姜瑜定是打算与左相一派。
“学生想问,变法的最终目的可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大梁的统治地位?”
姜瑜一句话就把这重中之重点出来,让卫寒之心里一惊。
“若是如此,本不该如此急切,学生想,也许这不是根本原因。”
“那么还有一点,便是官场斗争。虽说圣上支持变法,显得右相被动。”
“但左派仅靠寒门之士推展定会缓慢,而这么急切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左派对于继承思想的担忧。”
姜瑜把一切都说开,就是为了以后不属于任意一派。
“大人,无论结果如何,变法都不是改善国家的唯一方法。”
“学生只想做一种官,那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唯有如此,才能不妄百姓所期。”
卫寒之听后久久没有言语,他感到振聋发聩。
“若大人没有其它的事,那学生先行告退。”
姜瑜故意这么说,也是为了提醒一下对方,做官不只是朝堂那点事,要眼观天下,一心为民。
卫寒之若是个好官,那一定能听懂,只是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并不是几句话就能决定的。
姜瑜回去后便打道回府,可他不知道的是,因为这句话,竟有许多学子推崇起他来。
只因卫寒之第二天就将这句话贴在姜瑜的名字旁,用来警示众人。
此时,姜瑜渐渐开始有人追随,即便他还只是个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