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成废柴庶子?卷王靠科举逆袭! > 第12章 皇帝赐表字

第12章 皇帝赐表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皇宫内,郑子显跟着一位公公往太和殿前去,一路上他不敢抬头,作为太祖时期的举人,郑子显对这位新帝并不了解。

    人多眼杂,他不想太显眼,很快到达金銮殿外,即便是这外面,也乌乌泱泱一大批官员,大多数是六七品小官。

    连进殿内的资格都没有,皇帝更不可能有多少印象,可他们全是进士出身,也侧面反映出科举的残酷。

    刚刚那位公公匆匆前去禀报,随后便听见:“宣平祖二十三年举人郑子显觐见!”

    随着总管太监的宣告,郑子显躬身做揖,不敢抬头,可其他官员倒是对这个郑举人感到好奇。

    这位是走了什么狗屎运竟能进入殿内,郑子显踏入殿内,低着头缓缓向前走着。

    他能感觉到周围众多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但也只能故作镇定。

    尤其是姜瑜的二叔父姜仪看到他后一脸震惊,难道是犯了什么事儿?那瑜儿怎么办?

    “臣郑子显参见陛下。”郑子显跪地叩头。

    “起来说话吧。”年轻的帝王声音中听不出任何情绪。

    郑子显站起身,并未抬头,只等着皇帝发话。

    皇帝打量着郑子显,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开口问道:“郑爱卿,朕听闻你是太祖时期的举人,理应是才高八斗啊。不知为何没入朝为官?”

    郑子显内心有些慌乱,但面上不显:“回陛下,臣考上举人后,不幸母亲逝世,便回家守孝三年。”

    “哦?果然孝心,不过三年后也可考试,怎么没继续?就算不考,也能做个县令,怎会就此放弃?”

    文惠帝声音虽然听不出喜怒,但朝堂上的气氛已变,一阵静默。

    郑举人顶着巨大压力,刚想出口,王御史上前解围道:“当时正值陛下登基,朝堂不稳,边关也有匈奴来犯,不适合科举。”

    “臣想郑举人当时想必是另有打算。”王御史向郑子显使了个眼色,郑子显立马会意。

    “正如王大人所言,陛下初登大宝,微臣本应为陛下分忧,但阴差阳错,臣想着或许教书育人也算是为国家朝廷献一份力,自此臣便开始传道授业。”

    “臣此次前来也是臣的学生想为国家献一份力。”郑子显连忙把姜瑜推出来,心想对不起了瑜儿,为师只能拿你做挡箭牌了。

    皇帝嘴角微微上扬,其实他早就看过那篇策论了。

    “可是临阳县张县令之前呈上来的奏折?”

    “回陛下,正是,因臣之学生仅束发之年(十五岁),还在准备接下来的童试,所以并未前来。”

    这话一出口,倒是让皇帝一惊,因为他原本以为这郑举人的学生怎么说都已行冠礼,应该是个秀才。

    “这倒是稀奇,朕看这文章通篇老练,远不像是个少年郎所作,更别说连个童生都不是,郑举人,要知道,欺君可是大罪!”

    天子一怒,血流成河,果然此话一出,郑子显扑通一声跪下。

    “请陛下明鉴,臣不敢信口雌黄,此子不仅大才,而且心中赤诚,所思所想甚至连臣也望尘莫及。”

    此时姜仪才反应过来,这不是自己那侄子吗?

    他也上前维护:“陛下,臣觉得郑举人所言属实,因为此子是臣的侄儿。”

    他这话倒是惊起一声雷,谁不知国公府前段时间的事端,虽说老太公亲自澄清,但悠悠众口怎会平息。

    “这倒是新鲜,朕还以为国公府就姜爱卿一个读书人呢!”

    “回陛下,臣这侄儿乃侯爷庶子,因后宅之事所以从来不显,要不是前段时间家里发生的事,臣也不会清楚我这侄儿竟有如此大才,而且他从小便过目不忘。”

    “过目不忘?子谋,这不是跟你一样吗!”文惠帝调侃。

    杨冕本来一直兴致缺缺,只等看看那折子有何特别之处,但现在他来了兴趣,到想认识一下这被“赶出去”的国公府庶子了。

    此时总管太监也上前将最近国公府的事情告知皇帝。

    “既然是这样,那可要好好澄清一下,莫让些闲言碎语毁了这孩子的清白。”

    皇帝都发话了,那姜瑜也就不用担心以后有人用此做文章了,科举路上少了个隐患。

    “老国公身体可好?”

    “谢陛下关怀,父亲一切安好。”姜仪没想到新帝会主动提起,忙回道。

    “老国公可是一心为国,协助太祖立下汗马功劳,如此朕便放心了。”

    “瞧朕这记性,伴伴(太监总管),将这奏折拿给几位大臣查看。”

    左右丞相和几位内阁大臣一一传阅,各个神色不一。

    有凝重的,有狂喜的,有满面愁容的。

    很快到了杨冕手中,他瞧着这字迹,看着确实稚嫩,但往下越读越惊喜,不自觉地扬起嘴角。

    “子谋,你也觉得这方法可行?”

    杨冕答曰:“臣是在替陛下高兴!天佑大梁!天佑陛下!此子献计应是顺应天意!”

    接着群臣跪地高呼万岁,盛赞皇帝治国有方,把皇帝哄的非常高兴。

    只有右相一派吃了哑巴亏,而左相喜气洋洋,就连兵部也没出言阻止,想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起了作用。

    皇帝一高兴,就喜欢封赏,随后说道:“郑爱卿教书育人,不为名利,朕就赐你‘德高之清’的称号。”

    郑子显难掩激动,跪下谢恩,“臣惶恐,谢陛下恩典!”

    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又道:“姜瑜一心为国,虽年幼,却愿为国家大义献计献策,因还未笄冠,朕便赐其表字‘磒谨‘(意为天上掉落的美玉)。”

    显然皇帝是受了杨冕的启发才起的,果然杨冕低头浅笑,也不知道他会有什么反应,肯定有趣。

    “姜瑜?我记住了!”杨冕心想。

    不过要是让姜瑜知道肯定会吐槽,这皇帝明明是为了省钱,就给了些虚名,一点用都没有。

    而郑子显心中暗叹,总算是躲过一劫。退朝后,郑子显跟随其他大臣一同离开,心中感慨万千。

    他深知官场如战场,回去就提醒瑜儿必须小心谨慎,才能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廷中立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