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 > 第26章 有话好好“说”

第26章 有话好好“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煜不是在虚张声势,“龙翔军”也并非子虚乌有。

    陆氏《南唐书》记载:“后主登基,十二月,设置龙翔军,教习水战。”李煜只不过是将这个计划提前了一年,按照他的想法,老子都伸手要兵权了,还会受将领牵制?要干,就自己直接领导!

    时至午时,朝堂方散,原本在众人想象中毫无波澜的朝拜,结果走的时候,每个人都心事重重。

    李煜没工夫去想这些大臣的心情,他从宣政殿离开之后,就直接去了吏部,随行的有刘政咨、孙晟,俩不同类型的街溜子。

    金陵这边,吏部没有直属的官员,值守官员是吏部选事徐锴(字楚金),也就是徐铉的弟弟,李煜到的时候,他正要安排手下人封存奏表。

    “楚金,我有个字不认识,特来请教。”

    说话的是刘政咨,他跟在李煜身后,后面则是孙晟。他这一嗓子,算是给徐锴先打个招呼,提醒一下。

    徐锴一抬头,就见到一袭紫袍,少年太子李从嘉,已然飘然而至,脸上似有急切,双眼却内敛深沉。

    “徐锴怠慢!拜见太子殿下!”

    “徐卿免礼,本王只是路过看看。”

    路过?这里是吏部衙门,谁会路过这儿?徐锴低头不言,静等李煜吩咐。

    可李煜没有再跟他说话,而是清退了吏部值守官员,房间内只剩下刘政咨、徐锴、孙晟及自己四人。

    “楚金,你可真辛苦,这么多奏表,看来今年的官员安置、调配,是个不小的工程。”

    “年年如此,散观,你……”徐锴本想问李煜来此何事,可李煜坐在桌案前,自行翻看奏表,根本就没有和自己对话的意思。

    “世人皆知你徐楚金精通训诂,对《说文解字》研究颇深,今天是特来请教一个字的。”

    “这,莫不是取笑于我。”

    “岂敢,岂敢!”

    孙晟搭话:“徐选事,在下孙晟,久闻公之文才。”

    徐锴一怔,说道:“孙佐郎大名,我也久闻,公所做《长江集考据》也曾拜读过。”

    这句话,听不出来是褒是贬,话说孙晟早年曾经当过道士,却十分崇尚诗人贾岛,问题就出在贾岛曾经当过和尚,于是被道士赶了出来,他所写的《长江集考据》,其实就是贾岛的生平记录。

    后来南唐入仕,世人对于孙晟的看法不一,各种史书上记载的差别很大,比如薛居正认为他“祸国殃民,伏法梁狱,报应使然”,陆游则称赞他“死于奉使,天下伟丈夫之举也”,至于他贪污奢靡,吃饭用“肉台盘”的典故,以及嘲讽冯延巳、硬钢柴荣等事迹,足可见这人身上优缺参半。

    眼下,孙晟也当徐锴是敷衍之言,没放在心上。

    “这个……不知散观所问,是什么字?”

    徐锴实在是好不到话了,这三个人,一个对自己不理不睬,一个对自己不温不火,一个对自己不远不近,实在搞不清楚他们到吏部衙门的目的。

    “哦,就是说字。”

    “说?这有何难,散观,你真的不是来消遣我的?”

    “岂敢,岂敢。”

    徐锴无奈,敷衍地解释道,说,兑也,释也,自然是陈述解说之义,这有什么可难的。

    “人长一张嘴,怎么说才是对的?楚金,你是大才,好好想想。”

    不经意的一句话,又不经意地瞥了一眼,李煜正蹙眉观看吏部奏表,那一卷正是今年官员调整和任用名单!

    “这,这,说,同悦,圣人曰‘不亦说乎’,说话自然要让人愉悦。”

    “没错,此乃正解!”刘政咨似乎故意地,向李煜的方向看了一眼。

    徐锴再愚钝,也知道,问字是假,让太子愉悦开心才是真,莫非这奏表内容……他赶紧上前。

    “太子殿下,臣正欲封装,不知有何不妥?”

    李煜放下手中奏表,微微一笑:“官员任用,朝廷头等大事,想必这名单,是经过吏部多次商定好的。”

    “此乃荐表,任用与否,还看洪州方面的批示。”

    这话说的滴水不漏,可瞒不过李煜,吏部一旦封装之后,里面的人事安排基本就定下来了,此后,如果没有言官的大量反对,官员调用方面就是铁板钉钉。

    “既如此,我有些建议,不知能不能加进去。”

    “此乃尚书令分内职权!”徐锴感觉脑门上冒了一层汗,却不敢去擦。

    “你们只管去讨论学问,我随便翻翻。”

    “遵命!”

    朝廷是你们家,国家是你们家的,你想怎么翻都行!

    徐锴说到底,就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保大年间,已经三起三落,都是因为掺和南唐皇室斗争,最后一次触怒李璟,被贬为校书郎,时任文安郡公徐游与之交好,虽然徐游与徐锴同姓,但并不同宗,两人只是私交甚密,加上徐锴的哥哥徐铉,人称“三徐”。

    徐游祖上是南唐开国重臣徐温,因为这样的关系,他出面保下了徐锴,此时才升职为吏部选事。

    此后,徐锴掌握了一条真理,少掺和皇室的事情,自己有了资源,就好好做学问。

    于是,他很知趣地和孙晟、刘政咨到外屋去探讨学问去了。

    只翻看了一半,李煜就感觉肺要气炸了,大爷的,南唐怪不得亡了,就这么任命官员,早晚官员比老百姓都多!

    在南唐,想要当官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科考,也就是贡举,这样考上来多是文人,而且往往是能够做大官的。第二种是拜官,就是推荐制度,说不上这种制度的好坏,因为每年通过这种途径上来的官员比较少。第三种就比较厉害了,就是通过官学,烈宗李弁时期在白鹿洞设置了“庐山国学”,原本是为了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后来就慢慢形成了学阀,能够进入国学的人,多是裙带关系,一旦学成之后,朝廷里面的人相互举荐,纷纷进入要职,包括很多在军队的官员,实际上就是狗屁不通的世家子弟,比如南唐第一废物皇甫继勋!

    单单今年,官学途径推荐做官的就有三百多!另外,一些调任的官员,大多政绩平平,再这么下去,就是这些吃财政的家伙,就能把南唐给吃没了。

    整顿吏治,这是以后的事情,李煜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安置一些可用之才。他翻看了新晋官员名单,在拜官一栏,拿起笔重新拟定。

    第一个,淮南子弟,诸葛兰,字蓝玉,目前只是一介秀才,在北宋灭掉南唐之后,率兵在湖广一带游击,以不足五千之众,硬挺了两年,最后战死。

    第二个,并州人士,陈冠候,字仲卿,目前在翕州衙门担任通判,后主执政末期,拒不奉行北宋诏安,率领全县之众拼死抵抗,其间经营屯田,经营调度有方,直至赵光义继位,才彻底将其包围,最后以身殉国。

    第三个,福州人士,龙幼安,字去病,目前就任祁门军务司,他原本是彰武节度使手下的校尉中郎将,后来吴越内乱、深受其害,投奔南唐。

    ……

    前前后后,李煜在拜官一栏增加了十余人,重新拟定之后,将他们混入众人当中。

    无论如何,这些人都是需要的,虽然在南唐短暂的历史上,这些人如同流星一样划过,可是,李煜明白,只要时机允许,这些人都将成为不输给林仁肇、朱令赟一样的大将,甚至说,相比后周(北宋)的石守信、曹彬、韩通等人也丝毫不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