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买炭
孙晁自然不知道林筠儿口中的小生意代表了什么,只是单纯以为林家只是个普通的粮商。
林筠儿顿时笑而不语,她爹才不会为了这么点银钱跟她生气呢,只怕是觉得她做得还不够。
天气越冷,木炭的价格越是昂贵,即便如此,那五两银子还是没有用完,还剩了大半。
卖木炭的掌柜见他们买的多,于是特地派了小二推着板车将木炭送到了孙府。
那小二来到孙府门口的时候还愣了一下,这孙府已经败落许久了,之前孙家少爷卷钱跑了,欠下满城工钱的事情可是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那小二心里也有些忐忑。
但是一想到他们掌柜的都将银钱收了,就算孙府想赖账也不可能,这才勉强稳住阵脚推着板车进了孙府。
大牛这是一次性买够过冬的炭火,板车都堆起了老高,小二将木炭卸下,二话不说就推着板车跑了,看得大牛也是一脸莫名。
“银钱都给了,跑这么快做甚?”
大牛疑惑地看着小二的身影飞快消失在眼前,摇了摇头,随后将几大袋子的木炭垒好在柴房里。
五两银子买完了木炭还剩下不少,于是大牛便拿着银子找到了林筠儿,准备把银子交还给林筠儿,但是却被林筠儿笑着拒绝了。
“这银子便让徐爷爷收着吧,正好咱们也要着手置办一些年货了,正是需要银子的时候,不过联子倒是不用买了,我哥哥可以写,以前在村子的时候,村民们都是来找哥哥写联子的,谁用谁说好。”
大牛看到林筠儿这副一提到自家哥哥就一脸骄傲的样子,顿时憨笑着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
“行,我这就去找徐管家。”
交代清楚了事情,林筠儿也放心了,她看了看天色,正准备去厨房看看她哥的药,然后就看到林无忧的屋子被打开了,只见林无忧披着斗篷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林无忧醒得比她预防得要早一些,不过她也大概猜到了原因,于是无奈地说道:
“哥哥,木炭已经买回来了,晚上把炭点上就不会冷醒了。”
林无忧也知道自己身子有些不争气,于是便没有多说什么,朝着林筠儿点了点头。
林筠儿莞尔一笑,接着招呼林无忧随她去厨房:“哥,先去吃点东西吧,正好药也还在灶里头温着,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就把药喝了。”
“好。”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厨房,这会儿其他人都各自忙活去了,厨房里就只剩下了兄妹二人。
林筠儿将火堆烧得更旺了一些,然后把旁边大牛准备好的木炭放到火堆里,接着拿出一个破瓦盆,将烧好的木炭放了进去,接着推到了林无忧的身边。
看着林无忧慢条斯理地将东西吃完,林筠儿这才开口问道:“哥哥,其他人都是九月、十月便进京了,我们会不会太晚了?”
面对林筠儿的担忧,林无忧却是十分淡定。
“无事,其他人进京也不过是想拜访京中的大儒,请大儒批改文章,或者是结交同届学子,你知道我一向不喜热闹,晚些进京也无碍。”
林筠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而后说道:“哥哥进了京之后是不是要去拜访方先生,我猜测方先生应该是还在京城里。”
随后,林筠儿又把自己的猜想说了出来。
“之前北川府那位推广红薯土豆的方大人应该就是方先生,除了他也不可能别人手里有红薯土豆了。”
“而且我曾经在魏将军手里见过那位方大人写的推广令,上面的字迹跟方先生学给哥哥的书信一模一样。”
林筠儿没有说的是,方先生一心为民,在北川府声望极高,然而却不得不遣召回京城,很可能如今方先生在京城的处境不太好。
林筠儿一直都知道官场黑暗,方大人身在其中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是方先生与他们林家又颇有渊源,她哥如果进京便跟方先生扯上关系,恐怕会召来许多人的目光。
但是林筠儿也知道他哥跟方先生交情很深,两人这么多年来都保持着书信往来,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哥不是那种不顾旧情之人,所以他哥肯定是要暴露在别人眼中的。
希望只是她杞人忧天吧,林筠儿小脸皱巴巴地坐在林无忧身旁,看着盆里的炭火出神。
林无忧似乎也知道林筠儿欲言又止的原因,他叹了一口气,放下手里的药碗。
“不必担忧,哥哥自有打算。”
林筠儿苦笑,不再多言。
甘北的气候太过寒冷干燥,林无忧刚来也跟林筠儿当初一样有些水土不服,休息了几日之后这才缓过劲来,于是便打算跟林筠儿出去走走,正好也见识一下甘北的风土人情。
“正好,我也想着出门去置办些年货,叫上大牛哥一起。”
林筠儿笑着回道,而后转身回后院去叫上大牛。
大牛听说林筠儿要出门采买,二话不说放下锄头收拾好自己就背上背篓跟着他们出门了。
甘北百姓都比较豪迈大气,这里买卖的东西都比他们老家要大上一圈,不论面饼还是包子等等,一个都足以让人吃撑。
甘北的特色跟他们老家也是不同,林筠儿在这里多待了一段时间,倒是比林无忧要熟悉不少。
她一边走着一边给林无忧介绍,时不时买上点东西塞进大牛身后的背篓里,不知不觉就装满了半个背篓。
三人绕着集市走了一圈,因为临近年关,集市倒是比往日要热闹了不少,不知不觉他们就走到了书斋的门口。
大老远就看到一个衣着单薄的清瘦青年在门口招呼着往来的路人,他的前面也站了几个人,似乎是在找他写联子。
“是他。”
林筠儿看到青年,顿时也是一愣。
想到之前听说这人家中还有生病的母亲,顿时也明白了对方这般频繁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临近年关,替人写联子也能多挣几文钱,给家中老母买几副药。
“这倒也是个孝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