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刘邦杀降
这回是一个黑色的盲盒,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深邃、神秘。纸条上只有四个力透纸背的字——西楚霸王
钱鸣多睁开眼,发现自己站在一顶大帐里,他正想着怎么向眼前的两个人解释。却发现看着他们好像无视他的存在。
他故意跺了跺脚,而眼前的人没有任何的反应。钱鸣多明白了,这次的穿越,他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一个隐身的人。他可以看到听到,而别人却看不到他。
钱鸣多仔细地观察着眼前的两个人,男人高大魁梧,眼神透出威严与果敢。浑身散发出一种王者之气,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女人也身着甲胄,英姿飒爽。容貌绝美,一颦一笑都显得万种风情。
“西楚霸王”钱鸣多想到纸条上的字。
项羽,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具英雄气概的人。此时他的手中握着一杯酒,却始终没有喝。
“大王,饮下此杯,臣妾再与大王斟满。”虞姬坐在他的身旁,满眼柔情的看着他。
项羽侧脸看着虞姬,温柔地笑了笑。此时项羽的眼中没有威严,没有冷酷,只有一抹浓得化不开的爱意。“爱妃,你跟随我有几年了?快五年了吧?”
虞姬缓缓地眨了眨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曾经许诺,我要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只有一位后宫的皇帝。而这唯一的皇后,就是你。”项羽握住虞姬的手,他的双眸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虞姬在项羽的脸上轻柔地吻了一下,“臣妾知道,臣妾知道大王的承诺一定会实现的。”
“我们不需要太大的宫殿,只要高就好。我知道你喜欢登高望远,所以我要把我们的寝宫修建得高高的。”项羽抬手比画了一下“我与你一同登高!”
虞姬甜甜地笑着,点了点头。可是她的笑容里却隐约有一丝惆怅。
“如果我们能住在高山之顶,那该多好呀!我有力气,我可以做樵夫,砍柴。也可以做猎人,打猎。只要守着你,我就心满意足,再无他想了!”项羽将虞姬紧紧地搂在怀里。
虞姬轻抚着项羽的脸庞,柔声说道:“我会织布纺纱,我还可以为富户浆洗衣物。只要能守着大王,臣妾做什么都是幸福的。”
“我们要是有了儿女,我教儿子们霸王枪,你可以教女儿们玉女剑法。我们生一堆小孩子,好不好?”项羽闭上双眼。
“好,我给大王生一堆儿女。”虞姬慢慢地说道:“我们一家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在大山之巅,多好呀!”
项羽和虞姬紧紧地相依在一起,透过大帐的小窗望着皎洁的月亮。
钱鸣多看着眼前的两个人,他很难想到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项羽。豪气冲天的项羽怎么会是这样?
桌上燃着一支灯烛,摇曳的火光映照着一张破旧不堪的地图,上面用粗糙的线条勾勒出一片区域,而其中一个显眼的圆圈吸引了钱鸣多的目光。他凑近仔细观察,发现圆圈内写着两个古朴的大字——垓下。
钱鸣多心中一惊,垓下,正是刘邦与项羽之间那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最终决战之地。在这场战役中,刘邦击败了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石。
钱鸣多默默地看着相拥的项羽和虞姬。他们仿佛成了一幅永恒的画卷,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最动人的爱情传奇。
突然,大营外传来一阵低沉的歌声。钱鸣多侧目仔细饿地听着,他看到项羽和虞姬也看向歌声飘来的方向。
楚的风,
吹过千里路。
壮士离家久,
思念无尽处。
江水长,
流去岁月促。
故乡在远方,
心中多凄楚
钱鸣多撩开帐扉,缓步走出去。
另一个方向也传来低沉的歌声,紧接着,楚营四周都响起了歌声。
“四面楚歌”。钱鸣多心里一阵发紧。
这是张良用楚地家喻户晓的音律,加上他自己写的词,来唤起楚军士兵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当楚歌在垓下的夜空中悠悠响起,楚军的将士们满脸的惊愕与疑惑。那熟悉的旋律,如同从遥远的故乡飘来的呼唤,瞬间击中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士兵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侧耳倾听。有的人眼中渐渐泛起泪光,那是对家乡的思念在这一刻决堤。他们想起了楚地的青山绿水,想起了家中的父母妻儿,想起了曾经宁静的生活。
恐惧与绝望也开始在人群中蔓延。他们意识到,楚地或许已尽落敌手,自己仿佛成了无家可归的游子。
往日的勇猛与坚毅渐渐被迷茫和无助取代,士气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迅速萎靡。
一些老兵双手抱头,蹲在地上,默默流泪。年轻的士兵们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整个楚军营地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那凄婉的楚歌在夜风中回荡,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每一个楚军士兵的心。
夜色更深了,一片的乌云遮住了皎洁的月亮。
一个将校来到项羽的大帐,站在帐扉,“大王,末将有事奏报。”
项羽走出大帐,钱鸣多就站在他的身边,刚才那个柔情似水的多情郎,又恢复了霸王的雄姿。
“何事?”项羽沉声问道。
“军中将士有的降于汉军,有的逃离军营,不知所踪。末将几人已阻拦不住了。”
“军心涣散者,留在军中已无斗志。传我将令。”项羽朗声说道:“凡离营者,尔等皆不可阻拦、斩杀,任由他去。”
虞姬轻轻地走到项羽身旁,看着离去的将校,她拉住他的手,紧紧地握着。
“此地已是死地,此时离去,或许还有一丝生机。”项羽浅笑了一下“只望沛邑小吏不负这些降卒。”
清早,大雨倾盆。
汉军大营。
刘邦站在中军大帐外的望楼上,漠然地看着下面跪着投降过来的楚军。
“有多少降卒?”他微微颔首。
“一万有余。”韩信说道。
刘邦瞥了眼身边的张良,说道:“先生认为该如何处置这些降卒?”
“愿留在我军者,留之。”张良躬身说道。
“那不愿意留的呢?先生该如何处置呢?”刘邦接着问道。
张良看了看望楼之下,“不想留在我军者,放之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