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同样的事情
但李渊却是陷入了沉思。
“这正是我想要的。”
李渊有些吃力的回答着。
他要是不答应
李渊望着那座临海宫殿的大海,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的笑容。
自己今天恐怕要葬身在这片水域之中了。
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亲弟弟,杀了自己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而这个时候,秦王府与宿卫军的大军,正与东宫、齐王两大势力之间的战斗,还未分出胜负。
尉迟恭一听到李渊的话,心中一喜,立刻向太祖请命,传旨给他,让他麾下的军队,听从他的调遣,停止一切造反。
李渊扫视四周,竟然发出一声无力的叹息。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群臣默然。
若不是你犹豫不决,你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若是李渊提前下了决心,朝中之人也不会被迫站在一位皇子一边了。
这一切,都是李渊自己的错。
第237章狐假虎威,狐假虎威
第237章贿赂?伪君子
最后,李渊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
当然,他也可以不答应,但李渊很可能知道,如果自己不答应,会发生什么。
宇文士及走到东边的上阁,宣读了一道旨意,骚动渐渐平静了下去,所有的抵抗都被这道旨意压了下去。
有了这一步,李渊便放开了手脚,开始行动了。
李渊立刻命黄门侍郎裴纪去了一趟太子府,让他对李建成手下众多将领进行思想教育。
若不是李渊下令,恐怕士兵不会拼命反抗。
他们都是李建成的人,生怕李世民杀了他们。
如果不是李世民在一旁打圆场,恐怕所有人都会拼死一战,到时候李世民就麻烦了。
对于李世民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只有安定,才能让他安心。
等他坐稳了自己的地位,就可以把这些不安定的因素都找出来了。
李建成得到李渊的保证,这才放下心来,不少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岗位。
最终,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解决,而李渊,也在八个小时后,与李世民见面。
短短一天时间,李渊感觉自己像是过了很久很久一样。
一天没见,好像是过了三个冬天似的。
这些日子,他的改变,让李渊对自己的儿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觉。
李渊望着李世民,喃喃自语,缓缓说道:“这段时间,我差点就想要自杀了。”
“投石问路”,指的是流言,出自梁书,“投石问路”指的是一个陌生人对自己子女的污蔑,差点就信了。
李世民立刻跪倒在地,将头埋在李渊的胸膛上,嚎啕大哭。
这一幕,就连一旁观战的苏泽都看呆了。
他并不是被这对父子的感情打动,只是被他们的演技给恶心到了。
对此,就算是流着口水的司马光,也无法忍受。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的记录:“朕召见百姓,抚摸百姓,说:‘近来,百姓有投胎之祸。’百姓跪下吮吸上奶,痛哭良久。”
最有趣的是,他的儿子跪在地上吸奶,哭了很长时间。
李世民跪倒在地,开始吸吮着自己的爸爸,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者对两个人的演技感到恶心,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夸张手法,居然会被后世的人信以为真。
先不说史书上压根就没有这样的记录,司马光怎么能说的如此肯定,好像他当时就在场一样,而且还把事情说的那么具体。
这句话,说的就是李世民扑到了李渊的怀里。
这就是苏泽所见。
李渊一看到李世民,就哭了起来,说他差点就相信了外界的传言,认为他真的要犯罪了。
说着,她的脸上已经有了泪痕。
李渊心中清楚,他的权力被李世民夺去,这是他心中所想。
这一次,他算是彻底认输了。
“好了,既然都这样了,那我就不多说了。”
言下之意,便是李渊的想法。
李世民想了想,还是算了吧,可是现在的局势,怎么能让人觉得自己在逼迫王动。
那我算什么?这不是大逆不道吗?
李世民这才回过神来,一把抱住了自己的儿子,泪流满面。
他也认怂了。
李世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让我们两个人都得到最大的好处。
事实上,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投入到自己五十多岁的爸爸怀里,痛哭流涕,这是可以理解的。
最重要的是,眼前的这一幕,简直就是无耻到了极点。
这两个人是不是在演戏啊?
所有人都明白发生了什么。
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亲弟弟,李渊也是如此,他的儿子也被杀了,自然要将大权拱手相让。
这对父女之间的感情戏,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既然老板已经出手了,那他们也不能袖手旁观。
所有人都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苏泽再也无法忍受眼前的一幕,将自己的神念收了回来。
长安城之中,已经进入了三日的紧急状态。
李世民虽然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在治国方面,他却有着自己的一套。
长安城在短短三日之内,就已经完全复原。
这次的叛乱并没有波及到平民,只有一些运气不好的人被波及,但却没有一个人受伤,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李世民被任命为太子,负责朝中的一切。这一天,朝内发生的事情,全部交给了他。
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又或者是想要表现出一种对人民有益的态度,李世民登基以来,的确是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李世民在继承皇位后所做的事情。
在他登基为太子的那一天起,李世民就将皇宫中所有的宠物都给放走了,包括那些珍稀的动物。
不仅如此,他还下令,不再向其他国家索要珍贵的宝物。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还说过大唐的治国理念,那就是“简约而又庄重”,这让满朝文武和百姓都欣喜若狂。
李世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让文武百官上了一份奏折,上面写的都是安抚民心和治理国家的要点。
李世民自从登基以来,就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