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家庭戏曲唱腔学习
梁梅把这个想法告诉许浪和孩子们的时候,大家的眼中都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许浪放下手中正在修补的农具,微笑着说:“戏曲好啊,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咱得好好学学。”孩子们更是兴奋地围了过来,大儿子拍着手说:“妈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戏台上的演员一样唱戏啦?”小女儿也拉着梁梅的衣角,眼睛亮晶晶地问:“妈妈,戏曲是不是有很漂亮的衣服和头饰呀?”梁梅看着家人的热情笑着点头。
说干就干,梁梅首先开始收集戏曲资料。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资料十分稀缺,但她没有放弃。她从村里的老戏迷那里借来了几本已经破旧不堪的戏曲剧本,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内容依然珍贵。她还向村里的老艺人请教,老艺人回忆着自己年轻时听过的戏曲,向梁梅讲述着不同戏曲流派的特点、经典剧目以及一些基本的唱腔知识。
许浪则负责为学习戏曲创造条件。他在院子里腾出了一块空地,作为大家练习的场地。他还找来一些旧木板和钉子,制作了几个简易的道具,比如用来当作刀剑的木板,模仿戏曲中的兵器。虽然这些道具很简陋,但孩子们看到后却爱不释手,拿着它们在院子里比划起来,仿佛已经置身于戏曲的世界。
孩子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准备工作中。大儿子把自己的本子拿出来,准备记录学习到的戏曲知识。小女儿则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些旧衣服和布条,想要试着制作戏曲服装。
一切准备就绪后,家庭戏曲唱腔学习正式开始。梁梅先向家人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她拿着戏曲剧本,指着上面的字说:“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它的唱腔华丽大气,讲究字正腔圆。越剧呢,就比较柔美婉转,就像江南的水一样细腻。黄梅戏黄梅戏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唱腔通俗易懂。”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梁梅决定先从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天仙配》入手。她打开剧本,念起了其中的台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她的声音轻柔婉转,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孩子们听得入迷,不自觉地跟着念了起来。
“这一句啊,是七仙女下凡后看到人间美景时唱的,我们要唱出那种欢快、自由的感觉。”梁梅解释道。
接着,她开始教大家唱腔。她先示范了发声的方法,告诉大家要运用丹田之气,不能只用嗓子喊。“你们看,就像这样,深吸一口气,感觉气息沉到肚子里,然后慢慢地吐出来,发声的时候要感觉到肚子在用力。”梁梅一边说着,一边示范。
大儿子认真地学着母亲的样子,深吸一口气,尝试发声。一开始,他的声音有些生硬,但经过几次练习后,逐渐找到了一些感觉。小女儿年纪小,掌握起来有些困难,她总是找不到用丹田发声的诀窍。梁梅耐心地走到她身边,把手放在她的肚子上,说:“宝贝,你感觉一下,当你呼吸的时候,这里是怎么动的。现在再试着发声。”在梁梅的指导下,小女儿也慢慢有了进步。
许浪在一旁也认真地练习着。他军人出身,原本硬朗的嗓音在努力调整下,也开始有了一些戏曲的韵味。他笑着对梁梅说:“这戏曲还真不容易,不过还挺有意思。”
在学习了基本的发声方法后,一家人开始练习《天仙配天仙配腔。他们一句一句地学,地学绿水青山带笑颜”到“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反复地唱,不断地调整音调、节奏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不少问题。大儿子在唱“你耕田来我织布”这一句时,总是唱不出那种夫妻之间甜蜜温馨的感觉。梁梅告诉他:“你要想象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那种甜蜜要从你的声音里表现出来。”大儿子闭上眼睛,努力地想象着,再次开口时,情感明显更加饱满。
小女儿在唱高音部分时有些吃力。梁梅说:“唱高音的时候,气息要更稳,你可以试着把气息再往下沉一点,然后用气息把声音顶上去。”小女儿按照母亲的方法练习,虽然高音还是有些不稳定,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许浪则在处理一些拖腔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拖腔是戏曲中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把一个音拖长并且保持音准和韵味。他发现自己拖腔的时候总是会跑调或者失去韵味。梁梅建议他多听一些戏曲唱片,感受一下专业演员是怎么做的。许浪每天晚上都会拿着村里唯一的一台旧收音机,听着里面播放的戏曲,仔细地琢磨拖腔的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家人对《天仙配》的唱腔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开始试着把唱腔和表演结合起来。梁梅拿出之前制作的简易道具,分配角色。大儿子扮演董永,小女儿扮演七仙女,她和许浪则在一旁指导。
大儿子拿着“锄头”,模仿着耕田的动作,一边唱着“你耕田来我织布”,努力地让自己的动作和唱腔协调起来。小女儿则挥动着“水袖”(用布条做的简易替代品),轻盈地走着台步,脸上带着甜美的笑容,唱着“夫妻双双把家还”。
在表演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挑战。大儿子的台步走得有些生硬,不像戏曲演员那样轻盈优美。梁梅告诉他:“台步要小而稳,脚步要轻盈,就像你在云朵上走一样。你可以先慢慢地走,找到那种感觉再加快速度。”大儿子按照母亲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逐渐找到了台步的技巧。
小女儿在表演中表情不够丰富。梁梅对她说:“你是七仙女,你看到人间这么美好的景色,还有你心爱的董永,你的表情要更加生动,要有惊喜、快乐的感觉。”小女儿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努力地让自己的眼神和笑容更有感染力。
随着对《天仙配》表演的深入练习,一家人的戏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表演吸引了邻居们的注意,邻居们常常在路过院子时驻足观看,还不时地鼓掌叫好。
“你们这一家子真是厉害啊!这戏曲唱得有模有样的。”一位大妈笑着称赞道。
“是啊,这动作、表情都太像那么回事了。”一位大叔也竖起了大拇指。
受到邻居们的鼓励,梁梅一家学习戏曲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决定学习更多的戏曲剧目和唱腔。
大儿子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被京剧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他选择了京剧《京剧英穆桂英挂帅片段进行学习。京剧的唱腔比黄梅戏更加复杂,有西皮、二黄等不同的腔调。大儿子在学习西皮流水“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这一段时,花费了不少功夫。他要先掌握西皮流水的节奏特点,快速而有韵律。
“这西皮流水就像打仗时的战鼓一样,要节奏紧凑,声音要响亮、清脆。”梁梅向大儿子解释道。
大儿子每天都早起练习,他在院子里大声地唱着,努力地把每个字都唱得清晰有力。在练习过程中,他还学习京剧的手势和眼神。京剧的手势非常丰富,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含义。大儿子从最简单的兰花指开始学起,逐渐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手势,如持剑指、握拳等。眼神方面,他要表现出穆桂英穆桂英和果敢,通过眼神传达出角色的情感。
小女儿则对越剧产生了喜爱之情,她选择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片段。越剧的柔美正适合小女儿的气质。她在学习“我家有个小九妹”这一段时,着重体会越剧唱越剧婉转细腻。
“越剧的唱腔就像涓涓细流,你要唱出那种温柔、羞涩的感觉。”梁梅对小女儿说。
小女儿认真地练习,她注意到越剧的发音和黄梅戏、京剧有些不同,有更多的方言特色。她努力地模仿越剧演员的发音,让自己的唱腔更地道。在表演方面,她学习越剧的台步,那种轻盈的小碎步,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她还自己制作了一把扇子,模仿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书院中读书时的场景,用扇子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动作。
许浪和梁梅也没有闲着。许浪继续钻研京剧,他选择了《空城计》中的片段,学习诸葛亮的唱腔和表演。他要表现出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和智谋超群。梁梅则对越剧和黄梅戏都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她把不同剧种的特点融合起来,尝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随着一家人戏曲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决定在村里举办一场小型的戏曲表演。为了这次表演,他们精心准备。梁梅用家里的旧布料制作了更加精美的戏曲服装,虽然比不上专业的,但也颇具特色。许浪制作了一些更逼真的道具,如木质的长枪、扇子等。
表演的日子到了,村里的广场上挤满了人。大家都听说了梁梅一家要表演戏曲,都想来看看。当一家人穿着戏曲服装、化着简单的妆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儿子表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片段气势十足。他的唱腔洪亮有力,手势和眼神都恰到好处,把穆桂英的英姿飒爽表现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们都被他的表演所震撼,尤其是村里的孩子们,他们眼中闪烁着敬佩和羡慕的光芒,有的孩子甚至跟着节奏小声地哼唱起来。
小女儿的越剧《梁山伯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观众们的心间。她的唱腔婉转悠扬,台步轻盈优美,手中的扇子如同有了生命一般,随着她的动作翩翩起舞。观众们都沉浸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那纯真美好的爱情故事中,仿佛看到了那对化蝶的恋人在花丛中嬉戏。
许浪表演的《空城计》展现出了他对京剧的深刻理解。他把诸葛亮的淡定从容通过唱腔和表演完美地呈现出来,让观众们不禁为他的演技所折服。
梁梅的表演融合了越剧和黄梅戏的特色,她自编自演的一段故事,讲述了一个乡村女子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自然流畅,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