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七零年代金手指 > 行善事

行善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焦化厂最近人员流动频繁,风纪纪律抓的特别严。

    徐强姐弟正好撞到枪口下,被贴了大字批评教育了,徐春美工作没捞到,还害她哥跟粮站工作人员受到挺重的处罚,也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人事调动要些流程,她暂时还得等几天才能上岗,好在她工作忙的也就放粮那几天,此刻不上班也影响不到她工资。

    眼瞅着马上要开学了,陶满跟陶建东叔侄俩上学的事还没敲定,就跟大石头似得压在人心上似得,沉甸甸的。

    加上二哥工作未定,种种因素将她得了工作的那点喜悦冲散了。

    挣钱必须快点步入正轨了。

    陶湘看见小册子,只有食那块的进度条推进到一百四,看来上次跟大嫂卖吃食,只有到她手里的那部分,才能获取进度值。

    速度太慢了。

    家里粮食就要见底,老家也不宽裕,最起码得撑到秋收才能分粮,一大家子睁开眼就要吃饭,这几天可愁死人了。

    第二天天没亮,二嫂就喊醒了她,“陶湘你没事吧?趁着天儿好跟我回老家一趟。”

    以为二嫂又要去娘家借粮,她有点为难,都成年人了,还是嫁出去的闺女,就算家里出意外,要靠人娘家支援,可一次两次还行,但没道理逮着一根羊毛薅,“二嫂,二哥说了不许你去娘家借粮了……”

    王秀莲迷茫,“不是去借粮,到那你就知道是什么地儿了,趁着天还不热,走了……”

    看着二嫂掏出钥匙,把那半袋白面背上,她大概猜到二嫂打的啥算盘了。

    因为要去粮站工作,她也提前了解了不少工作内容,比如说每月凭着购粮本来领粮那也是有说法的。

    每个月领的粮里面,有三分之二是粗粮,就是玉米面之类的,三分之一才是细粮,白面大米,二哥是焦化厂工人,每个月厂子还会多补贴十三斤的白面。

    白面不分城里村里,都是稀罕货,而这白面几乎能换双倍粗粮!

    二嫂估计是想拿白面换粗粮,这样家里能多撑一阵。

    之所以去村子里换,估计是为了维护二哥的面子吧。

    她们俩天不亮就往村里赶,陶湘体力是个辣鸡,紧追慢赶的,始终跟挑着担子的二嫂隔了好大距离,她不愿意拖后腿,埋着头牟足劲往前走。

    天黑,她又心急,一时没注意脚下,结结实实的摔了大跤。

    王秀莲听见动静,赶紧折回看她咋样了。

    这么一来,才发现有人昏迷了,就是他倒在了摔得浓密的草堆里,只露出小腿位置,才把没留心观察地面的陶湘绊倒。

    “二嫂,你看他不大对劲”

    六十多岁的老汉穿的没多体面,曦光中隐约能看清他脸上的沟壑,不知人在这晕厥了多久,被她拍醒后吃了一块硬糖,才恢复了一些气力。

    没等到她们开口询问这人怎么回事呢,老丈就盯上二嫂的面袋子,他面上表情转化的飞快,随即扑通跪在地上,红着眼让她给匀出一斤白面。

    白面金贵,自个都舍不得吃,咋的给旁人?王秀莲已经把人当骗子了。

    老丈嘴上都裂出好几道血丝,仿佛没听见她们拒绝,硬是磕着头不停求一斤白面。

    二嫂这人也属于嘴硬心软那种人,眼瞅着年龄都能当她爹的人一个劲磕头,也犹豫起来,甚至是朝陶湘递去眼神,询问她的意思。

    “给他吧”

    他这架势,似乎不给他,就能一直磕到天荒地老,看着他实打实的磕头,扬起的阵阵黄土,陶湘还是忍不住松口了。

    倒不是她圣母见不得疾苦,着实是现在在耽搁下去,天儿就热了。

    而且二嫂明显就已经动摇了,询她意见也不过是想找个人来肯定她,白面是缺,但数量控制在她可接受的范围内,她还是能舍的,如果这人狮子大开口要的数量庞大,对方再可怜她也不会松口。

    老头见她们同意,不住口地说着谢谢,小心的脱了自个上衣,包住还着几分黄色的面粉。

    陶湘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多捧了一小把给她,老丈道谢后,捧着那来之不易的白面,踉跄的跑了。

    接下来的路程王秀莲一个劲说着不该给他的,那一斤白面能顶的上家里三天的细粮了,还说这年头骗子骗人手段高明多了,让人拒绝不了云云。

    陶湘也知道她就是过个嘴瘾,心眼不坏,也就附和着她说是是是。

    俩人就这么闲话着到了村里,只是这次二嫂没去娘家,也没带她回老院儿,而是到村口直接翻山,又走了小三四里地才停下。

    也是到这,陶湘才知道二嫂为啥一路都是神神秘秘的。

    几米开外,已经有十几个挑着扁担的老农民守在大树下,也有零星的跟他们一样的人,在扁担旁边的竹筐里挑选着什么。

    就跟城里有黑市一样,村子里也有这种不能招摇的‘扁担市场’听二嫂的意思,这扁担运输队也有些年头了,最开始这是在刚建国时成立的。

    村子里年轻力壮的人把当地生产的棉花、布匹、蓖麻子、土特产之类的运往到相邻的几个省份,换取粮食,食盐药品之类的其它地方的特产回来。

    这种互通有无的模式倒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的物品多样性。

    不过这种模式在最乱的那几年停了,这几年风气开放,加上各类物品把控的严格,这种扁担市场就重新出现在视野里,这种每月农历逢四九的日子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日子。

    开始她还以为二嫂是细粮换粗粮,这才来的,但是观摩了一圈发现二嫂并不是这意思!

    她是在给自个找布。

    “你二哥说你给咱家争了这么大脸,还靠自个得了工作,我们也没什么表示的,就给你扯布做一身衣裳。”

    这扁担市场上的布还真不少,外面要票还紧缺的‘的确良’‘人造棉’‘华达呢’在这处处可见。

    陶湘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是,这年头布料紧缺,一家子一年攒下来的布票只堪堪做一身儿而已,但没必要用白面换布吧?

    太浪费了!

    “这个看起来都老气,没有布拉吉吗?我见李秋英她穿着一身布拉吉做的裙子,怪好看的。”

    “二嫂。我真不要,再说这个布也不怎么好看,咱们回吧。”

    小二十斤的白面,她蒸馒头不香吗?干啥换衣服穿?况且以现在陶家的家庭条件,也不够这么霍霍的吧。

    俩人对话声音不小,倒是引起扁担客的注意,估计不满自个的货物被人看轻,压低声音道,“小姑娘这布咋不好看了?这可是外面卖的最快的布,你想要找到比我这更好的,估计得跑到‘积和堂’了!”

    积和堂?

    就是那个二十来年前,开了一占地20来亩,包含饭店、住处,马棚一应俱全,整个市西半部进城送货拉脚都要在那住宿歇脚,经营了无数布匹、杂货等大家业的那个积和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