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犹豫不决
而秘密活动一旦被人知晓,再固执坚持下去似乎就不那么明智。
但现在,如果他们得知燕王正处于生死关头的严重时刻,那将使得他们对赌上最后的行动产生更大的 。
只要有在燕王恢复前成功解决,那么这个看似完全败局的刺客行动实际上就可以变成一场大获全胜,对于我的这些平凡人知而言,只怕各地负责执行 行动的密使,早已开始朝燕王在京都的暂时居住所进发了。”
说到这里,姚广孝面色从先前的急躁变为了一脸惊骇。
虽然他在尽力压抑自己的感情变化,但他将性命押注在燕王身上的那种压力此刻已被放大至极限,并无法被他有目的隐藏和掩盖。
\"今天多亏先生指引,姚我先离开这里了。” 说完这句话后,姚广孝向胡珂行礼表示感激,随即迅速转身快速跑向通往地府通道的一端。
作为从贫寒之家走来、凭借着佛庙供奉与自己不断努力才踏入京城的人来说,他心智的成熟程度和远见的深刻,本就超越了普通人很多层次。
而他最近多次在这种考虑方面出现问题,则是由他对待胡珂的心理状态变化造成的。
一方面是他从内心深处对于胡珂充满崇敬的态度使得他在这时格外重视其言辞。
而他最近接触到的种种经验,却让他在这段时间里显得犹豫不决。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在与胡珂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对方的强大以及对事情独特且深刻的见解,从而使得他的决策过程变得更需要谨慎,以免做出不当选择。
这也进一步说明胡珂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指导员,更是精神上的导师和启示者。
在与之对话后,他似乎意识到自己在某些事情的考虑上还需更多冷静与思考。
两人都有各自的志向,他们的观点在大多数时间有着极大的交集。
因此,在同一个事物上,尽管他们的结局大致相同,胡轲所获得的观点却往往超越了姚广孝原先未曾思考过的角度。
这样的状况发生多次后,使得姚广孝在与胡轲的交流时,心理上对胡轲的一切行为举止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这种深化的思考虽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让他原有的思路产生改变。
同时,自从与燕王结下了关系后,姚广孝的心态出现了近乎颠覆性变化。
最初以一个乡间和尚的身份进入应天府,身上并无多少约束,前景虽不明朗,但凭藉自身的才干,即使在寺庙未能升任高阶职务,他也足以依靠见解和辩论技能获取钱财生活,并且将自己的生意拓展至广泛,既受到城中富豪追捧,也能偶尔吸引落魄官员求解难题。
那时的姚广孝仅仅充当客户梦想的实现者。
无论其模式如何纯熟,或是遭遇揭露 的压力,都只是更换位置,继续运作。
但这过于懒散且低落的日子对他而言并非最优选择。
可能对一些看透世俗之人而言,悠闲自在即是终极目标。
然而,姚广孝心中的抱负尚未消逝,远未达到脱离尘世。
为了将心中的雄心转化为实际的使命,在大明社会引起回响,他极力地把自己送入燕王所在的行列。
他的双脚踏入燕王府的第一天,便宣告了他与燕王府命运紧密联结。
对当时的姚广孝而言,这不仅是人生的一步进展,更是被一套无形的枷锁缠绕——他无法自由决定命运。
他在燕王身上的投入以及肩负的沉重思想负荷,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范围。
直到胡轲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揭示这个简单但却至关重要的道理,在姚广孝闭塞的视线上突然打开了新的天地。
他立刻感觉到自己的视野重新清晰起来。
几乎只在呼吸之间,姚广孝脑海中的各个线索迅速整合归位,重新审视全局后,对整件事件有了深入理解。
遮蔽姚广孝视野的疑惑瞬间被澄清,当前紧迫的任务便是快速返回王府,尽快纠正之前的策略误判,力求在这个不可逆转的局面形成前,将事件的方向扭转。
“下次再来时,记得带点吃的东西!”看着匆匆离去的姚广孝身影,胡轲能够理解他的决策,仍忍不住在身后抱怨了一声。
另一方面,在这间密室中,原本挥洒将笔架扫倒在地的徐允恭手中握持的毛笔在无意间随其右臂颤抖起来。
这一幕不仅是醒悟,像闪电般照亮了徐允恭的眼前道路,也唤醒了他的直觉。
面对恐慌和焦急的不同表现,在徐允恭的内心,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担心,尤其是考虑到那位燕王对他们徐家的长远绑定——无论是以燕王的安全担忧,或者基于其家族身份。
更深层的原因,是当他将胡轲的观点与 及他的态度相比较,猛然发现了两方意见的严重悖论。
在内心里,虽然对胡轲的人品有保留,也承认他的视角独特性。
然而在他看来,这只是一名普通智者而非卓越智者的水平——不值得与自己父亲或者九五至尊相比。
如今面对这样一个看似直接、却未经君主和父亲明述的关键问题答案竟出自一位年轻男子之口,让徐允恭心下惶惶。
他绝对不会相信,父亲甚至天子未曾想到这点风险与陷阱。
对徐允恭而言,眼前唯一的解释是——皇帝与他父亲或许正打算利用燕王作为诱引。
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刻,徐允恭在最近纷乱的日子里承受的精神压力似乎再次受到打击,仿佛遭受重击一击。
即便他经历过见证了大明从无名队伍发展成为庞大帝国内部的历程,早年间模糊的回忆,以及在其锦衣卫统帅位置上所经历的一番动荡岁月,均不足以让他在这点上的震惊稍加减少。
想象皇帝居然胆敢拿自己儿子当做诱饵的事实,对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冲击,这份震撼无法因往日的历程减轻分毫。
甚至当许运恭意识到亲生父亲也卷入到这一阴谋之中时,心里开始疑虑起父亲将他推向了那个令人不安、备受争议的锦衣卫指挥使高位,背后是否有意用他作为诱饵?
这样的疑问不由自主地在他内心萌发,并非对他父辈的批判,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令人震惊的奇异特性。
对于所有人而言,锦衣卫指挥使这一职务无疑直通皇帝信任的中枢,这是共识中的事实,并不需要深思就能察觉。
虽然这一职位在朝野间名声不大佳,甚至很多官员都对锦衣卫抱有强烈的反感。
这并非意味着成立初的锦衣卫就已经蒙上污名,而是纯粹地因为它以一种外部力量的角色存在于朝堂之外,不管它存在的动机如何,针对的群体为何,首先,它侵犯了皇朝原有的权益结构。
但即使心下对它感到不满,所有人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锦衣卫手中的权力巨大,足以触及皇权核心,扰乱国家政策走向。
再看看父亲,被冠以大明朝“头号功臣”,号称战场上的神明徐达,早已在治政武功,以及担任要职方面做到极限。
无需细说,仅“魏国公”这一称号就足以为徐达的地位证言。
翻阅史册,这种处于权利顶峰的臣属所能做的首要选择往往是在膨胀的野心之前收束自己,保持谦逊忠诚。
即,如果想要成为忠实的官僚,继续效忠位居其上的皇上,那么不应扩张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利用政治平台去扩大影响力。
这背后的逻辑非常直观——达到了权力顶峰,下一步往往是获取符节、受尊荣礼,直至被封王,进入殿堂、入朝不必疾行。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曹操作为魏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然而,许运恭明白,父亲并无此类心思。
他的后辈力量同样不希望与现今皇权对立,在明初,整个淮西家族与皇权的利益深度绑定,几乎无从对立之处。
恰逢锦衣卫指挥使这一看似处在权力旋涡的核心关键岗位出现真空,而作为尚未经历充分考验的新二代家族继承人,许运恭被迅速提名为负责人。
这极度不合常理的安排令他内心充满质疑。
而在今朝,关于燕王的案件给他带来的洞察,则使得这种对事件深层意图的疑问加深。
因此,许运恭对整体背后的计划产生了更加深切的猜疑。
虽然如此质疑存在,此刻的当务之急对他来说并不仅仅是探究父亲将他置于这个位置的真实动机。
答案可能藏在那些复杂的权谋之中,隐藏于历史与权力的交织背后。
而他所处的位置、所面临的压力,以及需要履行的责任,则让他更聚焦于眼前的任务与策略规划。
如何在这个微妙、多面的权力游戏之中保持忠贞,同时维护着个人以及家族的长期利益,成为了当前紧迫的考量。
面对这一切未知与挑战,许运恭需在这错综复杂的政坛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仅是一个继承人的位置,更是守护与维护皇室权威的一部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