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 第124章 异样的气息

第124章 异样的气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但自从与胡轲相交甚深之后,这个兄长的内外言行都逐渐透露出一股诡异而异样的气息。

    最为显着的迹象便是:这位从未真正拥有过实权、仅凭王族身份存在者,却大胆直言直接干预朝政的运作——这样的行动如若发生在其它任何一王之上,徐允恭也绝少会感到太过在意,毕竟对方有显赫身份的太子名号,自己不过只是国家公爵的子女而已,双方的地位差距足以确保不必为对方提供指导意见。

    然而,对于此时所发生事件的主角却是例外——他正是自己的兄长,也是徐氏家族长远立足朝廷的根基。

    作为无可争议的大徐家继承人,他绝不允许事情按其不愿预见的发展路径演变。

    对那潜在不安定因素——如若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影响整个计划的胡轲并未立即清除掉,而是决定将对方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

    通过控制这个人,他试图以此手段警示并引导自己的兄长回归正途。

    同时,对于皇帝给予他的巨大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为了寻找毛骧的线索,徐允恭不惜使用了父亲在军中的影响力的全部力量。

    在此之前,他未曾想过这回事会发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身为魏国公府的继承人,他对与国家政权相关的利益关系尤为警觉,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认知中,明白自己的父亲明确拒绝自己兄弟们的涉军接触,这不代表阻止他们在军事实践中学习与磨砺,更确切的讲,是在强调不能借军事权力帮助自身的事务运作。

    即使在徐允恭进入锦衣卫工作之时,徐达亦未准许儿子触及军界的事务范围。

    这种限制在于理清父子各自利益界限的原则基础上,同时避免将军事领域的  权力与亲缘关系相互牵涉——作为帝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他承担着确保皇帝统治下的军队  运作的职责。

    尽管此刻位于锦衣卫领导职位的,正是他的独生子——同样是他亲自选拔的儿子。

    但他心底的防线始终屹立不可撼动。

    因为这是皇帝亲授的规矩与底线,关乎着家族的荣辱和自身在朝堂的地位与影响力。

    因此,面对当前的局面与日益紧张的局面,徐允恭选择了直接突破与绕开父命的做法,借助在军队中的私人关系展开行动。

    通过这260段对话可以看出:

    - 徐允恭实际上是借用了父亲徐达的人脉关系,但在对外表现上并没有明确地宣称这一点。

    - 同时,徐达的下属们也都知道,徐允恭将成为徐达权力的核心  。

    尽管如此,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徐允恭不得不采取冒险策略并完全调动可用资源,如追查毛骧行踪一事,以显示他的能力。

    不过事情并不如预期般顺利;随着时间流逝,徐允恭的手下感到挫败,他无暇关注其他事务。

    同时,在朝廷对徐允恭的关注以及掌握重要案件的压力面前,许多人迫切想知道毛骧的下落,纷纷向锦衣卫询问相关信息。

    而这种混乱局势也进一步加重了徐允恭的职责。

    当收到来自于燕王府的访面信息,尽管一开始不想回应,但最终由于王响提供了燕王妃的信物,情况发生了转折。

    另一方面,在杨论释放民众并平息  乱之后,县府暂时缓和下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无法立刻离开的情况——尽管他们的精神重担已被减轻(象征意义上的锁链被释放),但孙医师依然存在疑问,当天未经正式授权便抓人的杨论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整个故事揭示出权利游戏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性考量。

    在这个时刻,村民们的眼神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孙医师,杨论也开始明白村民们心中的不安。

    “也就是我们现在没法离开。”

    在人群之中,杨论这突然的话语让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周围陷入短暂的沉默。

    然而他的意识很清楚,村民们的情绪还未完全缓和。

    他赶紧补充说道,“这次请孙医师到县署作为证据,确实匆忙草率,我意识到这是欠妥的。”

    他接着道:“既然我是特地请他的,并确保公正对待,那么孙医师理应获得公正的解答。

    当这两人犯罪事件全都被处理妥当之后,我要在自己家宴请孙医师一顿酒饭,来为此次的疏漏表歉意和尊重。”

    他的策略目的达到了,现在是回馈一次也是顺理成章的,况且在这件事上,他也有些后悔自己对孙医师处理的方式过于严厉。

    回想当初,将孙医师强行带走的行动确实有点冲动。

    何况孙医师的确道德高尚,身为长期涉略官场的老油条的他知道,对这类人士致歉不仅不会失面子,还有可能增加自己的风度和魅力。

    当百姓看到县长终于为孙医师正名并表明歉意时,他们内心的疑虑烟消云散。

    即使有许多人心头还余悸未消——尽管表面目的已实现,但他们追求最终结果的愿望仍然是遥不可及——此时,他们也不敢显露出不满。

    毕竟他们已经失败了一切,此时能够保命已经相当宝贵了。

    同时,在场的一旁的军士也接到了杨论的暗语暗示,开始往外赶群众。

    因此,即便有几个渔村的居民还担心胡珂和尚的命运,也只能黯然神伤。

    随着所有村民从县署的大门撤出后,杨论依然屹立于高台上,原本微笑送行的神情在心中浮现的歉意和无奈的影响下,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当县署的大门完全合拢,那一刻,杨论的表情立刻凝重了起来。

    转而,他看向离得最近的小吏,“先前去调查那些麻烦制造者的那些人你找到了没?他们的情况都打听清楚了没有!”

    面对站在身边满脸受伤的部属,杨论心中满是怒火。

    记得在刚开始的民变中,在那些自己最希望保护的时候,便是他们这批平时视为心腹的帮手最先叛变了自己。

    那一刻,愤怒涌上心头。

    那几人狼狈逃窜的情景,已被杨论牢牢地铭记于心。

    但现在,他还未能释放这份怨怒。

    县衙经历了一场大乱,此刻正倚仗着这几位来料理余事。

    「回老爷,那些人都来自寺庙附近村庄,一贯行为放肆。

    他们的来历毋需调查,几位大哥一眼即能看出他们的家境与姓名。

    」

    衙役虽年轻,经历少。

    此际紧张氛围并未觉察到令公情绪波澜。

    他们不仅没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反而显露出讨好的迹象。

    「只需记好,等我处理这两桩事务后,再让其他人承受应得后果。

    」

    面对下属的愚钝,杨论心头之火已渐消散。

    这帮人本性蠢笨,自己明智,何必与这些人计较?

    关键利益统一下,先前那些不可抗拒的原因,无需采取惩处。

    换言之,惩戒需待事毕后再议。

    此时夕阳偏西,长期遮蔽阳光的土地在这日的烈阳炙烤下急剧升温。

    即便是阴暗角落里的砖缝也生出了嫩绿的草芽。

    但这样的勃勃生机,非此地恶名远播的官员所能欣然接受。

    杨论此时正受阳光刺目,只能扭身避开阳光注视姚广孝和胡轲。

    「和尚啊,昨晨老夫给了你一次机会,可你不依不饶欲对我不利。

    想想看,当你享受权势的荣华时,难道不曾预见有朝一日,你会沦落至此?

    」杨论静静地站在那,心中自有一丝优越感洋溢。

    多年来他通过压榨百姓获取精神的满足,却不屑于此辈僧人。

    然而,首次在县衙将这众人为敌囚押于室内,却是一场全新体验。

    这次迎接他的,并不是姚广孝的哀告,大僧佛面凝视杨论,轻哼一声,是他对这个渣滓知县所有的回复。

    尽管抗拒的态度,未让他恼怒,却确有所感,终止了继续施压的想法。

    疲惫了一整天的知府没有多言,派夜行兵将二人送往应天府衙。

    面对由本地县令决断的案件,府尹未予细看批注直接下指令,交给杨论自己决定结果。

    于是,他在官府大牢的一天旅行结束之后,胡轲和姚广孝返回了江浦县的狱中。

    重新踏入他熟悉的囚房,胡轲并未感到任何不适。

    从姚广孝的角度去看,这个家伙简直像回到了他的家园一样,充满愉快。

    “我说的地方你也就待了不到四天罢了,今天怎么又来这里重游故地,你的激动仿佛在这里待了好几年似的。”

    原先他设想的一次波折,即将开启他的仕途辉煌新阶段。

    但他没预料到会卷入这样微不足道的小规模争斗中。

    在完全投靠燕王之前,姚广孝曾对自己的未来有过无数种猜想:要么是在燕王篡夺王位失利后,被迫接受明帝国下任君主的清算;要么是辅助成功后因为权力巨大引发燕王的猜忌不得不隐退;更过分的情况,是他在阵营中过于出众引起他人嫉妒,在背后被杀害。

    然而,姚广孝从未想过,仅仅是他所属地主的一次看似寻常的放火行为会引来麻烦。

    这不仅仅波及了作为主人的助手胡轲,还连同他本人也卷入了这场纷扰。

    这份极其令人愤恨的后果使得姚广孝一进入牢房就难以自制——要知道此时他手中仍握有很多关键信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