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 第120章 口头争辩

第120章 口头争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而现在,感受到来自县令席上戏谑的目光,姚广孝终于冷静了许多,停止了与胡科的口头争辩。

    杨伦对此更加欣慰:战胜过去阻碍了自己的人,是最令人兴奋的。

    这位和尚不仅给他造成了困扰,他的身份也是个复杂因子。

    纵然杨伦作为县令,对于地方上佛教事宜并无过多关心,大明尊重并信仰佛法,但不会赋予僧尼过度的特权。

    毕竟新朝刚立,社会普遍处于充满憧憬的状态,未落入迷途,对佛的尊崇不像  年代那么直接而   ,更多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之前的确有过出家当和尚的经历,并最终离开了佛教圈子。

    然而,这段往事让朱元璋领悟到了那些在佛经中常说「阿弥陀佛」的和尚们,背后竟然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正是这种双层原因的驱动,使得在其领地内,江浦县还未建立一座大型、有规模的大寺庙。

    对于寻常的民众来说,大型寺庙给予他们的影响通常是积极正面的——因为在物质和文化的贫瘠年代,一个信仰能为他们困顿的生活提供精神上的慰藉。

    但是对于掌握着地方管理权力的县令来说,大寺庙若在他的管辖下变得庞大,引发的效应远不止只是又增添一位贪婪地主的田地争夺而已。

    过去一段时间里,在江浦县虽没出现大型寺庙,但这并不代表无人觊觎此地位。

    实际上,杨论很清楚地知道,京城的天界寺虽然一直受到皇家的监管,但从未停歇过其扩张的步伐。

    以前遇到这类事件时,杨论总是联合背后的地主张贵,以百般刁难的策略否定了那些大和尚提议的解决方案。

    在这件事情上,虽然地主提供了丰富的私利予杨论作为支持,但在真正推动行事时,主要还得靠杨论出面来协调。

    如果是出身权势的杨论,面对这种情况可能还能应付,无非是一场权利交易的游戏,各方都给彼此带来一定的尴尬,在中间牵线的人调和之后就能缓解争端。

    但是杨论这个人物,不仅没有实际的依靠,还因为他那个看似无关却在名义上有亲眷称呼的案件——即涉及到杨宪或杨忠显的案情——始终背负着背叛皇恩的标签。

    这份身份直接引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与天界寺派遣的代表冲突之时,所面临的压力比普通的县令要大很多。

    对于杨论来说,那一群披着袈裟的僧侣受各种规则约束,在他们身上应用的策略,早已被对方研究得很深入,找出办法进行扩散也并不困难,就像他自己运用明代法律的空隙一样。

    为了自己私利,在朱元璋治下担任风险极高的官职,为了保护自家利益,也未能逃脱解读和利用明律的途径。

    而那群和尚钻规则空子的行为,则全部转嫁到了杨论身上——他为自己获取的悲惨结果背负责任的同时,也为和尚们的违法行为承担连带的责任。

    起初,天界寺直接派人联系杨论,希望其作为县令之名,亲自前往应天府邀请天界寺的招牌。

    这一段文字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讲述了明代社会背景下的一幕:朱元璋的历史背景对他的施政决策产生深远影响,而天界寺作为宗教势力也在政治博弈之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实力与策略。

    整个情境充满权力、信仰、以及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设定明文指出,天界寺庙不可自行扩大版图,但却未曾提及,若是有人主动登门拜访,要求寺方提供支援,寺中众  也不得予以拒绝。

    初次遇见此类情形的杨论述时,头脑瞬间如同遭雷劈一般。

    他难以置信,原来这世间竟有更加厚颜  之人。

    于是在当夜,杨论述事集结了他的幕僚们,企图通过一群看似不成体系的智囊团,尝试在自己的思考几近枯竭时发挥出一点微弱的力量,就像勉强充当半个“孔明”似的。

    实际上,在自省后杨论述事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这一团队甚至连半个孔明都配不上,这与他对这群手下深邃贪婪性的了解有关。

    但眼下思绪紊乱如一团乱麻,召唤这批“走狗”起来也是他在绝境中的无奈选择。

    虽然心中焦躁不安,但明白当前的难题并没达到非“三国”中诸葛武侯级别的智谋无法解决的地步。

    对方采取手段以权压境施加压力,尽管此举有效,但仍旧不失低级。

    而多年来,杨论述事能坚守县令位子,得益于他的策略、方法和对局势的理解。

    最终,在一系列秘策谋划之后,杨论述是次日上午派遣了属下来行动了。

    这些人的做法是到处散播,声称天界寺的住持发了善心,明天上午将在县衙门前向来求助的百姓们免费发放大米。

    虽说是混混出身,办事手段不够高效,但他们的优势在于懂得利用城市的各类暗中运作力量,消息传播的能力超越一般民间渠道。

    消息在当日傍晚之前,就在整座江浦县大多数村落传遍,哪怕其力量无法遍及江浦县全境,知晓此事的人主要限于城墙附近及周边数里范围内。

    但这样的事情其实不需要使所有民众知晓,仅此一天,哪怕消息被传达给了远方村民,他们中许多人居住偏远到从县城往返来回路费和时间花费都将不堪重负。

    因此,决定将行动安排于第二日清晨,并非出于所谓“黄道吉日”,只是根据那天界寺僧人设定的期限而定。

    原计划是如果办不成事就说寺里的大师们愿意用鸡蛋做交换,但现在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之一,杨论述事的下属们在听到这些话的不当之处时,虽然粗鲁冲动,但还是听出来了其中的隐患与不适当。

    他们在对佛法只是口头推崇, 心理实无所信的情况下,深知这批僧众避而不沾肉食,因而,张伦及他一干同僚们,在一个晚间的辩论会上,大多时间都耗费于争论“蛋是否属肉类”。

    正当脑袋濒临  边缘之际,面对手下几乎将他们掀翻的情形时, 张伦在桌上拍了一下手,决定不如说成送米来代替蛋,毕竟这些人的主要任务不过是在此传播流言,并不需要实际操作,送什么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但在这寻找一个看似“真实”,却实际是比他们行为更为乏味的事。

    这次,经张伦结合全体下属之智慧后做出的决断,令前来督责他尽快办妥此事的一批和尚深感吃了一回闷亏:第二天一大早,待他们现身于县衙门旁的时候却发现,昨曾对其百般回避的张县令此时已经在县衙前装饰一新、击鼓鸣号,以隆重的姿态迎接他们到来,这出乎了这些和尚以为的“今日定会再度激烈对决”。

    和尚们以为是最近受到了天际寺威势的压力,意识到了他们虽是清心寡欲之信徒,但也并非任人鱼肉之人。

    抱着功利心态前来的这些本就佛心有别的和尚们在了解到个人的权益即将获得极大的提升,其内心岂能按捺得住这份冲动?

    然而这一兴奋的情绪并未持久,因和尚踏入衙门门槛一步后,即见到四面八方有大量平民向衙门涌来。

    刚开始,和尚还以为平民们得知要在此设立寺院之盛况感到振奋,故跑来感谢这几位领头之人,可后来却察觉情况与自己预想不符,现实情况显然远不如预期之对佛法的尊奉那么庄严。

    毕竟,既来之人总得带来一点感谢礼。

    即便和尚知道平阳县的人民已被同行压迫至少产,他们亦须表现出感恩的心态来吧。

    看到那些混杂不堪的群体,脸上的无所畏惧之神情,让这些大和尚明白了事情远非自己设想那样单纯易行。

    不久,他们便明白了这批老百姓来此目的为何,通常情况下此时他们已深入悬崖,但如今迎接他们的县令口若悬河,话语数量较寻常多上好几番。

    甚至就连和尚团中那个说话最为健谈的人在聆听了张伦一番客套之词后,大脑瞬间炸裂了一样混乱。

    通过他还没能抓住杨先林的想法来质疑他时,眼前突然多出了一个人影。

    只听得一个身形消瘦的妇人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无需大和尚提问这位妇女的意思,老妇便开口表达了疑惑。

    \"师傅们,咱们这白米啥时候发下来?\" 老人的目光坚定地望向面前几位法相庄严的和尚。

    这几个僧侣听到如此请求,心中瞬间产生了极大的震撼,随后意识到了事情可能被精心布置好了。

    他们咬紧牙关,为数不多的手脚资源终于花费在这批百姓上。

    他们始终低估了杨论的策略——用高价买下当地的米商送来的稻谷,并逐一分发给民众。

    原本准备找杨论问责的事被泄露,消息不胫而走。

    更多的人纷纷涌到了现场,杨论借此机会,派遣手下在周围维持秩序。

    借由人力不足的名义之机,他自己则悄悄融入人群中,无痕地隐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