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还说你不是神仙 > 第332章 道观闹剧(谢谢“非常安静的宋福点”的10个催更符)

第332章 道观闹剧(谢谢“非常安静的宋福点”的10个催更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当然,传播过程中不能说“皇上自宫”这些确凿字眼,否则就是流言。

    追究下来,轻则责罚,重则杖毙。

    但不少人宫女太监都说看到皇上仰天长叹,眼有泪光,又在净身堂之地,还能是什么?

    然后加一句“你懂的”。

    吓得不少人急急回去跟主子禀报去了。

    结果一通闹剧下来,大家才发现是件乌龙。

    但也把宗老和后宫妃子吓得够呛,见自己都把皇帝逼得躲到净身房去了,生怕再闹下去出事。

    于是纷纷道歉,不敢再上门打扰。

    安佑帝终于得了几天清净,心中暗喜,但表面上故作大怒。

    随便处罚了几个散播流言的奴才,就躲在御书房里不出来了,静待论道之日。

    …………

    张府、皇宫这两个地方,一般人进不来,也没人敢来闹事。

    就如此不得清静了。

    卧龙寺和通玄观自然更加头大。

    卧龙寺和通玄观算是两个半公共场所,平时都是开放给信徒上香拜神的。

    后院住宿的地方,也有很多信徒交钱过来清修。

    卧龙寺那边还好点。

    多数是想拜访弘愿大师和慧圆方丈的,宁愿出万金之资,只求大师带一带,只要能进张府沾些仙气就行。

    弘愿和尚在为论道作准备,所有人一律不见。

    慧圆方丈看着拜帖许诺的金额一个比一个高,脸色愁苦。

    他倒是想要,偏偏一两银子都不敢拿。

    若是有一丝私心,带了不该带的人进张府,一旦闹出事来,那可就不是钱的问题了,连性命都难保。

    就算要钱不要命,死后还有阎罗王和地藏王菩萨那一关要过呢。

    前两年皇城斗法,如来佛祖的警告犹在耳边。

    卧龙寺的僧众,谁敢乱来?

    见卧龙寺的人不为万金所动,信徒们纷纷感叹。

    说卧龙寺的和尚不愧为是高僧大德,佛法精深,不为黄白俗物所动。

    因此,卧龙寺虽然钱没捞着,但好歹捞了一些名气。

    通玄观那边。

    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通玄观是白玉蟾在皇城斗法之后,新开的道观,人气本来就很高。

    随着紫阳真人前来挂单,更是堵得连门都挤不进去了。

    “十世悍匪”原本是最受欢迎的人形景点,现在前来的居士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只想着挤到后院拜见紫阳真人。

    “十世悍匪”只得化身为门栓,死死地拦住众人。

    拦是拦住了,但通玄观的人没经验,忘了一件重要的事。

    一夜下来,所有挂在外面的道袍被偷盗一空,室内失窃的衣服亦不在少数。

    白玉蟾和十世悍匪这才想起《西游记》中记载的,紫阳真人身上那件裳衣可以化作五彩仙衣,护人周全。

    仙衣的诱惑大到足以令任何人铤而走险。

    临安府身为帝都,卧虎藏龙。

    这些人不敢去皇宫和张府,但却想来通玄观试一试。

    白玉蟾再厉害,也只能护得自己房间周全,哪里会守夜看道袍?

    第二天一早,好多道士和住宿的居士起来找衣服,乱哄哄的一片。

    唯有紫阳真人门下那两壮年四青年六个道士,慢悠悠地过来道:“各位道友,贫道早有警告,要看好自己的衣服。”

    “我等在台州崇道观就深受其害,奈何各位听而不信。”

    有与他们一个辈份的道士骂道:“好你个刘奉真,话说一半留一半,只说看好衣服,却不说清楚缘由。”

    刘奉真“哈哈”一笑:“谁叫你们毫不在意。”

    “太上老君在《道德经》有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诸位的希夷之道修行不浅啊,哈哈哈哈……”

    通玄观的道士回道:“老君还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刘奉真,你说话说一半,你的不知之道,修为亦颇深呐……”

    真正修行的道士都品性洒脱。

    丢衣服这件事他们倒没怎么放在心上,反倒是借着此事,引经据典,互相辩经。

    看似对骂,实则无丝毫怒气。

    两方互相互呛了几句,最后有说有笑去做早课,吃早膳。

    随后派人出观,到临安城内请裁缝紧急赶制一批新道袍。

    否则赶不上论道之日。

    第二天夜里。

    在十世悍匪以及几位道教高人的通力合作下,逮了七八个梁上君子。

    通玄观不打不骂,也不送官府,押到庭院里。

    紫阳门下的刘奉真拿出一个火折子,劝道:“诸位居士,师父他老人家尚未成仙,此间并无仙衣,诸位不要再来了。”

    说着,用火折子在道袍上烧了一个小口,又道:“诸位请看,若是仙衣,岂能被凡火烧毁?”

    几位梁上君子“恍然大悟”,“痛哭流涕”,道:“道长仁心,我等错了。”

    “我等贪心,打扰了各位道长清修,实属不该。愿将之前的道袍全部送回。回去之后,一定洗心革面……”

    刘奉真满意点点头:“孺子可教也。”

    当晚的后半夜,那几位梁上君子果然信守承诺,将道袍送了回来。

    但每个道袍上都烫了一个小洞。

    自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通玄观没有再丢过衣服,但是几乎所有衣服都莫名其妙,不知何时被人偷偷烫了个小洞。

    有些道袍前后被烫了不止一次。

    显然那些梁上君子不是同一批人,不是自己亲手烫的洞信不过。

    就连后面新的道袍亦不能幸免。

    一时间,住在通玄观的道士、居士,身上的衣服就没有一件完好的,到处都是烫穿的小洞。

    来烧香的信徒不明内情。

    见自己尊崇的道长皆是如此着装,以为什么虔诚仪式。

    于是,纷纷效仿。

    一时间,竟然在临安城里流行起一种“烫伤装”。

    但凡身上衣服没用香火烫几个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道教信徒。

    特别是小孩,更是深受其害。

    好不容易到了新年,父母给裁了身新衣服。

    结果这个流行趋势一起来,不知从哪里传出说用香火烫穿衣服,表示自己虔诚,香火烧穿了衣服都没发现。

    因此,洞越多,越可得神仙保佑。

    父母自然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

    到了通玄观,向各路神仙请了把香火,对着小屁孩的衣服一阵乱戳。

    顿时,满道观都是小屁孩的哭声。

    …………

    各方闹剧,一直维持到大年初五。

    皇宫、道教、佛教三路人马,在各自的人马簇拥下,朝张府出发。

    皇宫护卫甲胄明亮,军阵严明。

    佛教信徒衣着光鲜,和和气气。

    唯有道教那一路,从道士到信徒,全都是“烫伤装”,实为一大奇观。

    等张府大开正门,张天出来迎接的时候。

    看到道教那一路人马疑惑不已。

    这是什么仪式?怎么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

    只听说过和尚烫头的,却从来没有听说道教烫衣服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