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乌匈冲突 帝国出面
各位注意到没有,为什么常惠能在匈奴王城,行动自由,还能见汉朝的使节?他也没变节,为什么匈奴人不把他放逐到北海去。也许,或者肯定,他受过匈奴人的苦,但是至少他在人来人往的匈奴王城,不用去体会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个的绝对孤独。
几十年前的张骞,被扣在匈奴十年,一样没变节,一直公开宣称自己是汉人,但是匈奴人对他还不错,甚至很喜欢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曹操没把他怎么样,后世还把徐庶传为美谈,树立成榜样;顾炎武公开跟清政府作对,清政府可以杀他一万次,但是最后他混了个善终。
这里边有所谓生存的艺术,一只羊如何在狼窝里生存的问题。比如张骞,虽拒绝变节,但是他这个人比较灵活,该服软的时候能低下头,匈奴人也就没必要认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没有谁真想和谁不过去。
常惠和张骞差不多,他是个聪明人。
苏武跟常惠不一样,他太硬了,匈奴人一碰他,他反应无比剧烈,匈奴人没有台阶下,只能比他更硬,这是面子问题,结果就是苏武被放逐了。这里边有苏武自己的问题,不能回避。
苏武不是聪明人,比较单纯,换个说法就是一根筋。
也许只有这样一根筋的人才能在北海孤独地生存十九年,他没什么别的考虑,不会因为没有互联网而手足无措。我就是不投降。换个脑筋转得快,想法多的人去北海这个全世界最大的监狱,也许不用十九年,十九天就投降,或自杀了。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女人等她的丈夫回家,等了一辈子。这样的人是聪明人吗?不是。聪明人早改嫁了。
但是没有任何人有权力低看他们,只有由衷的尊敬。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是否聪明,但是可以选择是否伟大。
几年后,常惠作为高级军官打了一场大胜仗,后来升迁到帝国右将军,基本上算国防部长了,死的时候八十多岁,善终;苏武回来后任职典属国,负责少数民族事物,不久后被免职,再后来官复原职,但是一直没得到升迁,八十多岁,善终。
长安城的所有人,包括皇帝丞相将军在内,对苏武恭恭敬敬。后来政府还出面,把他在匈奴生的儿子接过来,封了官职。
我希望哪一天,能以苏武为主角拍一部电影。
霍光活得很累。
他是大将军大司马,军队的事他要管;丞相田千秋在其位不谋其政,丞相的事霍光要管;更大头的,皇帝的事他也要做。党政军他都要做一把手。霍光也不敢分权出去,再出现个桑弘羊或者上官桀怎么办,老大只能有一个。
刘弗陵已经成人,霍光曾明着暗着提出来要还政于君,刘弗陵没有同意,甘心做一个空头皇帝。
我们前边说了,刘弗陵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有个好处就是有自知之明。
刘弗陵知道自己活不长,他身体太差了,先天不足,没有办法。刘弗陵很淡然,他从来没有把霍光当做敌人看。霍光执政以来,奉行的诸多政策,比如减税,比如发展农业,比如停止对外战争,整个国家受益匪浅。作为皇帝,能看到国家重新焕发活力,也不用再多求什么。无论怎么讲,毕竟这个天下暂时还是姓刘的。
桑弘羊上官桀死了后,长安很安宁,老大只剩下一个,不用再窝里斗了。
霍光很害怕一件事,他怕别人说他专权,说他威胁皇帝,他怕担上骂名。霍光不是那种“我就专权了,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的人,他没那么潇洒。
但是这类的话,总有人说。谁让他是老大,谁让他确实在专权。没有哪一个老大会说,你们来拍我马屁吧,我喜欢,都是下边的人主动凑过来。
有做得比较过分,或者说,露骨的。
符节令眭弘,皇帝身边的人。眭弘会算卦,不知道他算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还是费尔马大定理,冷不丁上了一封奏疏。
“…汉家承尧之后,有传国之运,当求贤人禅帝位,退自封百里,以顺天命。”
注意这家伙的用词,禅,非常之不客气。
眭弘就是公开对刘弗陵说,孩子,做皇帝你不行,找个地方凉快去吧,把皇帝让给合适的人做。
这个合适的人,当然就是霍光了,大家都能看出来,霍光也能看出来,刘弗陵也看出来了。
不过管理员刘弗陵没发表意见,他等着版主霍光回帖。
霍光就怕这个,这个帽子太大了,篡位啊这是,遗臭万年啊这是。
原则问题不能含糊,从重从严处理。眭弘被杀了,罪名是,妖言惑众。
然后再也没人就这个事说闲话了,都看出来了,霍光够仗义,至少看上去够仗义,千里走单骑,也绝不碰大嫂一下。
他高傲,但是宅心仁厚;他谦虚,但受万人敬仰。
只是这么风骚的词句没法用来形容霍光。
霍光从来不高傲,他没高傲的时间,要么他在办公室,要么他行色匆匆;霍光跟宅心仁厚也绝对扯不上关系,他对付上官桀桑弘羊的时候下手稳准狠;谦虚的话,也许霍光会说两句,但是在任何原则问题上,他没让过步;万人敬仰就算了,经过这几年的诸多是非,大家对霍光只剩下两种态度,尊敬和害怕。
霍光是大汉帝国顶级优秀的政治家。
东北出事了。
这里涉及一个延续百多年的故事。
今天的内蒙北部和东三省西部,有两个大族,乌桓和鲜卑,中原称之曰东胡。一百多年前匈奴第一大单于冒顿率兵讨伐之,东胡并入匈奴。到汉武皇帝刘彻时期,对匈奴展开大规模进攻,东翼的匈奴人基本被卫青和霍去病扫清,刘彻将剩余的宣布对帝国效忠的乌桓人集中安置在北京、内蒙、辽宁一代,紧挨边境,使乌桓成为帝国和匈奴的缓冲地,同时命令乌桓盯住匈奴,有动静立即上报。乌桓人非常敬业地做了几十年门童。这几十年的相对和平,使乌桓的实力渐渐壮大,最近,他们宣布脱离帝国。
这个事情帝国方面是知道的,霍光鉴于刘彻的遗命,和平第一,暂时放任乌桓独立,只是口头谴责了一下。
但是后来,有过来投降的匈奴人讲了一件事。乌桓人掘了匈奴一个前任单于的坟,匈奴方面非常愤怒,发兵两万讨伐乌桓,估计这支军队目前正在路上。
霍光马上意识到这个事情不对。乌桓独立也就算了,匈奴人再掺和进来,问题就升级了。这一仗如果匈奴胜了,匈奴将再次入主东北,帝国东西两翼再次面对匈奴的正面威胁;即便是乌桓胜了,也不是什么好事,乌桓很可能就此跟帝国讨价还价。
所以霍光认为,帝国方面要进行军事干涉。这叫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局势,大国思维就是这么回事。而且这从原则上也不违背刘彻的遗愿,这是为了和平而出兵。
霍光把军方的高级指挥官都喊来开会,他把事情简单说了一下,让大家发表意见。
主流意见是静观其变,以赵充国为代表。赵充国说,乌桓自独立后,不断骚扰边境,匈奴来打他们,正好解决咱们的麻烦。况且自武皇帝后,我们收兵防御,匈奴人来过几次,都空手而回,匈奴人现在对我们比较软,连苏武都被送回来了,这个局面来得也不容易。再说了,外族之间打架,常有的事,我们就不要去管了,招惹他们做什么,没意思。
赵充国这个话并没有错,他只是角度和霍光不同。
霍光有些犯难,大家都不愿意打仗,如果他强行摊派,不好看。霍光看到参会的中郎将范明友,也是他的女婿,似乎有话说但是欲言又止。
会后霍光单独留下范明友,问他什么意见。范明友说,应该出兵。
霍光说,很好。我不喜欢打仗,这次出兵也是形势所迫,废话我不多讲了。匈奴人有两万,我也给你两万兵,现在不比当年,我们不能像武皇帝时期那样动辄十万大军出动,我得顾虑各方面的情绪。刚才开会你也看到了,他们都不想打,我还要让你领兵出去,你知道这对你我意味着什么,长安上百万人都在看着我们,中国几千万人都在看着我们,我不想给你压力,但是你要想清楚。按时间算,你的军队到乌桓时,匈奴差不多也该撤了,你去追他们。兵者凶器,不得已而出鞘,但是出鞘必见血!如果你追不上匈奴人,就对乌桓下手!总之,绝不能空手而回!否则,我们翁婿俩都无言以对悠悠众口。
范明友点点头,说我明白了。
范明友以度辽将军的头衔领兵两万出兵东北。果然如霍光所料,匈奴打了乌桓一个胜仗,早就撤了,追是不可能追上了。范明友立即挥师东进,进攻乌桓。是役斩杀乌桓兵六千,包括三个部落王,大胜而归。
乌桓大捷在国内产生很大的鼓舞,赵充国等人也就无话可说,主动去给霍光道喜。
匈奴人有些后怕,幸亏他们撤得早。匈奴方面的鹰派人物慑于帝国军队的表现,暂时不再提与帝国开战的话题。
东北一场小规模的战争,换来整个帝国北部防线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