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刘彻托孤 霍光主政
大概马何罗读到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一时热血沸腾,也想杀个皇帝,千古留名,管他美名还是臭名……当然,这是开玩笑。
至于有什么内情,史书没有一丝一毫的记载,非要编一个出来的话,很可能和燕王刘旦有关系----这是我胡编的,千万别信。
但是经过这么惊险的一刻后,刘彻对金日磾有了绝对的信任,毕竟金日磾实实在在救了他一命。
有件大事刘彻思考了许久,决定让金日磾也参与进来。
刘彻诏他的一个后宫,赵婕妤(钩弋夫人)觐见。
婕妤是刘彻弄出来的后宫封号,相当于之前的夫人,位仅在皇后之下。刘彻有一年去赵国视察工作时,当地人推荐赵婕妤给他。后赵婕妤生了个儿子,母以子贵,授婕妤封号。赵婕妤住的地方叫钩弋宫,故又称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款款而至。她很高兴,因为最近她听宫里宫外的传言,皇帝要立新太子,会不会就是他的儿子呢。
刘彻面无表情。然后吐了几个字,“送她去掖庭监狱。”掖庭就是冷宫。
钩弋夫人整个人一下子仿佛空了,根本就没反应过来。
刘彻招招手,两边出来人把钩弋夫人架走了。钩弋夫人边走边回头看刘彻,没有哭,她已经被惊得不知道怎么哭了。刘彻说,别回头了,走吧。
几天后,掖庭监狱报告,钩弋夫人自尽了。
刘彻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钩弋夫人的儿子,就是刘弗陵。
紧接着,刘彻让画工作了一幅画,送给奉车都尉,霍光。
霍光就是前文那个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十来岁时被霍去病拎到长安,从黄毛小儿到成年,从成年到中年,从郎官升到奉车都尉,三十二年来一直陪在刘彻身边。
刘彻非常喜欢霍去病,爱屋及乌,对霍光也很照料。刘彻知道霍光不是打仗的料,从来也没逼他上过战场,但是刘彻能看出来,霍光这个人头脑非常清醒,而且最重要的,他对刘彻绝对忠诚。
霍光知道自己在长安生存不易,做事情非常仔细,三十多年,没有做过一次错事。
霍光没有野心,不操心自己的前途,他相信只要认真做事,无论皇帝是谁,都不会和他过不去。
刘彻送来的这幅画,霍光看着有些混乱。
这幅画叫“周公负成王图”。
周公,就是周公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成王就是周成王姬诵,武王的儿子。姬诵即位时只有十二岁,周武王临死前命周公辅佐姬诵直至亲政。
周公负成王图就是说的周公辅政这个事。
霍光能看懂这幅画的内容。霍光隐隐约约觉得,有大事要落到他头上,但是他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
刘彻昭告天下,立幼子刘弗陵为新太子。
刘彻问周围的人,民间对立太子一事有什么说法。
周围人回答说,民间对弗陵殿下没什么说法,只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杀掉钩弋夫人。
刘彻叹了口气,仰起头,仿佛在对着天说话,“少年皇帝有一个壮年母亲,国家会乱,我不想再出现一个吕后……”
霍光明白,该担的重任他是跑不掉的,于是在一个单独的机会,现场只有刘彻、金日磾和他,霍光问刘彻,“陛下百年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刘彻说,我给你的画,你看懂了吗?
霍光说,看懂了,但是…辅政这件事情太大,我不称职,不如金日磾。
一边的金日磾马上回答,我不如霍大人,我是外国人,让我辅政,匈奴那边会轻视汉朝,会有动作,我不行,一定要霍大人。
刘彻点点头。霍光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
刘彻发布诏书,昭告天下,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虽然刘彻没有明说,但谁都能看出来,这是刘彻托孤给他们四个人。
上官桀就是当年跟着李广利去打大宛,一直打到康居的那位猛人;桑弘羊是帝国首席经济学家,前文有介绍,不多说了。
刘彻托孤给四个人,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不至于一方独大而导致刘弗陵被架空。
四个人中,霍光职位最高,刘彻让不谙军事的霍光做首席辅政大臣,传达出的信息很明确:不要打仗。
这相当于刘彻把汉家江山交到四个外姓人手里。他不想这么做,可是不得不这么做,没有别的选择。身后的事,看天命了。
刘彻的身体早就不行了,但是继承人的问题没解决,所以一直死撑着。确定太子以及托孤大臣后,刘彻没了牵挂,身体彻底垮了。
刘彻不再上朝,所有文件都转给刘弗陵,再通过霍光等四个人审批。
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刘彻躺在床上,无数人,无数场景从他眼前一一闪过,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
刘彻希望自己无愧于千秋万代。
大汉帝国的宗庙里多了一块牌位,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简称汉武帝,后来有人加了一个字,汉武大帝。
刘彻终于写完了。。。内容太多了。
遥远的贝加尔湖畔。
李陵找到还在放羊的苏武,告诉他说,“他们在云中郡抓到的人说,从太守到老百姓都穿着白衣丧服…”
言未毕,苏武扑通跪下,向着南方磕头,大声号哭,声音凄惨,最后哭不出来,口吐鲜血。
汉帝国首都,长安。
卫尉王莽(不是篡汉的那位),亲手毒死了自己的儿子王忽,外面电闪雷鸣,屋内王莽仰天痛哭。
因为王忽说了不该说的话。
王忽跟人闲聊时说道,武帝病重的时候,我天天在他门口站岗,从没听过什么托孤的事,霍光四个老家伙说自己受遗诏辅政,是在自抬身价。
然后这话传到了霍光耳朵里,霍光对王莽说,你那个儿子,话太多了……
公元前81年,即武皇帝刘彻死后第六年,帝国首都长安城。
春天已经来到,白天变长,太阳开始温暖,空气中的寒意少了许多,柳树也发了新芽。
陆陆续续有一些人从全国各地来到长安,他们穿戴整齐,面色严肃,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偶尔夹杂一两个胡须稀疏的少壮。
前后来了六十多个这样的人,由政府统一安排接待,规格很高。
御史大夫桑弘羊把手中的竹简啪地摔倒案子上,低声咒骂,这个王八蛋霍光,玩这一套,找了一帮无知文人来压我。
这些人确实是霍光找来的,至于是不是用来打压桑弘羊---霍光并不想这样,也不喜欢这样,但是似乎又不得不这样。
刘彻托孤的四个人,金日磾命最不好,刘彻死的第二年他就生病死了;上官桀是军方的人,对政治并没有多少发言权,他也不懂。
管事的只有身兼大司马大将军的霍光和御史大夫桑弘羊,至于丞相田千秋,他老得连路都走不稳,纯粹是个摆设,田千秋自己也很乐意做一个摆设。
霍光曾经很认真地对田千秋讲,田老先生,烦请以后多关照在下。田千秋说,我都一只脚进棺材的人了,老而不用,万事将军留意,就是国家之福了。
田千秋老是老,不糊涂啊。
但是桑弘羊和霍光有严重的政见分歧。
霍光希望贯彻刘彻的遗志,就是停止战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桑弘羊却是狂热的鹰派兼保守派人物,推崇刘彻早期和中期的政策,支持对外战争,坚决对匈奴实施军事打击;奉行严刑峻法,法律一出,令行禁止;坚持国营商业,为国家聚敛财富。
这俩人性格还不一样,一个狂放一个内敛,根本处不到一块去。两个人都把刘彻奉为神,但是角度正好反着。
去年底,谏大夫杜延年数次对霍光提建议,由于武皇帝连年战争,导致现在国力不足,民生凋敝,人口锐减,所以可否考虑执行文皇帝时期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自由经济,提倡节约等等。
这个说法附和的人不少,霍光决定更进一步,加大舆论导向。于是第二年,就是前81年春天,霍光以皇帝之名义,向全国发布诏书,征求民间对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意见。
反回的意见中,很多都提到,能不能废除盐铁酒等重要商品的国营专卖。
民间对专卖一直有意见,酒也就罢了,盐和铁的专卖让大家很受伤,因为这是纯粹的垄断,比中国电信还中国电信。盐铁定价过高,产量低下,质量恶劣,生产及运输过程都是通过强征的义务劳工完成,严重危害普通民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生产。
于是霍光顺势发布命令,全国各地推举代表到长安,召开一次民主会议,讨论盐铁专卖等问题。
霍光并没有把话题仅局限于盐铁问题上,而是有意扩大,涉及盐铁政策、外交政策、甚至国家意识形态级别的问题,比如法治还是德治,或者说霸道,还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