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少年豪情,战意盎然
晨曦微露,朱厚照的背影在西山间显得格外英姿飒爽,他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这片宁静的天地,每日清晨必至,只为与这群稚气未脱的孩童们共度一段难忘时光。
他望着他们那一张张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脸庞,眼中流露出温柔的笑意,对身边的林蒙轻声说道:“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啊,看他们那副纯真的模样,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模样……”
话音未落,林蒙便打趣道:“是单纯,还是傻气?”
朱厚照眨了眨眼,含笑点头。
林蒙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弧度,笑道:“臣亦如此。”
这一笑,仿佛勾起了二人年少时的回忆,却又不乏深意。
朱厚照心领神会,点头附和:“本宫也是。”
二人相视一笑,心中却各有思量。
朱厚照酷爱骑射,而西山之地辽阔无垠,正适合他尽情挥洒豪情,同时,以教授学童弓马技艺为名,巧妙地操练兵法。
朱厚照的练兵之道,颇有独到之处,先是挑选良驹,随后送来木刀,林蒙担忧学童们体力不支,特意安排了晨跑、马奶酸奶、红薯鸡蛋等营养早餐,才将他们交给朱厚照。
午后,朱厚照离去,学童们享用丰盛的午餐,美美地睡上一觉,下午继续读书。
王守仁等人已经尘埃落定,殿试成绩斐然,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徐经,也成功跻身翰林院。欧阳志获六品修撰之职,唐伯虎与刘文善则授七品修撰,王守仁、江臣、徐经等人则成为庶吉士。
一时间,翰林院变得热闹非凡,唯有傍晚时分,门生们纷纷下值,王金元还特地派人抬轿等候,邀请他们到西山为学童们授课。
王守仁天生便有教书育人的天赋,傍晚时分,他身着官袍,头戴翅帽,正襟危坐,向学童们讲解着“大道至简”的哲理。
进士们授课,连启蒙学童的举人和秀才们也聚精会神地聆听,西山的夜色中,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显得格外清冷。
山下村落与千户所的灯火渐次亮起,张信的妻子已离他而去,他索性住在千户所,将种植心得汇编成一部农书,以便将这些宝贵经验传承下去。
此刻,在这烛光摇曳的值房里,张信正埋头案牍,双眼布满血丝,林蒙特意为他配了一副眼镜,让他显得滑稽而又可爱。
林蒙轻手轻脚地走进房间,张信全神贯注,对外界毫无察觉,甚至林蒙站在他身后,他也浑然不觉。
“咳咳……”林蒙轻咳一声,打破了房间的宁静。
夜幕低垂,书声渐歇,孩子们在家长的簇拥下踏上了归途。林蒙清咳一声,声音中带着几分苍凉:“张千户,夜已深了。”
张信猛地抬起头,眼前的林蒙如幽灵般出现,他慌忙起身,行礼道:“见过千户大人。”
“都是自家兄弟,不必多礼。”林蒙随意地在旁边坐下,言语间流露出一种不经意的威严。
张信感激地望了林蒙一眼,他是个朴实的汉子,一见到林蒙,顿时感到手足无措。
林蒙道:“入冬在即,农闲将至,暖棚的事就交给手下吧。你该启程前往开封了。”
张信脸上掠过一丝苦涩,犹豫道:“家父坚决不让我去,他说这是奇耻大辱。”
林蒙忍不住调侃道:“你爹,真是精明的过头了……”
张信轻轻叹了口气,转移话题:“林叔父可安好……”
话题一转,林蒙不禁笑了:“他在贵州,天知道现在怎样了,但愿一切平安。”
一想到林景隆,林蒙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甚至有些沉闷。
从值房出来,只见天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中秋佳节即将来临,那银盘般的月亮,似乎也映照着贵州的夜空。林蒙心想,贵州的月儿,应该也有这般圆满吧。如今贵州,仍有大片土地未开垦,瘴气弥漫,荆棘遍布,各怀心思的土人散落各地,与大明并不一心。
月儿依旧,却因环境不同,滋味迥异。
不知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父亲是否也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抬头望月,思念着这片土地,思念着儿子。
林蒙记得,最初多了一个父亲,总觉得有些不适应,但渐渐地,习惯了这种相依为命的感觉。直到有一天,真正的离别来临,相隔千里,心中难免多了几分牵挂。在外人面前,无论多么风光,夜深人静时,望着天上的明月,总会想起那个远在千里之外,如同林家祖先一般四处征战的父亲。
想着想着,林蒙的眼眶不禁湿润,也不知何时开始,自己竟也有了这份多愁善感。或许,是被唐寅他们所感染了吧,嗯,一定是的,明天一定要好好教训他们。
…………
在贵阳,
一封自京师抄来的邸报送到贵阳城。
总兵林景隆的心情愈发沉重!
他刚刚上任,便整顿了山地营,带着一众老兄弟,忠诚可靠,很快便在山地营中站稳脚跟。
山地营本就是各军精锐的集结,粮饷充足,战力非凡。
林景隆觉得时机成熟,开始向巡抚和中官请战。
他认为,现在是打击叛军的好时机,僵持下去并非良策,不如让他带领山地营四处寻找战机,给予贼军致命一击。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再一鼓作气,将其彻底剿灭。
踏足贵州山水,林景隆已是熟门熟路,胸中自有一股自信在涌动。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巡抚王轼与那权势熏天的中官竟像铁板钉钉,死活不松口,让林景隆这位沙场老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山地营被束缚在贵阳,不得一展雄风。
林景隆心中蒙上一层阴霾,这究竟是何等诡异之局?山地营,那最擅长山地作战的精锐之师,竟然不得出战,反而让一群半调子的军队离开?这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时间,总兵与巡抚之间的关系如同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而贵阳城中的巡抚、中官乃至众官员,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们当初的吹嘘,如今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敢轻举妄动,谁就可能会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山地营的辉煌战绩本应保密,如今却成了众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为了维护“形象”,他们不得不将山地营供奉起来,哪怕生死攸关,也绝不能让其出战,以免露出破绽。
林景隆初来乍到,对这些内情一无所知,更不懂他们所承受的苦楚。
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败传来,叛军如同鬼魅般袭击了一座县城,那县城地处四林交汇,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王轼立刻派遣了一卫兵马驰援,却不想叛军狡猾异常,围城为名,实则半路截击,设下重重埋伏,明军三千多人死伤,连游击将军也英勇牺牲。
这位游击将军,林景隆与他曾有一段并肩作战的过往,如今听闻噩耗,心中怒火中烧,请战之声如雷贯耳。然而,他如见鬼魅般遭到了拒绝。
尽管大败,县城落入敌手,叛军掳掠一番后扬长而去,按理说王轼应立即报复,但巡抚却依旧按兵不动。
在大明,文官压倒武官,王轼作为朝廷钦命的巡抚,右副都御使,素有贤名,连内阁三公也偏向于他。因此,即便林景隆心中有万般不忿,也只能将怒火强压心底。
于是,朝中众官员纷纷上奏弹劾,但朝堂之上对此似乎并不在意。林景隆作为老臣,勋贵之后,儿子刚刚立下赫赫战功,深得皇帝宠爱,自然不忍心严厉责罚他。
而王轼作为朝廷重臣,更是不容小觑。谢迁特地下达私信,劝诫王轼不要与武官失和,可见朝中对此事的微妙平衡。
在这寂静的幕布背后,王轼原本的私语似乎只是轻轻吹过的风,然而一经内阁大学士亲笔书信的传递,便宛如一颗甘甜的定心丸,令他心头瞬间踏实。这份来自内阁的重托,无疑是对他个人立场的坚定支持。
更有那宦海中的中官,似乎也在暗中为他发声,宫中那边的风声,想来也绝不会缺少对他赞誉之词。
于是,王轼安心至极,仿佛置身于温柔乡中,高枕而无忧。
然而,就在这自得之刻,一封突兀的邸报如晴天霹雳,瞬间击碎了这份宁静。
王轼愣愣地翻阅着,一遍又一遍,直到眼中光芒逐渐凝聚,他急切地吩咐身边的侍从:“快,请林总兵来。”
林景隆闻讯,心中不禁一紧。他与王轼的关系向来微妙,如今巡抚行辕的急召,让他忍不住暗自提高了警惕。
但当他踏入行辕,却被王轼的喜悦笑容所打动,只见那王轼热情洋溢,笑意盈盈地招呼道:“林总兵,快请坐,快请坐,真是恭喜你了,恭喜啊”
“这、这是怎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