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小元山
他将手中的糯米暂时放下,环顾四周,在细奶奶家拿了个空桶,又去井那边提了一桶备用的水。
磨米浆时必不可少的便是加入水。
高壮大方地接过饭勺,“我会帮您添米。”随后,他将浸泡的米与部分清水慢慢倒入磨洞里,而高晓明则专心致志地推动磨轮,靠摩擦力将糯米磨成黏稠的米浆。
米浆从磨盘侧溢出后,由人工汇集,并流入预先准备的倾斜区域。
高晓明的力气惊人,驱动石磨轻松自在,毫无费力的感觉。
而像这样一种装置,对力气的需求相当敏感,力气不够就越来越难推动,而一旦有足够的力量并且顺其自然,就会形成稳定的推动力,让他省下了不少力气。
他仿佛一台永动机持续运作,反倒是高壮不得不不断地往磨槽添加更多的米,而这个添米动作亦有窍门:过多会导致米浆磨得不够均匀,过少又会让人力显得多余。
高壮几乎是被人赶工一般添加,却骤然发现已没米可添!
于是他轻轻倒入几滴清水,以便一起洗净磨孔中剩余的米浆。
"行啦!晓明,你的力气太强大了!"高壮满心敬佩地注视着他的伙伴。
从小跟随高晓明,他知道高晓明力气大,但这会儿,他感觉那力量变得更夸张了!
高晓明一脸得意,朝着身旁健壮的高壮眨眼,诡谲地说道:“还记得我教你做的俯卧撑吗?每天都练习了吗?”
高壮大方地点头,对于高晓明的要求,他通常会照做,除非那实在是难以完成。
前段时间,高晓明突如其来教授了他一系列动作,有仰卧起坐、弹跳操,尤其强调要练习俯卧撑。
而且他曾宣称,如果做到俯卧撑完美,那么高壮的人生下半程必会幸福美满!
但当提到那个"下半生幸福美满"时,高壮总觉得,高晓明的言语和神色带着某种微妙的变化。
后来,每次做俯卧撑的时候,高壮都无法理解这小小的举动怎么会带来一辈子的美满。
他一边努力,一边纳闷。
看到高壮的模样,高晓明眼中闪烁着教导者的光泽,温和地询问:“你能做到多少个呢?”
他老实回答道:“一开始只能撑十几下,现在已经好了许多,可以达到二十多个。”
一般来说,成人的俯卧撑能力能达到三四十下,而以他的体格,能做到二十几个也相当不错。
于是,高晓明轻轻拍了拍高壮的肩头鼓励说:“继续加油!”
他瞄了一眼旁边已经磨好的米粉,转而告诉高壮:“你家里有多少米,也都拿来给我吧,我帮你一道研磨。”
高壮还未答话,忙着在厨房的细奶奶已开口阻止:“不用麻烦了,我们才泡了二斤,很快就完成了,你先回去好了!”
既然如此,高晓明没有强行坚持,带着满桶米粉回家。
当他回来时,许小美也已摘完野生田螺草,这些需要清洗烫煮后,挤出多余的水分,再剁碎与米粉搅拌均匀。
加入田螺草后,原先雪白的米粉转为了淡绿,这野菜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具有化痰止咳、治疗哮喘以及帮助降低血压的功效。
正是因为这份益处,村里在制作米粿时习惯添加田螺草。
一方面为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增添了美食的颜色。
“晓明,你来烤火。”许小美招呼一声,把大铁锅里的米粉倒入已经洗净的容器,这五斤米研磨的粉足够多,装满了整个铁锅。
然而,这么多米粉里依然含有很多水分,经过加热搅拌,水分散失后,分量便会减少。
高晓明负责往灶里添柴 ,而许小美则专注掌勺。
在倒入米粉后,便需要用锅铲缓缓搅拌,以免粘锅烧糊,从而影响米果的口感。
时间逐渐流逝,米粉里的水分不断蒸发,代替它的是凝结在一起的软糯饭团。
此时仍需持续不断地搅拌,控制好力度让饭团成型。
尽管许小美年纪尚小,但她的体力不容小觑,经验又丰富。
她在翻动中将巨大的米粉团捏成一个大圆球,轻松地在锅中滚动,毫无黏连现象。
唯有这般工艺,才打造出优质的米粿!
高晓明注视着锅中的饭团,目光里充满了热切,这时火势已不需要再加大,他于是准备好提前备好的盆子。
“差不多快成了吧?让我接手!”高晓明说道,说着,他上前去接手,许小美略显谦让地让开,将锅铲交到他的手里。
高晓明熟练地一铲,便把那团大米揽入勺中,微小的铁勺面对偌大一团饭团,自然而然迅速转移至旁边的盆中。
这个盆已是他们家中最大的,却仅能容下这么一个团儿罢了。
紧接着,许小美倾倒了小半瓢冷水,炽热的底部遇上冷冽的井水时,即刻响起沙啦的交响曲。
“拿到桌上还需要揉揉。”一边指示,许小美已快步走到桌边。
他们新添置的桌子,表面覆盖了一层桐油,平滑如镜。
小酌几滴茶油于碗中,这将备用于待会儿操作,因饭团略显粘稠,手上需要点润滑。
洗完手后,许小美便抓紧时间趁着温度适宜揉捏饭团,搓成一块块坯子。
新鲜的饭团柔软而温热,一旦凉透便硬化难做,所以需赶忙处理,高晓明看着被烫红的手,急忙提议:“你歇会儿,我来。”说完他立刻去洗净手,接手揉捏。
起先是从大面团掐下一小团,逐渐反复搓捏,直到渐渐成细条形状。
搓好后,根据所需掐取适量剂子。
实际上,制做米果类似包饺子,但步骤更为繁琐复杂!
接过高晓明细碎的剂子,许小美好好抚平,努力使它们均匀扩大但不能过于薄弱,否则无法成型。
平展过后,许小美取出预先炒好的两碗作料——这里通常以萝卜或芋艿为主。
作料不必烹煮彻底,略微炒制提香足矣。
如果搭配肉片,则更佳滋味无穷。
由于近期高晓明未专程深山打猎,因此在镇上的老字号店铺购买两斤五花肉。
许小美取适量馅料置于皮上,如同包饺子般精心捏合,封得密不透气,确保完美包裹。
完工的米果静静躺在桌上等候,满屉放置后,那上屉的粽叶香会在空气中弥漫。
两人分工合作,一人揉团,另一人成形,配合得颇为协调。
当饭团都搓圆后,高晓明也投入米果制作环节。
“材料可能不足了,剩下的用来做圆形米果吧。”话落,他分段成若干份,逐份搓为圆球状的小点心。
这类圆形米果可供即时品尝,也能入粥煮煮或是经油盐炸一炸以别致口感呈现。
形式多元,趣味十足。
米果完成后,大铝锅中已然加热水,再次加点开水并将火力调到最大,以烈火炖煮大约一个小时左右。
您看,比起包饺子确实费心思啊!
但是,这里的老一辈都钟情此道,于是每到清明,各家各户都忙碌着制作用作供品的米果。
它在上坟祭拜之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仿佛,这样的仪式,可以让逝者在天堂同样享受那份甜美与怀念。
不得不说的是,这一描写,我仿佛闻到了清明果的诱人香气。
不知有多少朋友曾品尝过清明时令的这种甜蜜果实?
那日清明,并无降雨,天空微微阴沉,乌云缓缓飘荡,似预示着即将有一场短暂的小雨莅临。
许小美早已悉数预备就绪,她计划去拜访父母的灵魂栖息之所。
尽管她现已成婚远离家乡,清明扫墓这件事依然要告知双亲,纵然阴阳相隔,在这祭奠日,也是人们情感得以依托的方式之一。
似乎,世间凡间的点滴之事,在那特殊的清明,阴间都能感知和共鸣。
在一张白色的盘子里盛满烧熟的五花肉,一篮米果摆在旁边,再加上纸钱、香烛与酒,这些都是祭扫坟墓不可或缺的物件。
晓明握紧手中的镰刀,向许小美说道:“咱们出发吧。”
除了在坟前敬奉,清扫荒芜也是祭扫的一部分,由于平时墓地鲜有人来,沿途满是杂草丛生和树木阻路。
如无路可行,他们就得凭借镰刀砍掉一些碍事的树,开出一条通道。
关上高家村的院门,他们一同踏上了前往山中的旅程。
村里大多人的祖先都长眠于小元山,然而许小美的父母并不在那里。
可能是混血的原因,他们的陵寝坐落在另一座山脉,需经过一片田野,随后攀登山坡,才能抵达。
半山腰才是目标的地点,由于人迹罕至,村民们平日几乎不会踏入这里,只在缺乏木材时才辛劳砍伐。
路边杂乱的枝叶遮蔽了道路,他们一个拿镰刀开路,另一个提篮跟随其后。
尽管天空未落雨,但因先前降雨,地面仍有少许湿润,步行山间时务必小心翼翼。
行走了约半小时左右,终于来到坟地所在地。
山坡上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土堆,因生活贫苦,无力树立碑文以示怀念。
这类小小的坟冢,通常只有至亲方识得下方安睡何人。
两人并未立刻祭奠,先忙着打扫墓地,除杂草添新土,增添些气势。
当完成所有工作,许小美的脸上已沁出微湿的汗水。
接下来,她摆放祭品,点燃了香烛和纸钱,并和晓明一起对父母进行深深的追思。
尽管他们在孩提时代有过一面之识,却无法预知未来的婚姻关系。
祭扫主要是为了她个人的心意,许小美对坟底的父母诉说近况,分享晓明的疼爱以及自身安乐的生活,希望父母在那个世界里能感到安心。
她又提及二姐即将临盆,家庭血脉得以延续,使得地下双亲也能放心。
大姐和三姐出嫁后甚少前来祭奠,对于即将分娩的二姐,许小美不确定她是否会参加,但自己已前来告知家中姐妹的近况,以使亡故的父母也能知晓她们的状况。
仪式结束之后,还需确保祭品火光完全熄灭,虽然山谷湿度较高,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许小美细心踩灭火星纸钱,收起剩余的食物,开口轻声地说:“走吧。”
两人带着供品下山,并非立即返家,而是前往另一座山——小元山。
因为这是晓明新成年的首次祭拜他已离世的祖父。
刚到达,便注意到高家老祖父的坟墓显然已被其父母亲人探访并祭拜过。
然而在大家庭分割之后,每份关爱与敬意都值得个体表达,兄弟们日后自然会有各自上坟的机会。
从小元山下来,恰好遇见闲步村中的奶奶。
晓明脚步止住了,望向他慈爱的祖母。
他与奶奶的情感并不深厚,远不及对小奶奶的感情深厚。
在他记忆里,小时候的奶奶还是充满活力的,但她那时为了家庭忙碌不已:她要外出劳作获取工分,管理家中的大小事务,还需帮忙照看他的妈妈和弟妹,非常疲惫。
只是那些繁重劳累很少直接影响到他。
“奶奶。”高晓明和许小美齐声呼唤。
高奶奶其实是一位心地善良、宽容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当初她也不会接纳出身不高的罗小华成为家里的一员。
“咳,我刚给你们爷爷祭扫完坟墓回来?”奶奶微笑着回答,眼神朝着远处的小元山看去,那里躺着她的丈夫。
“是的,快下雨了,地面湿润,奶奶你要小心走路。”高晓明神情庄重地提醒。
尽管奶奶体健如牛,晚年也极少生病,但在来年的冬天,一个不小心摔了一跤,髋部断裂,导致此后她的精神元气大幅亏损。
仅仅半月时间,就在痛疼中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和钙质缺乏,一旦跌倒后果严重。
告别奶奶后,高晓明暗下决心:明年,让爸爸在老房子到厕所之间的道路铺上水泥硬化。
因为在上一生里,奶奶正是在这条滑腻的路上不慎摔倒,才造成了这样的不幸。
回家途中,看着尚未用混凝土封铺的庭院,他立刻决定等插秧完毕后购置水泥和砂石。
铺装水泥地面虽技术简单,但他自信能 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