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 > 第195章 常苟常新

第195章 常苟常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拜托,我哪里敢有出息,不是我说,你们老朱家的人,呵呵——惹不起,躲得起。”

    李景隆怵朱棣,但他不怵朱高炽。

    “好家伙,当我的面说我家里坏话!”

    朱高炽黑线。

    他就是没他爹那吓人的架势,这,太郁闷了。

    “你家就你一个能说话的,不当你面当谁面?”

    李景隆反问。

    “。。。。又骂人。。。”

    朱高炽扁嘴。

    长得太平易近人真的不太适合当上位者。

    好像大家都觉得可以冒犯一下似的。

    “我爹不是那样的人,再说,我娘好着呢!”

    张欣跟李景隆也算是有点熟悉了,直接给李景隆上定心丸。

    幺娘前几天才给徐氏把过脉,这几年调养得宜,徐氏又是个心胸豁达的,往少了说也有二十年可活。

    “真哒?”

    李景隆有点将信将疑。

    “真,过两天我撺掇一下我娘,咱们再一起吃个饭?”

    张欣本来就想找徐氏出来逛逛街,到时候偶遇一下还是可以的嘛。

    徐氏现在状态好得不得了。

    用朱棣的话形容,英姿飒爽美娘子。

    “也行!”

    李景隆略一思索,就应了下来。

    “不见兔子不撒鹰啊你——”

    朱高炽开启了嘲讽模式。

    “哼,你爹要不是个惧内的,我倒立吃嗯嗯!”

    李景隆在京城那阵反正是看明白了。

    朱棣那会不在,徐氏穿衣整套盔甲上城墙那架势,比先皇后还要更有底气的感觉。

    先皇后在的时候,先帝一点乱政的倾向都没有。

    现在的这位皇上,保不齐也是一个套路。

    所以,皇后娘娘健不健康很重要!

    而且,皇后健康,这后宫无论进人还是不进人都翻不起波浪,才不至于重蹈先帝的覆辙。

    “你敢不敢当我爹的面这么说?”

    朱高炽挑衅。

    “做人啊,常苟常新。你这个当老大的,少蹦跶,小心你爹削你!”

    李景隆一副老大哥的口吻。

    “滚——”

    朱高炽伸腿就给了李景隆一脚。

    “对了,在京城给我留块离皇城近一点的地哈,我可不想到时候上个朝披星戴月的。”

    李景隆躲过了攻击又提起自己这趟来主要的目的。

    “你家要提前搬过去?”

    朱高炽有点惊喜。

    迁都这事还在朝堂上拉扯呢,即便朱棣强硬推行,可下面的人要拖延也很简单。

    一会石头不好运,一会顶梁找不齐。

    连皇城的位置都还没确定下来,只是筹备阶段,就诸多问题,还有好几个老臣上书自请留守。

    “搬,必须得搬。皇上下的一手好棋,咱不得跟上啊。”

    李景隆很肯定。

    当个好臣子,必须得知进退。做事可以吊儿郎当,可做人的方向,必须不能跑偏了。

    “朝臣们怎么说?”

    朱高炽听这话,好像他爹私心迁都这事,还得了朝臣好评?

    “朝臣哪个想搭理我啊?就是偶尔听小的们漏了几句,说皇上这招高明,如今北贫南富,定都京城,无形中就把南边这钱粮全都调到北边去了。早早晚晚的北边经济就能起来。这北边起来了,南边就很难继续一边独大。他们还说,要是一直在南京,这南北两边的人,猴年马月以后还是谁都看不起谁,南北之争保不齐越演越烈,缩土成宋不过是迟早的事。”

    李景隆在京师多年,虽然混的是武官这边的纨绔圈子,可文官那边的纨绔子弟也不少,加上一些隐藏的世家大族的二代。

    说起败家比武官子弟还能败。

    但客观一些说,文官家的纨绔,聊起国事来,在家里耳濡目染,很是一针见血。

    李景隆有时候组局喝酒玩乐,就请这些人一起玩,玩多了,玩开了,想听什么都能听到。

    “都是明白人,就是不做明白事。”

    朱高炽冷哼。

    “这也正常。”

    张欣挺理解的。

    迁都十几年后,即便回迁劳民伤财,可瞻基提出来的时候,还是有人附议。

    南人,不是不明白迁都的意义,只是他们更愿意独美。

    “行吧,不管他们那些个人怎么想了,我爹定了的事,死了他们都得搬过去!等定了皇城的地方给你留几亩地。”

    朱高炽也不想再计较这些了。

    总而言之,各人有各人的立场,不过是看谁是胳膊谁是大腿罢了。

    他爹,很大腿。

    结束了这个比较严肃的话题。

    虽然李景隆还没确定下海,张欣还是把合作的方案拿出来让李景隆心里有个底。

    张欣这次打算出海,打头的是两条两千料的宝船,其余的就是一千料,五百料的中小型海船。

    整个船队大概控制在五十条左右。

    两条宝船,会分成两支前后呼应的船队,所以需要两个人带队。

    张欣的大哥张昶带一支是已经确定下来了的。

    李景隆愿意的话,就是他带另外一支。

    船队的规模大,东家就不是只有张欣。

    本着有钱大家一起挣的宗旨。

    张欣在朱棣登基以后就让赵氏跟京城的商户抛出了橄榄枝。

    得到的反馈非常热烈。

    资金跟前期的投入方面,几乎就是整个京城大部分商铺的联合投资。

    具体说的话,投资人还是当初张欣张罗赏章宝钞那会,立刻就跟上了的那些商户。

    赚钱的时候,他们不矫情。

    花钱的时候,他们也不磨叽。

    张欣一同意他们入股,他们的人手跟货物就全部准备妥当了。

    堪称最佳合作伙伴。

    上辈子郑和下西洋那会,随行就是两万五千人,吃的喝的用的,都要备得足足的,一次出行的成本,不算带出去的货,就是七十五万两。

    而这次前期投入的具体数目,从宝船到人工再到货物,核算下来差不多将近四十万两白银。

    【小科普——郑和下西洋大家都知道,但事实上,永乐元年就开始派宦官出海了。九月十五日,遣宦官马彬等出使爪哇国,并诏谕苏门答腊、西洋琐里等国;同月二十四日,遣宦官李兴等出使暹[xiān]罗;十月十三日,宦官尹庆奉使诏谕满剌加、柯枝等国。永乐一朝,宦官很忙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