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 > 第165章 公费着书

第165章 公费着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爹那会必然也是有高人指点。”

    张欣这一句话,突然就又提醒了朱棣一次。

    他当年不是太明白先帝为什么要在一本律法书上花那么大的精力。

    为了老百姓求告有门,也不止是律法这一条路。

    现在可算是懂了。

    好家伙,他爹用一本律法书,牵制了文臣二十几年。

    虽然他爹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百姓,但提议他爹做这个事的人,未必不是跟他现在一样的原因。

    一个只会打仗的大老粗,要怎么坐稳这个江山,可太讲究方式方法了。

    “能得天下必然是有原因的。

    爹修律法,咱就修除了律法之外的百家之书吧。

    前元这百年间,多少前朝的书都失传了。

    太可惜了。

    民间兴许还有藏起来的孤本。”

    即便单纯修书,徐氏也是向往的,几千年的传承,万万不能断在大明朝,那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随便说一个,就够几十年研究了。”

    张欣瞅准时机,又提议。

    “经史子集更重要一些吧?”

    朱高炽没想到张欣的想法这么大,只是有点跑偏。

    “当文人的,他们本来就是经史子集学得好才考出来当官,那不是成了送分题么?

    没几个月就修完了,那不是纯纯的给他们加了声望?”

    张欣反问。

    着书立学,文人的梦想。

    更别说是皇家张罗的公费着书了。

    没难度,那就拖不了人家多少时间,也占不了人家多少精力。

    “对,欣儿说得对,最好是咱也不说最终要啥样的,让他们发挥着来。

    做完了,皇上一否二否三否,再一加二加三加。

    任谁也不想半途而废。

    够这些好沽名钓誉的人折腾十几年了。而真正爱书的人,修几十年他们都愿意。

    皇上指定一个领头的,再让他张罗人一起修。

    这谁能进,谁不能进,终归这人心,就不齐了。

    到时候就能各个击破。”

    徐氏摸了摸张欣的脑袋大表赞赏,还笑得特别的坏。

    “我的皇后威武!!!”

    朱棣拍案叫好。

    “娘千秋万代——”

    张欣赶紧也奉上最新鲜的马屁。

    公爹登基后修的这套书,各个类别,张欣都记得很清楚,成书之后,文人简直都疯了。

    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

    内容里的经史子集的不用特别说,都是文人们的看家本领。

    她提的这几个,则更有利民生民计。

    上辈子的这会,徐氏在,张欣仅仅是对朝政没什么认识的皇家媳妇。

    没有参加这种跟朝政有关的家庭小会。

    对于公爹让人修书这事还诧异了许久。

    明明不是很待见文人,居然就用了那么些文人来给皇家干活,好吃好喝的供着。

    那些文人里面不乏有蛐蛐公爹是谋反上位的刺头。

    解缙一开始那会,拉起了上百号人,夜以继日地,翻古籍,搜资料,干了快一年,编了一本叫《文献大成》的初稿。

    解缙极其得意,赶紧拿去跟公爹献宝来着。

    结果公爹只说了一句:“还差点意思。”

    也没具体说明差哪里了。

    后来好像是朱高炽去给解缙答疑解惑,还顺便彻底激起了解缙的斗志。

    为了让皇帝心服口服,解缙后来整合了足足有两千一百九十六人,把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这些人通通薅了进去。

    整整干了七年,才弄出了可以传世的《永乐大典》。

    原来,这是婆婆出的主意。

    没记错的话,这可能是婆婆最后给公公的永乐朝垫的基底石。

    就一部《永乐大典》,让公爹在文人的心里面位置上升了不少,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武夫。

    即便公爹后来大兴征伐,又搞下西洋万国来朝这种面子工程。

    永乐朝还是稳稳的。

    所有的问题积聚到了宣德朝才爆发出来。

    “高兴得有点早,迁都的钱呢?迁都以后的粮食呢?咱们这只说了最前面的,后面的才是大头。”

    一家人都很兴奋,朱高炽还是只能当那个泼冷水的。

    迁都所需要的的人力、财力要说起来还真不是最艰难的,最大的问题是粮食。

    京师本就是江南,粮食充裕,那么多朝代以京师为都城,就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

    北边粮食的产量实在是少,这不是人力能解决的问题,纯粹就是气候。

    京城更不是产粮区。

    迁都是一个大工程,皇帝过去了,自然要携带整个朝廷百官,驻军。

    这就是几十万人的搬迁。

    民以食为天,如果连吃饭都成问题,那还谈什么其他的。

    南方的粮食固然是可以运过去,可陆路运输,损耗大,时间长。

    以前皇祖父就因为从陆路运粮食吃过大亏。

    水运这会运河堵塞,要疏通,也是个大工程。

    皇祖父想迁都西安那会,其实都几乎走到最后一步了,前太子,就被搞死了,皇祖父没了精气神,迁都的事就作罢了。

    朱高炽觉得,如果反对的声浪太大的话,他搞不好也得死一死。

    只是,他在他爹心里的分量应该没有前太子大伯在皇祖父心里的分量大。

    也许能留一条狗命?

    “一步步来呗,这一口也吃不成个大胖子。”

    徐氏不以为然。

    所谓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开了头,就不难了。

    问题怎么都存在,一个个解决就好了。

    “帖木儿那五十万,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京城,一部分先去疏通运河。这人力的事,也就不用大量的征民夫。”

    张欣算是早有预案,顺势就提了出来。

    她用完了这五十万俘虏以后,深有感触。

    干活很麻溜,哪怕是女人都很有把子力气。

    这辈子,有了这些俘虏,山东可以好好休养生息一阵。

    这个备受摧残的行省,这辈子,总算是能缓过来,也算了了上辈子那些苦难。

    “嗯,这个可以。到时候各省再调一些也够了。山东就算了,十室九空的。”

    朱棣颔首同意。

    “钱的事,我也有点想法。

    爹,娘,咱能不能拿白银先赎回来一些皇祖父发出去的宝钞,再慢慢的替换成祥云宝钞。

    从京城那边开始赎。限量限时。

    这两年京城的祥云宝钞一直没有掉价,皇祖父原来的想法还是好的,就是印的时候任性了些。

    只要爹不瞎印,慢慢的,这国内宝钞就能全用起来了。”

    张欣说了人力方面,朱高炽就补上财力这边。

    皇祖父在位这几十年,勤俭朴素,内库现在还算是丰盈的。

    朝臣的俸禄也着实低,藩王一点点的撤掉,内库只会越来越可观。

    不乱花钱,只是盖一座宫城负担得起。

    朱棣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了,暴怒:

    “什么叫我瞎印!你就这么看你爹?”

    “又来了,爹,您整天挑我说话的刺,有意思么!宝钞不是皇帝下令印,那谁也不敢印啊。除了您能,谁还能?”

    朱高炽无语。

    “滚!你老子我不傻!”

    朱棣上前就想再给朱高炽一脚。

    这么不中听的实话老是一讲再讲,佛都有火。

    “行了行了,别吵,这事炽儿你回头问问夏元吉。人家在户部那么多年,洪武朝还剩了那么些钱,必然是个能人,钱的事,我不懂,就不掺和了。”

    徐氏抬手制止了斗眼鸡一般的两父子,跟朱高炽交代。

    “是,娘。”

    朱高炽当即应下。

    “回去休息吧,这一天到晚都是事。睡饱了才有精神。”

    “是,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