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幕:海外遍地银山金树,速抢 > 第84章 老将赵充国

第84章 老将赵充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网友【弹幕】:“李广之所以名声大,主要是因为李渊一脉自认为是李陵传下来的。

    皇族的面子是要给的,所以有唐一朝吹李广的太多了,导致李广名声直线上升。

    要不就凭他那点功劳,他估计和公孙敖没两样。”

    网友【弹幕】:“啊对对对,西汉的太史公也是给李唐面子,司马迁能掐会算,在史记中拍李世民马屁是吧?”

    网友【弹幕】:“司马迁和李广是世交,司马迁都是因为替李陵,败降一事进行辩解才受的宫刑,他怎么可能不去捧李广?”

    网友【弹幕】:“司马迁是有吹李广的嫌疑,可是你们自己去看李将军传,全文下来哪里吹了?

    李广被俘一事,没有隐瞒吧,李广杀霸陵尉一事,没有隐瞒吧,李广杀降一事,也没有隐瞒吧。

    要说第一件事闹的太大了,司马迁没办法隐瞒,那说的过去。

    可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那完全是能够隐瞒的。

    第二件事,除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了,其他地方全部都没有记载。

    也就后来南宋的《百将传》收录了,不过那是直接抄录的《史记》。

    也就是说,司马迁要是不记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

    还有第三件事情,那是李广和东方朔说的。

    说的是李广曾诱降八百羌兵,而后将他们全杀了。

    东方朔还说李广不能封侯,正是因为杀降不祥,所以才不得封侯。

    可这一记载,也仅仅只有在李将军列传中记录了。

    这也叫吹?

    要说太史公写史记完全没有私心,那我也不信,但太史公还是相对公允的。”

    网友【弹幕】:“没吹?司马迁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李广对士兵如何如何好。

    什么皇帝的封赏,他都全部发给士兵。

    遇到缺粮断水的情况,士兵没喝水,李广绝对不喝,士兵没吃粮,李广绝对不吃。

    甚至仅仅只是一场杀了十几个匈奴兵的小战斗,司马迁都耗费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好长一篇。

    而你看卫青霍去病传,对于汉匈的几次大战役描述。

    那都是多少多少年,大将军卫青和谁谁谁,从哪里出兵,带了多少人。

    然后什么什么将军,又从哪里出兵。

    写完出兵之后,就是一个上曰:谁获得了多少功绩,封什么什么。

    看史书中的李广,你会觉得李广是个立体的人。

    或许你会看到李广差的一面,但正是这些差的一面和好的一面,将李广完全塑造了起来。

    而卫青霍去病,在司马迁笔下,就宛如npc一样。

    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了。”

    网友【弹幕】:“李广要是封侯了,或许他在如今反而没有这么大的名气了。

    说不定up主排的这西汉十将中,也没有李广的份了。

    毕竟他要是没有这么大名气的话,up主也不会去翻那么多关于他的资料,来找他的功劳。”

    网友【弹幕】:“确实,李广要是封侯了,那估计也没多少文人墨客写他了。

    毕竟,遗憾的,才是美好的。

    烂掉的白月光,才是最放不下的。

    没封侯的李广,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李广。

    若是封了侯的李广,那不过就是汉武帝封了那百来个侯爵之一而已。

    再加上他的那些功绩,估计也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侯爵而已。”

    网友【弹幕】:“没错,李广要是封了侯,他凭什么在汉武帝那个将星云集的时代脱颖而出?

    他比不上卫青的八百里奔袭龙城,更比不上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也没有李广利那么菜,没有他孙子李陵那么悲壮,憋屈。

    他李广若是封了侯,估计也就和赵破奴,公孙敖这些人一样。

    或许会在后人查卫青,霍去病资料的时候,在字缝中,被人一瞥而过。”

    “呵呵可笑,可笑啊!

    自古以来,大丈夫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封侯拜相而留名于竹帛之上。

    而我竟是以一生未封,而留名于史书之中。

    哈哈哈哈,可笑,实在太可笑了。

    ”

    前往宫中的路上,李广坐在马车之中,脸色宛若疯魔。

    “父亲,父亲”

    李敢在一旁关切的呼唤道。

    “回去,回去”

    李广稍稍回神一点后,对李敢开口道。

    “父亲,不去见陛下了?”

    李敢不解的询问道。

    “不去了,不去了,为父在这榜上,不过一笑料尔。

    陛下若是责备于我,那我便受了。

    回去回去

    迷路侯,迷路侯来年若有大战,幸得军功,我便寻陛下求此封号吧。”

    李广直接摆烂了。

    这视频,算是将他一生的追求,击了个粉碎。

    他一生为侯,说到底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身前身后名,什么荣誉也没有在史书上留下辉煌一笔的强。

    但这视频一出,如今大汉谁还不知道他李广迷路侯的头衔?

    谁还不知道他李广,是因未能封侯而留名于史书的?

    既然已经如此,那他也不去强求了,就这样吧。

    【西汉名将第八名:赵充国。

    这个将军就有点陌生了,这算是一个神人了。

    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

    苏洵就评价过他:汉之卫、霍、赵充国。

    唐之李靖、李绩,贤将也。

    算是将赵充国和卫青,霍去病,李靖等人放在同一档的。

    之所以要给他排在第八名,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他的名气太低了。

    up主也不想去太博人眼球,搞一个什么西汉最强武将竟然是他?

    原来他才是西汉的什么什么将军之类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功绩确实大。

    可关于他的记载,也确实没有太多耀眼战绩。

    虽然他在汉武帝时期就崭露过头角。

    可惜他那会跟错了人,跟的是贰师将军李广利。

    在出征天山,被匈奴围困的时候。

    他带一百多人杀出了重围,全身受伤二十余处。

    这一次战役,应该是赵充国在勇武方面的一个最高计数了,。

    因为在此后的记载中,关于他亲自上阵的记录,几乎没有了。

    在这场战役结束后,汉武帝对他进行了提拔。

    但了解汉武帝的人都知道。

    汉武帝用人,还是较为唯亲的。

    加之那时候也到了武帝后期,汉武帝后面的事情太多了。

    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培养一个年轻的将军了。

    所以汉武帝对于赵充国的封赏,并不是很高。

    不过,这对于赵充国来说,已经够了。

    因为他凭借此战,进入到了大汉的高层的眼中。

    汉武帝之后,时间来到了汉昭帝时期。

    这一期间,他也立过不少功绩,但都不算大。

    因为此时在经历了汉武帝一朝的征伐之后,大汉国内的经济已经很惨了。,

    汉昭帝一朝,国策是以修养为主。

    对外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役。

    所以赵充国在这一期间,虽然多次抵御了匈奴。

    可大部分都是防御为主。

    众所周知,善于防守的将领,想要在后世留下浓厚一笔,那还是很困难的。

    除非是完成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防守。

    比如耿恭的疏勒城保卫战,以两千人防守数万匈奴人的进攻。

    最后战至26人,回玉门关时,仅剩13人的这种无比残酷的战役。

    亦或是洪都保卫战,这种改变局势的战役,才能让守城将领在史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否则的话,对于这种善守的将军,史书上一般都是一笔带过。

    因为古代神州边境,游牧民族的袭扰实在是太多了。

    若是每次袭扰,都为守城将军留下一笔的话,史书是不够写的。

    不过赵充国在那时候,也还是有一个留名史书的机会。

    那就是氐族反了,当时朝廷就是派赵充国前去平叛。

    老赵过去后,氐族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

    而且是剿抚并用,先是把氐族打个半死,把氐族一堆头领全部都抓了。

    然后他在进行了一番调教之后,又把人放了。

    班师回朝之后,赵充国这行为那是把霍光和汉昭帝看的一愣一愣的。

    平叛平了,氐族之乱搞定了。

    功劳很高,抓了一群头领,可结果却又把人放了。

    给他封侯吧,人头数不够,俘虏也不够,不给封侯吧,他这功劳又摆在那里。

    最后汉昭帝和霍光最后一合计,最后还是把他扔了出去。

    直到汉昭帝死后,赵充国和霍光一起拥立汉宣帝上位,赵充国才因拥立之功,被封了一个营平侯。

    汉宣帝上位后,大汉此时距离汉武帝死也有些年了。

    大汉经过了这些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也算是有点钱了。

    于是,霍光就想要找赵充国去匈奴搞点事情了。

    毕竟霍光是武帝的秘书,霍去病的弟弟。

    虽然他是文官,可骨子里还是有着打匈奴的想法的。

    只是对此赵充国却并没有同意。

    或许此时的赵充国实在是老了,毕竟公元前73年的时候,赵充国已经六十多了。

    远征的话,多多少少有些吃不消了。

    最后霍光也只是派他女婿去找了一下乌桓的麻烦。

    而赵充国依旧是在边境守城。

    原本按照这轨迹,赵充国的一生或许就应该如此平平淡淡了。

    毕竟此时他已经六十三了,古往今来,能在这数岁扬名还能有几个呢?

    然而,赵充国绝对能算一个。

    他最让人瞩目的,那就是老年时期了。

    七十三岁出征,七十九岁凯旋。

    这年岁别说打仗了,一般人上炕的费劲。

    结果他还能打赢,属实是让人震惊的。

    同时他还是军队屯田制度的开创人,总而言之,一个字牛!

    事情的经过,得从公元前61年的羌族叛乱说起。

    这事情说是说羌族叛乱,可事情的起因,那还得看汉使了。

    公元前63年,羌族想要放牧的地方大一点。、

    于是就找到了当时巡视羌族的大汉官员,义渠安国。

    义渠安国听到羌族这请求后,脑袋一拍,也没请示,直接就同意了。

    你以为义渠安国是收了羌族好处,行了卖国之事?

    错错错,义渠安国收没收好处我不知道,但他还真没卖国。

    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61年,义渠安国再次巡视羌族。

    他这次将一众羌族首领召集了过来。

    羌族首领一听是义渠安国的召集,那也都没怀疑什么。

    毕竟义渠安国对于羌族来说,那也算是恩人了。

    于是三十多个羌族部落的首领就前去赴宴了。

    结果义渠安国直接拿他们越界放牧说事,并以他们羌人凶残为由,直接将这三十多个首领砍了。

    再然后,羌族就真反了。

    恩只能说,这很符合大汉官员的行事风格。

    羌族反叛之后,然后赵充国这个七十三岁的老将出手了。

    他到达羌族反叛之地后,第一步做的,就是防守。

    没错,经过几十年的防守战之后,这个老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拧着两把砍刀。

    就从匈奴包围圈中砍出来的莽夫了。

    此时的他,已经是人老成妖了,当他了解了羌族的内部情况。

    知道羌族虽然是同族,但却又有着数十个各不相融的部落之后,他便有了想法。

    六年,他用了足足六年的时间,才平定这场叛乱。

    这六年的时间中,除了羌族之中跳的最欢的先零部落被他收拾了一顿之外,他几乎没有打什么仗。

    一直都在屯田戍边。

    看着好像赵充国这老将军是没了血性,是不敢出战。

    可实际上,他这六年的时间中,将整个羌族搅成一锅乱粥。

    自他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羌族基本没有再有过一统。

    他们不是在内乱,就是在准备内乱。

    直到三国时期,羌族那都是这一支,那一支,今天这支打那支,明天那支打这支。

    可以说,自赵充国之后,羌族基本没有对大汉造成过什么有效的威胁。

    即便有那么一两支羌族部落对付了大汉,大汉都不需要出兵。

    只要稍稍给这一两支羌族部落的对手一点小小奖励,他们的对手,就会帮大汉咬死动手的羌族。

    这就是赵充国的功绩,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赵充国可谓是将上兵伐谋玩到了极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