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属灵书籍 > 第6章 ?隐藏在生活中的偶像

第6章 ?隐藏在生活中的偶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些个人的偶像,例如爱情、 金钱(财务上的成功)、权力(政治上的成功)。我们要认出 这些假神并不难,但是还有一些对我们有影响力的偶像并不在我们心中,而是隐藏在我们的文化和社会中。

    利益之神

    最近在《纽约时报》周日版的意见专栏中,有人写到他的朋友玛丽莎——她才29岁,是摩根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刚被解雇的副总裁。“虽然每个人都还对华尔街很愤怒……但是玛丽莎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贪心、邪恶的股票投机者--那些当公司在水深火热之中时,还能坐收百万美元的年终奖金的人。”她虽拥有高薪,但对朋友和慈善机构都极为慷 慨。她的专长是在证券化次级房贷、学生贷款和信用卡债务这些方面:“她把这些贷款像拼图般地整合在一起,再出售给投资者,这对经济崩溃会有很坏的作用,但她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虽然她可能应该想到」。”

    为什么她没有想到呢?正如本书第四章中海奇(nathan hatch)校长所说的,我们的文化并没有教导学生对于职业和工作要问这类的问题。通常学生所问的问题只有一个 -年薪是多少?

    在2009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在一个非正式的典礼上,接近一半的毕业生宣誓要“行出最高的正直品格”,拒绝“图谋个人狭隘野心的决定与行为”,并且工作的态度是要“提高我所服务的企业对社会所能创造的长期贡献的价值”。报道这件事的《经济学人》杂志对于这个“工商管理硕士的誓言”(mbaoath)作了一番评论,提到了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所宣称的企业经理人唯一仅有的目标——为股东追求最大的利润。按照传统的看法, 这就是商业提供共同利益的唯一方法,是借着创造就业机会和生产新的产品而达成的。市场本身能够奖励正直并处罚不诚实;如果你说谎或欺骗,它会抓到你,让你损失金钱。因此商业的唯一目标,就是要追求最大的利润,而其他那些有关管理伦理或是商业社会良知等的讨论,都是废话。

    签署这个誓言的人切望自己不会如此。追寻利润的经理人会动手脚来快速提升股价,却让公司的长期健康受损,并且也牺牲了它的员工、客户和环境。然后,他们自己捞了一笔, 却留下烂摊子让大家更穷。虽然有人指出,付员工高一点的薪水,并给他们更好的工作环境,长期下来会更有利益,但 这并不是必然而自明的结果。因此,要这样做的原因,必须是由于这做法的本身是美好和正确的,而不是想以此方法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不只如此,诚实和正直也不总是会带来商业的成功。在某些 特别的情况下,诚实的做法会造成财务上的亏损,所以若仅是严格地依照成本和利益的分析去做,就会认为还是值得去冒被拆穿谎言的风险。因此,像诚实、改善员工的待遇和环境等这类事,必须是因为其自身的美善而做--它们就和利润一样重要--否则是不可能一直保持诚实正直的。

    签署这份誓言的人认为,利益已经变成了一个假神--一件好事却被赋予绝对的价值,而其结果就带来道德和社会的崩溃。 他们的誓言是一种针对文化偶像的努力,而这个文化偶像已经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广泛而系统的影响。

    文化中的偶像

    戴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在《真正的美国梦:对盼望的沉思》一书中写道:“我将用‘文化’这个名词来代表一些故事和象征--我们想借之克制或隐藏那种悲哀的怀疑,就是怀疑我们实际上是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

    每个文化的核心就是这文化主要的“盼望”所在,就是它对其成员所解释的生命意义。戴尔班科借着检视美国在不同时 代的基本盼望,而认为美国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他将这三个阶段按照先后次序命名为“上帝、国家与自我”。

    在第一个时代中,“文化的盼望主要是表达在一个基督教的故事中,它指出苦难与欢乐的意义,并且应许人将从死亡中得拯救”。

    在第二个时代中,“启蒙运动除掉了有位格的上帝……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神化的国家观”。戴尔班科认为,第二个时代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结束,将早前属于上帝的神圣地位转移到美国本身,因此把国家看成是“救赎主”,而美国的政府体系和生活方式则成为全世界的盼望所在。

    在今天,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超越人生的需要已经脱离了其他更重要的事物--唯独自我与自由选择是最重要的。在年轻人中,国旗飘扬、“美国第一”的情结已经不再,现在的人生 意义在于挣脱社会中种种的约束,以争取个人最大的自由来创造自我。

    其实戴尔班科的文化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偶像分析。将现在这个时代称为“自我”的时代,正可以解释为什么追求最大利润的想法变得如此地有力量。现在我们看到了塑造和驱动我们的机制的复杂性。如果一个文化的核心“盼望”不是上帝自己,那就必定是假神,因此,偶像的形式不一定是个人化的,也有可能是整体化及系统化的。如果我们完全融入某个社会的人群当中,而他们普遍地认为从属于某种偶像崇拜是正常的状况,那么我们就几乎不可能察觉和分辨出这个偶像。

    我们不应该以为某种文化的偶像崇拜比另一种文化的偶像崇拜情况轻微。传统的社会倾向于把家庭或宗族视为绝对、终极的权威组织,如此就可能会导致因家丑而动私刑,或把女性当作私人产物,或以暴力对待同性恋者。西方的世俗文化则是把个人的自由当作偶像,因而导致家庭瓦解,物质主义 猖狂,事业至上,以及把爱情、美貌、利益偶像化。

    我们要怎样才能减少被文化的偶像所奴役呢?戴尔班科指出, 在人类历史的开始之时,社会是环绕着上帝与宗教而建立的。所以如果我们要解决文化的问题,是不是就应该要更加宗教化?不一定!因为无所不在的偶像崇拜,也渗透到了宗教的范围里面。

    宗教中的偶像

    偶像就是一些我们所追求的事物,而我们想要从其中得到唯有上帝才能赐予我们的东西。当宗教团体把教义性的真理高举到代替上帝的位置而成为假神时,就会产生很广泛的偶像崇拜;而当人只靠着正确的教义来维持他们与上帝的关系, 却不依靠上帝自己和他的恩典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这是一个深层次的且致命的错误。若是你已经滑到了自义的情况, 其征兆就是你变成了圣经箴言书中所描述的“亵慢人”。亵慢人对于反对他们的人总是表现出藐视和傲慢,不会以恩慈相待,而这便显示出他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是蒙恩的罪人;相反,他们所信靠的是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因此以为自己高人一等。

    在宗教团体中所流行的另一种偶像崇拜,是将属灵的恩赐和侍奉的果效变成偶像。很多人常常把属灵的恩赐(才干、能力、表现和成长)错误地当成了圣经中所说的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甚至有些传道人虽然在头脑里相信“唯独靠恩典得救”,但心中仍然感觉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主要是和自己所服侍和所改变的人数有关。

    另一种宗教中的偶像崇拜与道德生活的本身有关。正如我在 前面曾经以很长的篇幅讨论过的,人心的自然本能就是会想用道德的表现来控制上帝和控制别人:因为我们过的是善良和有道德的生活,所以上帝和我们所遇见的人就欠我们一 个尊重和支持。尽管我们口称耶稣是自己的榜样和激励,但 我们仍然想靠自己在道德上的努力来赢取救恩。

    戴尔班科提到启蒙运动如何带来文化大势的转移,淘汰了正统的宗教,而以美国系统或个人自我实现等其他事物来取代上帝的位置。但这转移的结果并不好,用国家取代上帝就产生了文化上的帝国主义,而以自我代替上帝就产生了本书所讨论过的许多功能失常的关系状况。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如此全面地放弃以上帝为核心的盼望呢? 我相信这是因为我们的宗教团体从以前到现在都一直充斥着这些假神把正确的教义、属灵的恩赐、事奉的果效、道德的生活制造成偶像,导致内部不断出现矛盾,也造成人的傲慢和自义,以及对那些观点不同者的压迫。这些宗教上偶像崇拜的毒害,已经广泛地造成了人们对所有宗教的不满,尤其是对基督教;他们认为已经试过上帝,现在要试试其他的盼 望,于是就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

    约拿的使命

    我们不只需要面对心中的偶像,那些在文化中和宗教中的集体偶像更增加了个人偶像的威力,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毒害的混合体。一个自觉无力的贫穷青年,很容易就被种族和宗教仇恨所煽动,而激情地投身于社会运动中;一个在家中得不到爱的女孩,所成长的环境若是注重光鲜亮丽的消费文化, 就很容易产生厌食症的困扰。这些驱动我们的偶像是很复杂的、有许多层次的,而且大多是隐藏的。

    关于这一点,圣经中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约拿的故事了。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儿童主日学所讲的故事,说到一个人被大鱼所吞吃。其实不然,这是一段有深度而精心描述的经文, 说到偶像在许多层面上驱使我们行动,让我们在自以为遵行上帝命令的时候,其实是走得离上帝更远。这个故事真正令人震惊的高潮是在最后结束的时候,远在约拿被大鱼吐出来之后;但故事在最开始时,就巧妙地介绍了这一段充满张力的剧情。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子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约拿书1:12)从圣经列王纪下14:25中,我们知道约拿曾要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为了收回以色列边界之地而扩充军力;虽然他同时代的先知阿摩司和何西阿大力地抨击王室统治的败坏,但是约拿似乎刻意不理会以色列王的胡作非为,一心就是要在爱国主义的狂热下建立国家的军力和影响力。这样的先知当然会对上帝要他去尼尼微城传道的命令大为震惊。

    尼尼微城是亚述帝国的军事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都市,它的武力对以色列与邻近诸国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 以色列若是做出任何对亚述有利的事,就等于是自寻死路。

    虽然上帝的命令只是要约拿去向尼尼微城的居民“呼喊”说他们的邪恶已经达到上帝面前,但是约拿清楚地知道,若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将受审判的结局上有转变的机会,就没有理由要去警告他们(约拿书1:1-2)。

    此处上帝是要在怜悯中临到他百姓最大的敌人——再没有比这个更不合常情的任务了;上帝居然派一个爱国的犹太先知去做这件事——再没有比他更不像特使的人了。上帝差派约拿去做一件他绝对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就是他的使 命,他就是那个使者。

    逃跑的人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下到约帕,遇见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约拿书1:3)

    约拿故意不遵守往东边尼尼微城去的指示,而朝着反方向的 他施逃跑,那是当时所知世界最西边的城市。为什么他选择去做最违背上帝的事呢?关于约拿内心的动机,要到约拿书的第4章才会显明,但此处经文给了我们一些线索,解释为什么他竟如此明目张胆地违背上帝直接的命令。

    约拿可能是因为害怕失败。上帝差遣一个孤单的希伯来先知, 要他去全世界最强大的都市,呼召他们在他的上帝面前屈膝下拜。他这样做的唯一可能反应,似乎就是遭受嘲笑,甚至老命不保。传道人都会想去那些人心柔软可塑的地方。

    但是他也可能害怕使命会成功,即使成功的几率很小。亚述是个残暴的帝国,它向以色列索取贡银,就是一种国际性的保护费,因此如果约拿去警告尼尼微城的人,他们就有机会不必接受上帝忿怒的惩罚而能继续存活,继续威胁着以色列。 身为一个爱国的以色列人,约拿可不想和这种使命沾上边。

    那他为什么要逃跑呢?答案还是偶像崇拜,但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偶像崇拜。约拿有他个人的偶像——他所想要的,更 多是事奉的成功,而不是对上帝的顺服;而且他也被文化的偶像所塑造,因此他更重视以色列国家的利害,而不重视对上帝的顺服及尼尼微人的属灵好处。

    最后,约拿还有一个宗教的偶像,那就是道德上的自义--他看自己高过那些邪恶的异教徒尼尼微人,他不愿看到他们得救。约拿的文化偶像和个人偶像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隐藏的、有毒害的混合体,连约拿自己也不知道,但却导致约拿叛逆了这位他原来以能够服事他为荣的上帝。

    在海里的约拿

    约拿上了船,想要逃离上帝和他的使命,但是上帝使海中起暴风,船几乎要沉没了(约拿书1:4-6)。船上的水手发觉这场暴风雨异常地猛烈,所以他们就抽签要看看是谁造成了这场灾难,而约拿的签就被抽出来了。

    他们就大惧怕,对他说:“你作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已经知道他躲避耶和华,因为他告诉了他们。他们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使海浪平静呢?”这话是因海浪越发翻腾。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约拿书1:10—12)水手们因为怕丧命,就照着约拿的话把他丢在海里,之后上帝安排了一条大鱼吞下约拿而救了他。这条鱼是上帝为约拿所预备的,给他一个恢复和悔改的机会,于是约拿就在鱼腹中向上帝祷告。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他的上帝……我说,“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那信奉虚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约拿书 2:1,4,8-10)约拿说到“那信奉虚之神的人……”这些崇拜偶像的人正是上帝呼召他去尼尼微城服事的对象;然后他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离弃怜爱(chesedh)他们的主。”在此用的希伯来词是指的是上帝的圣约之爱、他的救赎与无条件的恩典。这个词 常被用来形容上帝与其子民以色列的关系。现在约拿说那些崇拜偶像的人离弃了“恩典的主”——这思想有如晴天霹雳般地临到他,因为上帝对他们的恩典与对他自己的恩典是相同的。为什么呢?因为恩典就是恩典;如果真的是恩典,那么就表示没有一个人是配得的,所有的人在其面前都是平等的。有了这样的理解,他又加了一句话:“救恩出于耶和华!”恩典不是只属于任何种族或任何阶层的,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并非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配得恩典;它完全与我们的品质或功德无关,救恩唯独出自耶和华!

    在约拿这个自我洞察的祷告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暗示:根据约拿的说法,是什么拦阻了恩典临到人的生命?就是执着于偶像;那么,约拿自己为什么严重地误解了上帝的心和他的旨意呢?答案就是他的偶像崇拜。他对个人失败的恐惧,他对自己宗教的骄傲,以及他对国家的热爱,三者结合成致命 的偶像复合体,让他灵里盲目,看不见上帝的恩典,以至于他不愿那需要恩典的整个城市得着恩典;他希望全城的人都 灭亡。

    种族与恩典

    种族的优越感和狭隘的文化观不能与福音的恩典并存;它们在本质上就是互不相容、彼此排斥的。因为人心的本性是自以为义的,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觉得自己的文化与阶层特色比 别人的优越,但是这种自然的倾向,却为福音所抑止。

    在加拉太书第2章中,我们看到保罗为此当面责备彼得。彼得是犹太人使徒,自幼认为外邦人是灵性“不洁净”的,不能与他们同桌吃饭。在古代的文化中,与人一同吃饭代表开放与接纳,因此当保罗见到彼得不愿与外邦基督徒同桌吃饭时,他就责备彼得的种族歧视。保罗是怎么说的呢?他不是说“你犯了不许有种族歧视的规条”,而是指出彼得的做法“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加拉太书2:14)。保罗的论点是说,对种族的偏见就等于是对救赎恩典的原则的否认;他的意思是说: “彼得,如果我们都相信唯独靠着恩典得救,那么你怎么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继续在种族和国籍上排斥别人呢?要从心里活出福音来!”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彼得是认识福音的, 可是他没有在更深的层次上完全被福音所塑造;他没有活出它来。

    勒福雷斯(richardlovelace)在他所着的《属灵生命的动力》(the dynamics of spiritual life)一书中说:那些没有将安全感建立在基督里的人,到处在寻找保存属灵 生命的方法,想借以支持他们的自信心;然而在他们疯狂的寻找中,他们不只紧抓着自己身上那些少许的能力和公义, 而且也执着于自己的种族、政党、所熟悉的社会和教会模式、 文化等等,把它们当作是自荐的方式。他们穿上文化的外衣, 仿佛它是一件盔甲,能防备自我怀疑,可是它却变成了精神 上的紧身衣,紧裹着身体而无法脱下,除非他们能对基督拯救的工作有完全的信心。

    约拿在鱼腹中开始了解他所错失的,以及他为什么那么反抗上帝原先的呼召。约拿被呼召去向全世界最大的都市传讲恩 典,但是他自己还不明白那个恩典。当他鼻青脸肿地谦卑下来时,他就开始认识真理了:救恩是一种恩典,是人人可得的。当他开始明白这一点时,他的文化偶像就被除去了;这时大鱼将他吐在陆地上,先知约拿就有了另一次机会。

    令人震惊的结局

    耶和华的话次临到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约拿进城走了日,宣告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尼尼微人信服上帝,便宣告禁食,从最的到小的,都穿麻衣(或作“披上麻布”)……于是上帝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这事约拿大不悦,且甚发怒。(约拿书 3:1-5,10;4:1)

    现在到了故事中几乎被普世所忽略的部分。上帝再度呼召约拿去尼尼微城,这次他顺服了。当他开始传道时,城里的居民居然很有反应,这让他和我们都非常惊讶。当有人说“或者上帝转意后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也未可知”(约拿书3:9)时,众人就开始悔改,结果全城的人都离开所行的“恶道”--就是第8节所说的“强暴”。实际上亚述国真的极为暴虐,但在此处,至少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们表现出懊悔,并且也愿意改正。

    上帝实在是怜悯他们。虽然圣经中并没有记载说尼尼微人变成犹太人,或说他们全然改成事奉以色列的上帝--这类的事都没有发生--但是上帝仍然收回了惩罚。在此我们看到,上帝最主要的心意是拯救,而不是惩罚。

    任何读这卷书的人,都会认为故事到此就已经达到了完满的结局:毫无盼望的约拿从死里复生,完成了他的使命,就是尼尼微人悔改了,并且从暴力和帝国主义中回转,而上帝也彰显出他对人的怜悯和慈爱。因此,只要在约拿书第3章的最后再加上一句结尾--于是约拿喜乐地回到家乡!”就可以结束这卷书了。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并不是这样。这个故事中真正令人震惊的事竟是发生在约拿获得最大的胜利之时--他已经向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城市传道,并且让所有的人都跪下悔改。可是尼尼微城的人对约拿所传之道的正面回应,却让约拿暴怒,

    他不但指控上帝是邪恶的,而且他还当场求死!

    约拿……就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上帝,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约拿书4:1-3)

    约拿心中的动机至此完全显露出来:“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上帝,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我知道我不能信靠你!这就是我开始要逃跑的原因!我就怕有你这样的上帝,只要有人一表现得好像要悔改的样子,你就会赦免他们。我受够你了!我不干了!杀了我吧!”圣经中再没有比此更为激动的话了,可能在所有古代的文献中也没有。 约拿心中的偶像最后都暴露出来了,显示出他对亚述这个种族和国家的痛恨。

    约拿对亚述有如此的厌恶,以至于他把上帝对他们的赦免看作是一件最糟糕的事。他愿意面对并谴责尼尼微人,但就是无法爱他们;他不愿他们得救,不希望看到他们得到上帝的怜悯。

    为什么会这样呢?虽然约拿在鱼腹中了解到所有的人类都不配得到上帝的爱,因此所有的人类在得到上帝的恩典上都是平等的,但是此时约拿的偶像崇拜却更加严重了;这是因为他在第2章中对上帝恩典的理解,主要是头脑上、理性上的,还没有进入他的心里。约拿是我们的一个警戒,指出人心绝不会很快或很容易就改变,即使有上帝直接在教导或带领他。 正如保罗必须要当面指责彼得,因为他没有用福音来解决自己的种族歧视;同样地,上帝在约拿身上的工作也还没有完成。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想要知道你家地下室里有没有老鼠, 那么你就不能慢慢地走下去,又发出很大的噪音;这样你怎么都不会看到老鼠。如果你真的要看有没有老鼠,就得突然快跑冲下楼梯,这样你就可能会看到许多四处乱窜的小尾巴。

    因此,唯有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在压力下,才能见到我们内心的真相。举例来说,基督徒都会说他们不相信事业和财富是他们的救主,唯有基督才是救主;或说别人的称赞不重要,只有基督对我们的评价才算数。但这些都只是我们口中所说的而已;虽然我们在原则上称基督为救主,但是其他的事物还是在我们心中维持着它们的影响力。约拿让我们看到,仅仅在头脑中相信福音是一件事,而让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工作, 以致影响我们的每一个思想、感受和行动,则是另一件事。约拿还是极度地受到偶像崇拜的控制。

    偶像、思想与感受

    偶像崇拜扭曲了约拿的思想他所发表的言论,可能会让人以 为他的精神不正常。约拿怎么会因为上帝有慈爱、怜悯和忍耐而愤怒呢?然而同样的原因使得思爱成疾的雅各容易上当受骗,也使得贪心的撒该背叛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他们的眼睛都被偶像弄瞎了。

    当偶像抓住你的心时,它就会编造出一系列对成功与失败、 快乐与忧愁等的错误定义;它就会由其本位的角度,重新定义什么才是真实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全能上帝的慈爱、 怜悯与忍耐是美善的,但如果你因为崇拜偶像的缘故,而认为权力和百姓的情况才是最终极、最美好的,那么按照定义来说,任何拦阻它们的事物就都是邪恶的了。当上帝的慈爱拦阻约拿仇视以色列的敌人时,因着他心中的偶像,他就被迫将上帝的慈爱看成是邪恶的。偶像至终会让人混淆是非, 把善的看成是恶的,把恶的看成是善的。

    偶像不但会扭曲我们的思想,也会扭曲我们的感受。

    耶和华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于是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那城究竟如何。耶和华上帝安排裸蓖麻,使其发高过约拿, 影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裸蓖麻大喜乐。 次日黎明,上帝却安排一条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日头出来的时候,上帝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他就为自己求死,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上帝对约拿说:“你因这裸蓖麻发怒合乎理吗?”他说:“我发怒以于死,都合乎理!”(约拿书4:4-9)

    约拿离开这个他所藐视的城市,在烈日下为自己搭了一座棚。 他仍然期望上帝暂缓他的怜悯之心而严惩尼尼微人。但是现在上帝所关切的却是约拿:他安排了一棵成长很快的藤蔓类植物“蓖麻树”,它的影子为约拿遮住了烈日,让他感到比较凉快。舒适的绿荫让这位失望的先知颇得安慰,但是上帝又安排了一个新的、小小的失望进入约拿的人生,那就是让这棵植物枯死。约拿的情感直接又袒露,这个小小的失望一来,他就又被推回原先的临界状态--他又生气得不想活了。这次当上帝又问约拿发怒是否合理时,约拿就回嘴说:“我发怒以于死,都合乎理。”

    上帝为约拿的发怒而质问他,但是上帝并没有说他的发怒是错的,因为他自己也常提到他对不义和邪恶的“烈怒”;但是约拿的发怒是不合理的,而且也是过度而不成比例的。

    偶像崇拜会扭曲我们的感受。我们讨论过,偶像是把美好的事物无限扩大而变成终极的事物,同样地,它们所制造的欲望也会让人瘫痪而承担不了。偶像会制造一些错误的信念,就像是说:“如果我不能达成某某事,我的生命就没意义。”或说:“因为我让某人失望或失去了某人,所以我就再也不会快乐,也永远得不到原谅。”这些信念把寻常的失望和失败放大,变成了威胁生命的经历。

    有一位名叫玛莉的年轻人曾来参加过我们教会,她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音乐家,但常年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多次进出精神病院。她许可我以牧师的身份和她的治疗师沟通,好让她的治疗师完全知道我对她的辅导。她的治疗师告诉我:“事实上玛莉是在崇拜她父母对她的认可,他们一直希望她能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家。虽然她已经很杰出了,但是一直不能达到她这一行专业的顶峰,而她也一直不能接受自己居然会让父母失望。”药物能控制她抑郁的病情,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因为她的问题是在于被偶像所驱使的错误信念。她告诉自己说:“如果我不能成为有名的小提琴家,就会让父母蒙羞,而我的一生就失败了。”她的挫折和罪疚感沉重到让她了无生意。

    当玛莉接受了福音--自己是因恩典而得救,不是因音乐上的成就,而且即使“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诗篇27:10),此时她就开始从把父母的认可当作偶像来崇拜的需要中得着释放。等到她的抑郁和焦虑逐渐减轻时,她就重新拾回自己的人生,再度进入音乐的领域。

    在人悔改与重建以后,会把合理的罪疚感除去,但还可能会有一种罪疚感是无法修补的。当有人说“我知道上帝赦免了我,可是我无法原谅自己”时,他的意思是觉得自己对不起偶像,因为偶像的认可比上帝的认可还要重要。偶像的作用就像是掌管我们生命的神明,如果我们以事业或父母的认可为偶像,但却让它失望,那么我们的一生都将会受到这个偶像的咒沮,永远都抹不掉这种失败的感受。

    如果我们的偶像崇拜是关乎未来的情况,那么当它的存在受到威胁时,它就会带给我们令人瘫痪的恐惧和焦虑;如果我们的偶像崇拜是发生在过去,那么当我们对不起它时,它就会带给我们无法修补的罪疚感;如果我们的偶像崇拜是发生在现在的生活中,那么当它受到环境的阻挡或被除去时,它就会以怒气或绝望来扰乱我们所有这些情况都在约拿的心中发生。为什么他会失去生存的意念?除非你失去生命的意义, 否则你不会不想活了。约拿的生命意义是在于国家得自由; 虽然这是一件好事,可是他却将之变成最终极、最重要的一件事,因此他对亚述充满了深刻的仇恨和愤怒,因为他们是成就他的偶像的障碍。但是现在却是上帝和他的怜悯让约拿充满了愤怒和绝望,因为对于他心中所盼望的以色列的未来, 上帝成了一个全能的障碍。

    真正的约拿

    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夜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有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约拿书4:10—11)

    上帝质问约拿,他怎能只因为被烈日曝晒就这么气愤,却不关切十二万多“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人的生命。约拿对国家的偶像式热爱,以及他在道德上的自义,使得他不再对这 个世界上的强国和大城有感情;他只在乎自己的国家。

    但上帝却不同;他对约拿的教导结束于一幅精心绘制的图画, 是约拿和他之间的对比。他曾要求约拿离开他舒适安全的环境,带着爱心去服事一个可能会伤害他的民族。起先约拿没有去,后来他虽然去了,但却完全没有感情。上帝对他的回应是:“你对这个城市没有感情,但是我有。”他向约拿暗示他会爱这个邪恶与暴力的城市,但约拿却拒绝去爱。

    这是什么意思呢?上帝是如何去爱约拿所不愿意爱的人呢?

    几个世纪之后,有一个人说他就是那最终极的约拿(马太福音 12:39—41)。当耶稣基督来到世上,他离开了那至髙也是最舒适的环境,为了要来服事那些不仅可能会伤害,而且必定会伤害他的人;然而为了要拯救他们,他不只向他们传 道,更为他们牺牲了性命。约拿只是看起来好像会死在鱼腹 中,但耶稣却是真正地死了,而且也复活了。这就是耶稣所说的“约拿的神迹”(马太福音12:39)。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想耶稣是最终极的约拿。我们在马可福音第4章中看到一件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使得我们不禁想起这个旧约圣经中的故事。那时吹起一阵可怕的暴风, 而耶稣就像约拿一样,仍在船上安稳睡觉,但耶稣的门徒也如约拿那时的水手一般被吓坏了,他们叫醒耶稣说他们就要灭亡了。这两件事的结局都是风暴神迹般地止息了,而船上的人也都被上帝的能力所拯救。

    但这两件事之间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约拿是被丢到风暴中的海里,而耶稣则是上了十字架——最终极的风暴- - 就是我们因一切过犯所该遭受到的上帝公义的审判和刑罚。当我与自己的偶像挣扎时,我就思想耶稣,思想他是如何为了我而迎面承受这终极的风暴,无助地低下头来交付自己的生命。 因他沉陷在可怕的暴风中,所以我才能无惧于生命中其他任何的风暴;如果他是为了我而做这一切,那我就知道自己要信靠他而得到生命的价值、自信以及人生的使命。世上的风暴可能会夺去许多事物,甚至是我今生的性命,但绝不能夺去我永恒的生命。

    上帝暗示约拿,他会用一种约拿不愿意的方式,去爱这个世上强大却失落的城市;在耶稣基督的福音里,借着他这位真正的约拿,成就了这样爱的委身。

    约拿与我们

    约拿书以一个问题结束--上帝问约拿说:“你是不是应该像我一样地去爱?你愿意走出你那种专顾自己以及崇拜偶像的心态,而回转来为我和为其他人而活吗?”我们想知道约拿的答案,但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约拿书在此就结束了。

    这个结束甚为精彩且让人满意。它让人满意,是因为我们不需要好奇约拿到底有没有悔改并见到亮光。他必定有的!我们怎么知道呢?嗯,如果约拿没有把这个故事说出来,我们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故事呢?而如果上帝的恩典没有进入他的心中,他怎么会告诉别人这个关于自己是既坏又笨的故事呢?

    但如果是这样,圣经为什么要告诉我们约拿的这些反应呢? 这就好像上帝把一支“爱的责备”的箭,对准约拿的心射出, 但突然之间约拿消失了,我们却变成了箭的靶心。约拿书最后的这个问题正是射向我们的,因为你就是约拿,我也是约拿;我们都是偶像的奴隶,以至于我们不在乎那些与我们不同的、很难去爱的人,不论他们是住在大城市或是住在同一个家庭里。我们是否愿意像约拿一样地改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们就必定要仰望那位终极的约拿和他的神迹,就是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