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何谓第一等事
父亲王华再次吹胡子瞪眼,母亲严肃地站在了王阳明面前。王阳明只好乖乖地将关于养生术的书籍束之高阁,但只要父母不注意,他就会像做贼一样偷偷地阅读。好在他很快就从养生术中走了出来,又开始舞枪弄棒。
王华看着王阳明这样不务正业,只好对着他唉声叹气。
唯一支持王阳明“为所欲为”的只有他的爷爷王天叙。
王天叙是位和蔼又非常慈祥的老人,他饱读诗书,思想开放,允许王阳明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正是在王天叙的保护下,王阳明才充实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王阳明随着年纪的增长,心也变得越来越野,越来越让当时的人不能接受。
1482年,王阳明的父亲高中状元在bj获取官职。
当时年龄才有11岁的王阳明跟着爷爷王天叙从浙江余姚前往bj。
当王阳明跟着爷爷王天叙途经镇江时,王天叙被他在镇江的诗友挽留,一行人前去游览金山寺。
在游览金山寺的过程中,当众人游玩进入高潮时,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名作诗时,大家都非常赞同。
当大家都还在冥思苦想时,王阳明已挥笔而就。
王阳明当时就写下了“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淮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在王阳明写下这首诗后,王天叙就扬扬得意地把诗传给众人看。
众位诗友看了王阳明写的诗后,大家都啧啧称奇。
但是,也有几个人不相信,他们议论说,“这样的诗怎么会是一个孩子所作,肯定是王天叙为了显示他孙子的才华超人,代他所作的,才说成是王阳明写的。”
王天叙在听了这样的议论后,他为了证明王阳明的确有超人的才华,就当即让他的诗友们给王阳明命题。
当即,就有人指着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点说:“你以蔽月山房作一首如何?”
王阳明毫不谦虚地就同意了。
在王阳明同意后,那个让王阳明作诗的人就拿出笔墨纸砚,让他当即写出来。
王阳明却摇头,随之说道:“不必这么麻烦。”
王阳明在说完这句话后,还未等那人反应过来,他已脱口而出,念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王阳明在念完这首诗后,王天叙的诗友们就发现这首诗虽然语言清新平凡,但却呈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艺术观念,它的美几乎是浑然天成。
即使那些还怀疑王阳明才华的人在听了这首诗后,也不得不发自肺腑地称赞,这真是一首好诗。
王阳明在听了哪些怀疑他才华的人的话后,却发出一声青涩的冷笑,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众人听后,大惊!
王天叙的诗友们一致认为,王阳明要么是在玩清高,要么就是疯了,文章怎么是小事?
在大明帝国,文章是能获取高官厚禄的头等大事,作为知识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王阳明心中的大事还能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一年后有了答案。
1483年,王阳明在bj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还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老师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儿,才做出他自认为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老师给出的答案,这在当时的确是标准答案,正如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发家致富的“第一等事”一样,明帝国的知识分子们当然是以读朱熹理学,通过八股考试,进入仕途为毕生理想。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听了王阳明的话后,不自然地“哦”了一声,稍作停顿后问道:“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了点头,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老师听后目瞪口呆,过了片刻,突然狂笑,然后对着王阳明摇了摇头,说道:“孩子,你这第一等事可是太高了,哈哈。”
王阳明对老师的讥笑毫无反应,转身离去。这件事后来传到王华的耳里,王华冷笑。
有一天,王华看到王阳明正在院子里抬头望着天,若有所思的样子,就笑着问他:“听说你要做圣贤?”
王阳明对父亲点了点头,回答道:“当然。”
王华听了王阳明的回答,忍不住大笑道:“你把吹牛皮的功夫放到学业上,该多好。”
王阳明听了父亲王华的话后,有点恼怒,回问父亲王华:“圣贤怎么就做不得,您和我老师都这样取笑我?”
王华收起笑容,质问王阳明:“你懂什么叫圣贤吗?”
王阳明像背书一样回答道:“圣人就是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王华听了王阳明的话后,沉吟片刻,说道:“你虽然把北宋张载这段话背得很扎实,但我告诉你,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呓语,你怎么就当真了!”
王阳明却反驳道:“孔子就是这样的圣人。”
王华却正色道:“孔子是千年才出的一位圣人,你怎么能和他相比?”
王阳明大声反驳道:“大家都是人,我怎么就不能和他相比?”
王华听了王阳明的话后,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王阳明。
的确,孔子出生时也不是圣人,是通过后天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圣人的。
按王阳明的见解,大家都认为圣人不好做,只是因为被圣人的光环吓唬住了,不敢去做,所以很多人都和圣人失之交臂。
王阳明却下定决心,自己绝不可以和圣人失之交臂。
但是,做圣人的第一步该是什么呢?
为天地立心,太空了;为生民立命,太大了;为往圣继绝学,太远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只有“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可不是靠嘴皮子,而要靠出色的军事能力才能经略四方。
正是这种“经略四方”的理想,使得王阳明在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
后来,他干脆就逃课和很多小朋友玩军事游戏。
不过,他组织的军事游戏,即使在成人看来也已超越了纯粹的玩闹。
王阳明制作了大小旗帜数面,自己则装扮成指挥官的样子居中调度。在他手中的旗帜不断变换时,他的“士兵”们左旋右转,右旋左转,很有排兵布阵的架势。
王华看了后,唉叹一声,接着大声训斥王阳明道:“我家是书香门第,你却搞这些不入流的东西,真是败坏家风。”
王阳明深为父亲的武断吃惊,问道:“排兵布阵怎么就是不入流的东西?”
王华耐住性子解释道:“本朝自开国以来就重文轻武,凡是有志向的君子都不会参与武事,而且我从来没听过哪个圣贤是舞刀弄棒的。”
王阳明小心翼翼地质问道:“孔子不是文武全才吗?”
王华跳了起来,大声吼道:“人家是圣人,你只是个普通人。你最正经的事就是好好读书,将来通过科举考试,最好成为状元,像你爹我,就是状元,大家都喜欢我,尊重我,羡慕我。”
王阳明转动眼珠子,不怀好意地问父亲:“父亲中了状元,后世子孙还是状元吗?”
王华丝毫没察觉出这是个陷阱,严肃地回答道:“你想得美。状元只是一代,你若想中状元,还需要刻苦读书。”
王阳明随意地一笑,说道:“原来只是风光一代,但建功立业却能百世流芳,所以我恐怕不会稀罕状元。”
王华气得发疯,他拿出家长的姿态来,要体罚王阳明。每每在这个时候,王天叙都会适时地出现,先是好言相劝王华,如果王华不听,他也拿出家长的架势来,王华是孝子,只好乖乖地溜走。
王天叙早就对王华讲过大道理:“人才不是管出来的。”
王华谨慎地反驳说:“但人才是教育出来的。”
王天叙就反击道:“最好的教育是引导,不是你这种强制管束,你应该顺着孩子的习性去教育。我这个孙子将来必有大成,不是你所能体悟到的。”
王华摇头苦笑,他实在看不出这个有点多动症、喜欢吹牛皮,整天都在搞“小技”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大成。
可以说,王华为王阳明可谓是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