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一步之遥
“老宁,坐!”袁震热情地邀请宁小卿坐下。
在自家地盘,宁小卿自然也不怕袁震设什么圈套,镇定自若地坐在了与袁震相对的椅子上。
肖二乐呵着给宁小卿倒茶。
宁小卿抬手婉拒,而后直视着袁震轻笑着道:“老袁,你该不会纯粹是想来吃俏食吧?若真是如此,看你这么落魄,我倒是可以施舍你一顿。”
“老宁就是大方哈,不过今天我们前来,是找你谈正事儿的。”袁震道。
“你能有什么正事儿?”
“后天县比武大会就要开始,你知道吧?”袁震细细说来,“我们几个皆是武艺不俗,对头名势在必得。”
宁小卿听罢,扬起嘴角,似笑非笑道:“当然知道,我还听说你跟你爹打了赌,拿不下头名以后就只能弃武从文。”
“是有这么回事。”袁震没有在意宁小卿戏谑的语气。
“先不说你能不能拿到头名,本公子还真挺好奇这事儿跟我有什么关系。”宁小卿觉着炎热,又展开扇子扇了起来,“莫不是觉得我不想看你考取功名,便肯定乐意在比武上帮你出把力?别逗了,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在县比武大会里动手脚。”
“我袁震向来光明磊落,怎会靠着见不得人的手段取胜?”袁震挺起胸膛,“好了,不同你废话了,此行是有笔买卖要谈。”
“说。”
袁震道:“县比武大会看客众多,胜者必然引人追捧。届时随便一句话,都将轻易传遍整个县城。你说我要是在往后的每一轮里,都提几嘴戏水酒楼,会有多少人慕名而来?”
季玄、肖家两兄弟对视一眼。
袁震竟还真有个像模像样的生意可谈。
“你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就凭你几句话,会有县城的人放着花月酒楼不去,大老远来我们戏水酒楼?”宁小卿不傻。
“要么说你傻呢。”袁震自信满满,“县比武大会三年一届,头名金贵得很。上一届的头名公冶初被镖局花重金聘去,仅仅是跟着走了一趟镖,后来那镖局的门槛就差点被踏破,生意好得不得了。”
宁小卿眯起眼睛。
袁震接着不紧不慢道:“我多夸夸你们戏水酒楼,到时候说不准你们都可以顺势在县城里再开一家了。再过个几年,谈起汝昌县第一酒楼,究竟是花月还是戏水,嗯……我觉得还是戏水更有戏。”
“倒是会说。”宁小卿垂下目光,思忖起来。
见宁小卿有所意动,袁震趁胜追击:“老宁,你有所不知。此次县比武大会的擂台就在花月酒楼的边儿上,到时候坐在酒楼里赏武的达官显贵恐怕得有数百之多。我这一句话的份量,你得好好掂掂。”
“那前提也得是你真能走到最后。”半晌,宁小卿道。
“好!”袁震忽地拍了下桌子,吓了宁小卿一跳,“那我们就一言为定,若是我闯到了最后几轮,乃至于拿下了头名,这笔买卖就算是成了。”
“可以。”宁小卿一个激灵,“至于具体的事宜,就等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再谈吧。免得最后你草草收场,白费口舌。”
“等着瞧。”
“这顿饭就算我请你们了。慢慢吃,我还有事。”宁小卿起身离去。
待宁小卿出了门,肖二这才不可置信地感叹道:“老宁什么时候这么豪爽了?”
“估计他心里纠结极了。”肖大抿了口上好的茶水,“既不想老袁考得秀才,也不想老袁比武拿到头名。现在老袁给他支了个招得以共赢,他当然再乐意不过。”
“不错。”袁震深以为然。
宁小卿的心思,他们已经捏得明明白白。
既然袁震不论如何,最后的发展都会让他不痛快,那能做的只有以共赢破局。
到时宁小卿真靠着和袁震的合作,一面拿下比武头名,一面让自家的生意更上一层楼,自然皆大欢喜。
“老袁,还是你心胸宽广。真拿了头名,老宁占的便宜其实更多吧。”肖二夸赞道。
“本来也没什么深仇大恨,小打小闹而已。”袁震摇摇头,全然不将过往放在心上,“另外我也希望等自己闯荡江湖以后,镇子里能消停点。”
“嗯。”肖二很是认同。
季玄却是没有说话。
他没有离开桃花镇的打算,所以半月之后,说不准就要与袁震、肖家两兄弟告别了。
真要说起来,不舍是肯定的。
只是季玄也衷心希望三人能够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遨游江湖,快意恩仇。
在戏水酒楼饱餐完,肖二不忘将剩下的饭菜打包,而后一行人悠哉悠哉地回到了老屋。
回去休息了片刻,袁震先饶有兴致地拉起季玄,嚷嚷着要看其长进。
季玄没有推脱,持剑认真相待。
二人交手仅仅四个回合,季玄就毫无悬念地落败。
接着,肖大、肖二轮番上阵,想要见识见识袁震从郑叔那里刚学来的刀法。
袁震遂了他们的意思,以新刀法迎战。
不多时,肖大、肖二便都败下阵来。
听到袁震说他甚至没有施展全力,二人不服,联手再战。这次打得有来有回,难分难解。
一连斗了五十多个回合,袁震始终从容、张弛有度。
或许是腻了,他这才猛然发力,僵持的形势随之骤变,接着,肖家两兄弟苦战不过十余回合,便纷纷被袁震用刀背劈得失去了招架之力。
“如何?!”袁震将刀收入刀鞘,昂首道,“我可有头名之姿?!”
“有。我们这下总算能放心了。”肖大松了口气。
“震哥厉害!看得我也想学刀了!就是不知有没有天分!”小妹对袁震崇拜不已。
季玄只是轻笑着,发自内心地为袁震高兴。
“诸位就瞧好吧。”袁震自己也是激动难捺,“这次,我们离闯荡江湖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了!”
“一步之遥!!”肖二挥舞起双斧,高声附和。
——
时间飞逝。
经过两个月磕磕绊绊的苦练,他们终于等到了六月十七,大暑之日。
这天拂晓,五人早早起床收拾好了简便的行囊,着着身劲装,踏上了前往县城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