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脚踏车
阳江古城,原来青石铺就的街道已被水泥覆盖。
并不是说这水泥比青石更好,只是这用水泥铺就的道路更加平滑,更加适合车辆行人行走。
经过几个月的生产,县城里的木牛流马多了不少,只是人们却并没有被李奇的故弄玄虚给骗了,还是在民间给这两种车子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脚踏车。
果然,这些古人也是聪明的,李奇绕来绕去的说什么木牛流马的,人们并不买账,这两个轮子的车子,三个轮子的车子,起个名字叫什么木牛流马的,骗鬼照镜子呢?
两个轮子不就是两轮脚踏车吗?简称脚踏车。三个轮子更简单,不就是脚踏三轮车吗?简称三轮车。
那些家有余财的富家子,不差这几十两的银子,早就尝鲜买了这脚踏车骑着玩,在街头上骑的飞快,呼啸着从街头骑过,惊得一群老头老太太大声叫骂:“天杀的黄毛,又出来害人。”
李奇放眼望去,可不是?那些小年青把头上垂下的一缕缕黑头发染成了金黄色,在骑行时随风飞舞,不是黄毛是什么?
这沿海地区果然包容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李奇的治下,安定平和,经济高速发展,思想也跟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让一让,让一让。”赤膊的三轮车夫用力的蹬着那满载货物的车子,这车子已经无限接近那现代的三轮脚踏车。
惟一的不足是车轮竟然是木头所做,外面包了一层铁皮,与那些马车,牛车也没什么两样。
本来这车子生产出来的时候,用的是辐条的铁轮,外面有充气的皮制轮胎,但这载重的三轮车,驶用的过程中多是超载使用,不多时那皮轮胎就磨坏了,车主人就土法上马,用的包铁木轮胎,毕竟那皮制的轮胎不耐磨不说,还很贵。
留守的赵老头说道:“这车子的轮胎没法解决,山长说的橡胶倒是找到了,在一个远洋的船员那里找到一双麻绳编织的鞋子,外面就涂了一层树液,软软的,可以防水,还很有弹性,可是这种树生产在很远的热带,国内并没有见到生长。”
“哦,真的找到了橡胶?”李奇问道。
“是的,听说这树流出的白色液体,很是粘稠,干了之后,很耐磨。”赵老头说道。
“之后就找到了那双船员穿的鞋子,可惜无法生产。”赵老头补充说。
“不急,慢慢的找,想办法引种到国内来,也许可以在国内种植,再不济占城那里不是也算是热带吧,总能生产吧?”李奇说道。
赵老头连连点头,让随行的文员记录下来,现在赵老头事务繁多,不可能亲自记录李奇的原话了,但还是会让文员记录下来。
“山长,还有一件事,那旱缸制造出来了。”赵老头说道,他这个办公室的主任还是非常尽职的,只要是李奇感兴趣的事,他都会一抓到底。
“哦,验证过了吗?”李奇说道。
这蒸汽机原理其实并不太难,难的是把他落实到实处,也就是实用,这都不能归纳到发明创造之类,只能说是实用应用技术。
“三江船厂那里造了好几台验证机,用起来挺好的,只是长时间工作无法解决水垢的问题。”赵老头说道。
这东西就算后世也无法完全解决,李奇想了想,说道:“可否在水里加点醋?或者是别的酸性东西溶解一下那些水垢?又或者尽量把那蒸汽回收利用?”李奇建议道。
科学技术方面,李奇只能建议,毕竟李奇也不是什么专业的技术人员,这技术方面的事情,需要很多实验,李奇可没有时间一件件的做实验。
“很多方法都实验过了。”赵老头说道,“只那蒸汽冷却回收,还算是实用。”
这一回到总部,这事情就很多,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向李奇汇报,这里面有好的事情,自然也有不好的事情。
如那次的生员闹事,自是那些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家中的田亩及做生意的店铺又要向绿水书院纳税,这利益受损,自然是不共戴天了,还是要给他们一个出路的好。
李奇思念及此,说道:“这春天都要过去了,研究一下秋试的事情吧。”
“秋试?”赵老头虽然很习惯了李奇的跳跃性思维,还是被吓了一跳。
这秋试取官一直是当权者的权利,不称王而开秋试者,没有先例。
李奇见赵老头如此反应,就知道赵老头在想什么了,这开科取士历来与登基相联系。
笑道:“不是开科考状元,我们办个预官学校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毕业之后安排个小官。”
“现在我们也治理了几个县城,需要大量的社会治理人员,毕竟只靠我们绿水书院原来的培训体系,大多只培训军中人员,而且没有门槛,不太适合这些读书人,我们还是要把这些读书人纳入我们的体系内,不要让他们游离于体系外为好。”李奇说道。
这天下的读书人,就是想找一条出路,只要你给他们一条出路,他们自会打破了头的往里冲,这体制内的工作,任何年代都非常的具有吸引力。
赵老头明白了,李奇是要补充完整民政这一条腿,现在绿水书院军政这一块人才不缺,就是军队这个大熔炉所培养的人才就不少,完全够用。
不是绿水书院民政的人才不多,是需要把这读书人纳入绿水书院为好,要不总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也离心离德,毕竟让读书人走从军这一条路不符合这时代的民情。
读书人,就是要当官老爷的,这年代就是这样的观念,李奇也无法改变。
当天,李奇就敲定了给绿水书院士兵征集对象的决定,只要双方志同道合,三天之后完婚,完婚之后七天假期。
消息一经公布,最开心的是那些当红娘的,这绿水书院的兵哥哥,可是热门的婚配对象,根本就不愁卖,只要放出风声去,不知多少姑娘家喜欢呢,一时街头巷尾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纷纷给熟悉的姑娘介绍对象。
各村各寨都在谈论着谁家的姑娘长的俏,谁家的阿哥在军营里当兵,今年又要升官了之类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