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余园的歌
前几天弟弟跟我说他又在市里买了套房,给我侄子过几年结婚用。我知道,我的家人离余园越来越远了,目前大家都想着办法走出余园,我家还剩下老爸一个人种着十几亩地,养了一群羊,一个人住一个大院子,每年过年他一个人坚持把所有的老亲戚走一遍。目前村里年轻一代在外上学的,外出打工的能想办法留在外面的都留在外面了,大家都渐渐的走出余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类的经历感受也会有惊人的相似。110年前,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在她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中详细的描述记录了非洲的风土人情,质朴纯真,愚昧落后,她20多岁来到非洲,在非洲生活了将近20年,然后用自己的后半来回忆祭奠非洲最后写出了一本书就叫《走出非洲》。其实她一辈子都没有从非洲走出来,她把自己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和回忆留在了非洲。后来这部小说被美国著名导演西德尼布拉克改编成了电影《走出非洲》,获得了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并斩获多项大奖。在书中卡伦有一首写给非洲的小诗: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
我想唱长颈鹿,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
唱那田中犁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
如今一代代在余园生活的人也在走出余园,如果我们给余园的小诗,我们会怎么写?
如果我会唱余园的歌,
我想唱老黄牛,以及阳光炙烤下它背上滚下的汗珠;
唱那田中犁铧,以及沾在村民脚底的黄沙;
写着写着我笑了,原来人类的感情都是相通的即使相隔万里相隔百年,还会有相似的感受和情感共鸣。卡伦在非洲生活了17年,她在肯尼亚承包了农场,大面积的种植咖啡豆,在跟当地部落人一起劳作,帮助他们接近文明,改善生活,渐渐的作着自己也发生了变化。非洲的土地净化了她的灵魂,后半生一直活在对非洲的回忆之中,其实一辈子都不曾走出非洲,因为非洲已经扎根在她的记忆中,在她的灵魂深处。
如今的余园人年轻都是一代越来越多的人成功跳出农门,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余园成了他们的家乡,有时候逢年过节回去吃个饭然后又匆匆忙忙赶回城市。余园还是安静不语,你来余园敞开大门欢迎,你走余园敞开大门欢送,来去都是自由的,任随人进进出出。欢庆的时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悲痛时刻,伤心欲绝,余园总是沉默不语。
唯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太阳照样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春天生机勃勃,夏天骄阳似火,秋天秋风萧瑟,冬天树木凋零玉树琼枝,一年四季,余园留下的人跟随时节,播种,施肥,浇水,收获……,按部就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有那些一年四季按时生长的植物,养育一代的余园人,他们有的走出余园,有的一辈子就留在余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