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修炼体系
心神跃动,灵识飞舞。
一段段磅礴的信息,在顾知行的脑海中频频闪现。
关于之前世界的各种仙神传说,历史典故,修仙法门,长生之道。
关于如今世界的妖魔肆虐,人族劫难,还有各代先祖的过往荣光,以及自己修炼太极和控水术的经历和感悟。
等等等等……
诸多繁杂信息,各自占据一颗星宇,彼此贯通串联,遥相辉映。
最终在新生宇宙的第一星系之中,组成了巨大的网格脉络图。
顾知行盘膝而坐,位于巨大脉络图的最中央,屏气凝神,五心朝天。
头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流转变幻。
身下阴阳双鱼太极图,负阴抱阳,生生不息。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卦象,对应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不断在各个区域的星宇之上浮现。
恍然之间,顾知行仿若横跨虚空万古。
他见证了盘古氏,开天辟地。
他见证了蛮古时代,第一代人族始祖们,掌四十九种天地大道,教化生灵,驯化蛮夷,为人族启源。
他见证了黄帝和蚩尤的逐鹿之战,见证了共工氏和颛顼争帝,怒撞不周山。
他见证了女娲娘娘补天,也见证了天梯摧毁,绝地天通,从此两界分离,天人相隔。
这段关于蛮古时代的演化片段,十分笼统模糊,却让顾知行非常受用。
无论之前的世界也好,现如今的世界也好。
绝地天通,好像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在之前世界,神话传说中,颛顼大帝摧毁天梯,绝地天通。
从此天人两隔,世人想要问道长生,千难万险,正式开启修仙一脉。
在如今的世界,虽然没有绝地天通的说法,却也有类似的大事件发生。
自那以后,人族的四十九种大道断了传承,只能另辟蹊径,献祭先祖,从而启灵觉醒,传承先祖之力,继而发展到如今。
…………………………
关于时代的划分,两个世界也颇有意思。
大道传承断绝之前,在这个世界称之为蛮古时代,恰好是之前世界的三皇五帝,神话传说纪元。
大道传承断绝之后,三代先祖之前的那段时间,在这里称之为蛮荒时代,对应的是之前世界的夏商周,修仙问道的鼎盛时期。
三代先祖之后,这个世界发生一次巨变。
自那以后人族逐渐势弱,被称之为荒古时代。
这个时期,正好是之前世界,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起始点。
相传自那以后,天地灵气逐渐稀薄,修仙之门几乎关闭,被称之为末法时代,也有人说修真时代。
顾知行想要在这个世界,反向推演修炼之道。
自然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而后他就惊讶的发现:
在这个世界里,妖族修炼的妖气术法,和之前世界的修仙法门,好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妖族修的是不灭妖丹,之前世界修的是九转金丹。
魔族的锻体淬身之法,和之前世界传说中的蚩尤一脉,也有诸多相像之处。
至于这里的人族祭祀之法,有点儿像是之前世界的供奉祭祀神明,以信仰之力超脱凡尘。
……………………
几经斟酌思量,层层去芜存菁之后。
顾知行对于以后的修炼之路,列出大致框架体系。
他准备利用自己神庭紫府内,新生宇宙玄学计算机的能力,朝着三个方向去逆向推演,自创功法。
这三个修炼体系分别是:外体仙道,内丹仙道,神庭仙道,分别以精、气、神为主要核心。
外体仙道,就是根据魔族的淬体之法,强大自身筋骨血肉,继而褪去凡胎,成就仙体。
内丹仙道,自然就是根据妖族的修炼之法,推演创造而成。
你修妖气,我就修真气,你修不灭妖丹,我就修九转金丹,最终问鼎仙门。
至于神庭仙道,十分复杂。
根据人族祭祀启灵,觉醒传承先祖的力量演化而来。
可惜顾知行无法启灵,无法觉醒先祖之力,很难感悟其中神妙,想要推演都无从下手。
若是以后,顾知行能够启灵成功的话,这条道路或许会走的比较顺畅。
不然……
他恐怕只有亲眼见证,人族始祖的四十九种天地大道本源,才有可能将其推演成功。
现如今,顾知行没有见过妖族,没有见过魔族,更没有见过人族始祖的大道本源。
所以框架只是框架而已。
唯一有些建树的,当属内丹仙道。
无论是太极也好,控水术也好,都以调动天地灵气,揉入自身为运转法门。
这和内丹仙道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所以在新生宇宙的推演助力之下,顾知行对于内丹仙道的修炼之路,已经有了雏形。
………………………………
吃饱喝足,顾知行迈步而出,走向村子里最宏伟的一座建筑。
那里是蛇叔的居所。
他是七三一村民中,体型最巨大的存在。
下身足足融合了八条大蟒蛇,盘坐在一起宛如一座小山。
谁能想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原身竟然是一位白面书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现如今自号八蛇书生。
根据虎叔所述,蛇叔的身份其实很不简单。
他本是人族十大城池,阳关城的城主之子,妥妥的名门之后。
自幼对修炼兴致缺缺,一心酷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极具才情。
然而后来,妖魔两族联合入侵,蛇叔的父亲战死沙场。
群龙无首之下,阳关城岌岌可危,护城大阵都有些支撑不住。
诸多人族将领,竟然产生了投诚归降的念头。
也就在这时候,蛇叔一身素缟麻衣,出现在城墙之上。
他没有父亲的通天战力,也没有运筹帷幄的将帅之能。
可他不想玷污父亲的遗志,更不想成为整个家族的耻辱……
为此,他直接从城墙上一跃而下,毅然决然的走向妖魔两族驻地。
就因为他头也不回的慷慨赴死,重新点燃了诸多将领,乃至阳关城民众的战意。
阳关城誓死不降。
将士死绝,民众补上。
青壮之年死绝,老弱妇孺补上。
鏖战五日,死伤惨重,阳关城终于等来援兵,逆转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