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天幕直播历史,古人都震惊了 > 第92章 国史之狱,子贵母死

第92章 国史之狱,子贵母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拓跋部不能外泄的历史,让人最先想到的是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拓跋珪是遗腹子,其父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

    【但是贺氏之后又生了两或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存疑),史书记载他们是贺氏与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翰生的。游牧部落,兄终弟及,贺氏被小叔子收继不是什么大事。】

    【然而一些学者推断:贺氏并不是被小叔子收继,而是被公公拓跋什翼犍收继了。也就是拓跋珪的母亲被他爷爷收继了,给他生了几个叔叔。】

    一些人皱起了眉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已经是蛮夷之举,公公收儿媳更是毫无争议的丑事,被叫做爬灰偷媳(锡),还有这烝母报嫂之事啊唉!

    【贺氏挺不容易的,拓跋珪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到复国建魏,母亲贺氏付出了很多。】

    【他们一开始投奔了独孤部,首领刘显想要加害拓跋珪,贺氏得知消息,就陪刘显喝了一晚上的酒,拖住了刘显,让拓跋珪趁机离开。】

    【在拓跋珪创业过程中,贺氏的母族贺兰部也出了不少力。】

    【贺氏的一些绯闻,不过是男女之事,不值得屡屡掀起大案。相较之下,拓跋部早期为了夺权杀父杀母杀妻的事,才是最碍眼、最不想让人知道的。】

    【拓跋部避免族内通婚,经常与独孤部、贺兰部等联姻。这些强大的部落通过嫁女,干涉拓跋部首领之位的传承,使其传给首领的同母兄弟而不是儿子。】

    【东胡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可以弑父不可以弑母,因为父亲没就没了,母亲背后还有强大的外家。】

    【一个政权,如果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同时存在,很容易发生内斗,大家都有继承权嘛。中原政权也有兄终弟及的现象,一般发生于创业期间。稳定之后,大多宁可传位给幼子或养子。】

    刘启微笑,他有儿子,彻儿如此优秀,他又怎么愿意传位给弟弟刘武呢?如果这么做了,自己的后代成了小宗,梁王的后代却成了大宗。

    想到刘秀、刘备都是自己的后代,刘启笑意愈浓。

    【为了政权的稳定传承,推动父死子继,摆脱母族的干扰。拓跋珪开启了一项残酷的制度——北魏子贵母死制。】

    【据说是参考了汉武帝立刘弗陵、赐死钩弋夫人的案例。但这是特殊情况啊,谁也没想过把它变成一项制度。】

    【拓跋珪的文化水平,也不足以让他对汉朝典故信手拈来。这项制度就是结合北魏实情创建的,汉武帝只是托词,为了让人更能接受。】

    刘彻脸臭臭的,他赐死的是自己的宠妃,也是新帝的生母,他就很好受吗?竟然还要让他为这种制度背书?

    【子贵母死能在北魏形成制度,是有其内在逻辑的。这是北魏从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帝国的重要一步,血腥的制度孕育出了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生母还有养母嫡母,挡不住太后干政的。但是太后没有自己的儿子,父死子继的目的达到了。】

    【子贵母死制在文明冯太后手中发扬光大,她利用这项制度,赐死皇子的生母,自己控制皇子,独揽大权二十余年。】

    【这项制度也是在冯太后手中僵化,为了控制年幼的皇子,不等定下继承人,就先赐死其生母。斗争变得更加残酷,北魏后宫也蒙上一层阴影,许多妃子不惜堕胎,元恪也差点绝嗣。】

    【这时胡氏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为元恪生下皇子,即便身死也在所不惜。元恪非常感动,废除了子贵母死制。胡氏成了北魏第一个活着当太后的皇子生母。】

    【然而胡太后专政期间,引发了政治动乱。她不惜毒杀儿子,立元姑娘为帝,对外假称是皇子。后来又废了元姑娘,另选宗室元钊继位。】

    【中央动乱,军阀尔朱荣趁机进京,胡太后和幼帝被扔到黄河里游泳,一番曲折之下,北魏最终还是灭亡了。子贵母死制见证了北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巧合令人唏嘘。】

    拓跋焘面色森寒,他堂堂大魏,太后和皇帝竟被人丢到黄河里去了?

    刘邦奇道:“他们不是姓拓跋吗?后来又改姓元了?”

    姓氏铭刻了先祖的痕迹,对于崇拜祖先的文明来说,姓氏的意义至关重大。拓跋氏已经称帝建国,却连自己的姓氏都改了,其中肯定经过了剧烈的变革。

    【说回开国皇帝拓跋珪,他找借口处理了修史的邓渊,事情没闹太大。而他孙子拓跋焘,命令汉人名士崔浩修史,事情就闹大了,牵连了不少人,史称“国史之狱”。】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这是出过不少名人的大族。衣冠南渡时,有的世族跑到了南方,他们被称为“侨姓”。有的世族留在了北方,也会为一些政权效力。】

    【崔浩足智多谋,多献奇策,在北魏平定北方、与南朝交战的战役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代皇帝拓跋嗣身体不好,担心皇子年幼国家动乱。在崔浩的建议下,他让太子拓跋焘监国,提前磨合。果然,拓跋嗣亲征刘宋不久,就去世了。拓跋焘刚继位就面临柔然入侵,好在他不是小白,顺利渡过了交接期。】

    【这样一位功劳卓著、备受尊重的名士,因为修国史捅了大娄子。崔浩将拓跋部早期历史写进国史。下属为了讨好他,花了三百万将其刻成碑林,立在大道旁,行人见了议论纷纷。】

    【鲜卑贵族们愤怒地向拓跋焘告状,指控崔浩“暴扬国恶”。崔浩被下狱审查,最后清河崔氏、以及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灭族。】

    【照着族谱杀的,确实打击了北方的门阀世族。】

    东汉以来的士人无不毛骨悚然,没想到这些传承百年的大姓,说灭族就灭族了。

    有人动了改族谱的念头,但族谱是世族的脸面,实在舍不得改。

    【崔浩被杀的原因很复杂,不只是国史之恶那么简单。拓跋焘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首先是宗教问题,崔浩信奉道教,他撺掇拓跋焘灭佛,引起了热爱佛教的鲜卑贵族的愤怒,其中包括太子拓跋晃,与储君起冲突实在危险啊。】

    【其二其三是门阀和民族问题,这个可以一起说。崔浩“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在修史时夹带私货,抬高汉人门阀的地位,令鲜卑贵族们不满。】

    【其四就是崔浩个人的问题,他因为宠遇失了谨慎之心,专制朝政,大肆举荐自己人,令太子很不高兴。】

    【他私心过重,用着鲜卑人的黑历史,花了三百万公款,还收受贿赂,就为了抬高自己和门阀的身价,而不是为汉人争取利益。】

    【崔浩性格高傲,骨子看不起鲜卑人和汉人平民。王慧龙出身太原王氏,娶了崔浩的侄女。崔浩当着朝廷诸公的面,使劲夸赞王慧龙。长孙嵩认为崔浩“有讪鄙国化之意”,拿一个归降的南人来踩鲜卑人是吧,于是向拓跋焘告了状。】

    曹操摇头,这个崔浩,真不知道是聪明还是愚蠢,看不清形势啊。

    【当然拓跋焘的处理方式也有问题,小题大做化简为繁。崔浩个人之失,几个世家被灭族。不知道是拓跋焘情绪上头,还是想趁机清洗门阀?】

    【虽然北朝没能彻底摆脱世族,但比起困在旧框架里的南朝,还是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也是北朝能统一天下的内在逻辑吧。】

    【国史之狱,用刑过重,牵连甚广,即使是拓跋焘也后悔杀崔浩,感叹“崔司徒可惜”。反思自己“刑网过密”,改订律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