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永乐大典
【时代越近就越事实,明清祛魅得就比较少。不过这种真实感别有一番乐趣,比如说他们美好的精神状态,明人的笔记,清人的奏折,精神状态领先我几百年。】
朱元璋不懂天幕的意思,他突然打了个寒颤,觉得自己还是不懂为好。
【靖难中的几场仗都是围绕水路运粮打的,朱棣亲眼见证了这些,所以他非常重视。因此他开凿了清江浦,疏浚了运河。】
【他在直沽作战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于是在此筑城设卫,赐名“天津”,含义是“天子渡过的津口”。】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宰相的工作都由自己处理。他的精力是真的充沛,如果评选最勤政的皇帝,老朱绝对能排前几。而且他寿命还这么长,另外几个勤政但累死的皇帝要羡慕了(。】
【朱棣其实精力也很好,光从靖难就能看出来。不过他还是设立了内阁,作为他的备选顾问。朱棣制定方针政策时,会咨询他们的意见。其实这个机构挺好的,哪个大佬还没有几个顾问团队了?】
【朱棣也想不到内阁的权力会膨胀成那样吧?从正统年间内阁就迎来了权力膨胀。到了后期阁老成为实际的宰相,甚至有时候权力比宰相还大。】
朱元璋恨铁不成钢:“这帮不孝子孙,咱好不容易废除的,又弄出来个新的。”
【所以说一个政策是好是坏,全靠继承人啊。继承人不支持政策,那就是人亡政息。继承人做得好,那自己就是开创者。继承人做得不好,那自己就是始作俑者。】
【朱元璋和朱棣既有开创性又有局限性,可明朝很倒霉地中间断了两次,一次是正统-景泰-天顺的皇位波折,一次是正德-嘉靖的皇位波折。这两次皇位变动,对明朝的发展影响挺大的,其前后的政治风气截然不同。】
【你问朱棣?啊开头断比中间断强一点,而且这不是洪武三十五年传位给他的嘛,哪有政治波折(。】
【朱棣命人编纂《永乐大典》,收录了从先秦到明初的各类书籍,有近两万三千卷,三亿七千万字。现如今只有嘉靖抄本,只剩四百多册。清朝想要修,但是连看完都成问题,只能挑紧要的先抄录下来。】
朱棣懂了,所以后人想掘自己的陵,看看有没有《永乐大典》是吧。不过带进陵墓确实是个好方法,留在地上的书籍难免有损坏遗失,自己若是带一套下去,这就是自己的功绩,越想越觉得合理。
刻碑是最稳妥的方法,但是这些书光抄一遍就已经很难了,全刻下来不太可能,一些重要的书籍倒是可以刻下来。
【无论如何,朱棣还是于永乐二十二年病逝于北征返师途中,享年六十五岁,结束了他作为永乐大帝的辉煌曲折的一生。】
“唉。”老朱怅然地叹了口气,“六十五岁,还行吧,就是不知道后面的皇帝如何?”在位十个月的胖孙子他是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