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太宗们的巧合
明清时期的帝王纷纷点头,徽宗钦宗这两个庙号算是废了。
【高宗的血稍微厚一点,因为在庙号出现的最早期,只有太、中、高、世几个。所以高宗本身还是有点含金量的,明朝没有,清高宗就是乾隆。】
【共用称呼的人很重要,这意味着大家是一个咖位的。所以历史上那些共用庙号的人,似乎有一些惊人的巧合。】
【祖有功而宗有德,祖一般指的是开国皇帝。太祖一般是白手起家的,比如刘邦、朱元璋。没错刘邦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真正的汉高祖,是我光文皇帝刘渊哒!匈奴汉也是汉!】
刘邦嘴里的酒又喷了。这个刘渊他记得!冒顿的后人,自称汉室之甥,说孝武皇帝拓土攘夷那个!
【高祖一般是继承基业的,比如杨坚和李渊。他们祖上都是积累了权势的,“随”和“唐”的国号也来自于他们原本的封号。】
【而“世”有世袭偏移、再造复兴之意,所以刘秀的庙号是世祖,柴荣和嘉靖是世宗,指的是皇位继承发生了一些变化。朱棣的成祖和世祖含义没什么区别,只能说起庙号的人敷衍了一下。】
朱棣如鹰的眼神“唰”地向太子朱高炽看过去,朱高炽冷汗直流。
朱棣:“我的想法你们看不出来吗?我是我爹的亲儿子,我应该是继承皇位的,这个庙号“成祖”是几个意思?”
朱高炽擦了擦汗:“爹,您还不知道嘛,儿子哪敢啊,再说起这个庙号对儿子有什么好处?朝中的大臣们也不会答应的。”
皇位在朱棣这一脉还没坐热乎,大臣们为了国家不再动荡,一般也是支持加强朱棣的正统性的。
只是他们想不到,在皇位稳定在朱棣一脉后,有人会为了把亲爹请进宗庙,而折腾了三十余年。
洪武年间,老朱咂摸了一下:“好一个再造复兴啊!好一个明成祖啊!”
本来朱棣的事还未有定论,万一他的哥哥们都去世了呢?(这个确实),万一万一标儿一脉绝嗣了呢?
但是这个“成祖”一出来,什么都不用说了,肯定是这小子折腾的。
朱棣依旧嘴硬,能拖一阵是一阵:“万一我是像光武皇帝一样,恢复太祖之业了呢?”
朱元璋冷笑:“你是说咱开国几十年就亡国了呗?”
太子朱标劝阻:“爹,四弟,天幕就快要讲大明了,咱们看完再说也不迟。”
朱标并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但是朱元璋重视血缘亲情和家庭关系,所以为弟弟们求情是自己这个大哥的责任,朱元璋乐于见到他们“兄友弟恭”的场景。
果不其然,朱元璋暂时安静下来了。这位久经风霜的帝王,用锐利的目光审视着自己的儿子们。
【顺便一提,作为南宋的建立者,赵构经常暗示自己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共通之处。赵构之所以不是宋世祖,而是宋高宗,是因为他是继承亲爹亲哥的法统的,而非像刘秀那样普通宗室起家。】
【当然赵构做不成世祖的本质原因——他没有再造复兴大宋。他只是收拾了一部分旧山河,又没完全收拾。毕竟我保留了一部分,这样你才知道你吃的是大宋。】
【对比东晋、南明小朝廷,赵构在政治斗争上是有一手的,南宋应该是最成功的南渡政权了。但是对于当时一心收复山河的仁人志士来说,赵构真的令人火大。】
司马睿仰天长叹,王敦野心勃勃,他却只能任由王导摆布。别说北伐了,想做个真正的皇帝都做不到。
【说到太宗,尤其是太宗文皇帝这个群体,那真是“群星璀璨”。首先就是汉太宗刘恒了,作为三代以下第一明君,百代帝王之师,令古代无数人景仰。】
【李世民很崇拜刘恒,死后也如愿以偿得到了太宗文皇帝这个称谓。朱棣也很敬佩李世民,结合对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的一点微妙心思,朱棣对这个称谓更有执念了,仁宗也圆了他这个梦想】
【不幸的是,这个体验是限时的,李世民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朱棣变成了成祖文皇帝。这也是太宗们的巧合之一吧。】
朱棣懂了,也就是他后代干的好事。他斜了朱高炽一眼,朱胖胖委屈:“爹,儿子没有违背您的意思啊。”
朱棣冷哼:“那也是你后代干的好事。”朱高炽更委屈了,他后代不也是朱棣后代嘛。
【太宗们还有一个小巧合,那就是与众不同的上位方式。刘恒是藩王继位,李世民有玄武门之变,宋太宗有烛影斧声,明太宗有靖难之役,清太宗皇太极的继位那也是争议颇多、疑点重重。】
朱元璋乐了:“靖难啊,难不成是引用了咱的《祖训录》?”皇子们不敢吭声。
永乐帝朱棣一拍大腿:“我知道了!”
难怪天幕每次提清朝,他总觉得哪里不对。这个清朝是异族王朝啊!天幕第一次提到清帝的名字,才让朱棣彻底确定了。
“是哪里来的呢?蒙元吗?不太像还得再看看”
李世民扶额,他只是崇拜汉文帝的为君之道而已。谁知道后世这些太宗们放在一起竟成了惊人的巧合。
【不止太宗,文帝也有一些巧合。周文王是古人的理想,文在谥法上有“经天纬地”的含义。所以不是光写文章会书法就可以曰“文”的,那得是圣主明君才能享有的。】
【但大家都想当周文王,文帝也就通货膨胀了。除了汉文帝,大一统王朝的文帝有:大汉忠臣曹丕,大魏忠臣司马昭,大周忠臣杨坚,大隋忠臣李世民,大明(建文版)忠臣朱棣。那真是人才济济啊!】
这一大串忠臣下来,历代君臣都懵了。好家伙,这些都是忠臣,那天下没有反贼了吧!
曹操拽断了一根胡须,曹丕篡汉在他意料之中。但他更希望自己做周文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