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天幕直播历史,古人都震惊了 > 第4章 杜甫,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第4章 杜甫,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几天之后,天幕再次准时亮起:“哈喽朋友们大家好,先感谢一下大家。本来以为我的直播只是自娱自乐,没想到那么多人关注我,我们这一期要聊一个重量级诗人。”

    “余光中评价李白,说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因为迥异的诗风,“眉头一皱就是半个乱世“。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我们叫做诗史。”

    此言一出,唐朝以前的文人们议论纷纷:“诗圣这一称呼太大了,论起来可能只稍逊于孔子的“文圣”,不知这位杜大家究竟有何著作,竟以圣字相称?”

    李世民又喜又忧:“这位诗圣,还有和他齐名的李白,难道都是我大唐的诗人?我大唐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啊!只是这“乱世”,恐怕百姓又要遭受战乱之苦了。”身旁经历过隋末乱世的臣子纷纷哀叹。

    李白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没有什么反应,又仰头灌了一口酒。听到后面“乱世”二字,才表现出一丝担忧。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自然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但一直以来仕途不顺,又被天子赐金放还。在他四处游历的过程中,他感觉到了大唐盛世之下的危机四伏。

    杜甫愣愣地,没有反应过来。同行的人一把攥住他的手:“子美,这天幕说的就是你吧。能被天幕单独点名,想必你未来必有经天纬地之业!”

    杜甫默默不言,对于自己的才华,他一直都是很自信的。但是天幕这么描述自己圣人登基以来,励精图治,革除积弊,只是近些年愈发耽于享乐、亲近阿谀谄媚之臣,现在从天幕来看祸事不远了。

    【杜甫,子子美,号少陵野老。他出身于京兆杜氏,说起京兆杜氏,这可是唐时的世家大族。不过对于他们,也不必过分夸大,毕竟主要是名头响亮。然而枪打出头鸟,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乱世,不知道被屠了多少遍了。之后风头一过,又有不知道哪来的旁系子弟借着名头东山再起,至于他们到底有多少血缘关系就很难说了。】

    【世家大族就是一个招牌,时间一长就容易露馅了,所以他们炒作自己多清贵,吸引那些需要名声的人来结亲,还有和一些有能力有权势的人联宗。比如李渊就曾经想和陇西李氏联宗,朱元璋也曾动过和朱熹联宗的念头。】

    【古人这些族谱,编造得非常厉害。有的族谱就很假,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汉朝也就算了,把自己记为汉代名人的后代,还把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名人记在一个族谱里,来给自己家族添光,不知他们真正的老祖宗九泉下有知,是何感想?】

    【所以所谓世家大族并不是真的长盛不衰,而是在一个招牌下面抱团,互惠互利,给人一种“我的家族很厉害”“我的出身很厉害”的感觉】

    【唐朝以后,因为五代十国是真正的类人群猩闪耀时,军阀割据,礼乐崩坏,所以世家清贵那套就不管用了。不然,即便黄巢把世家杀光了,也会有不知道哪里来的遗落血脉、旁支远亲蹦出来,重建家族。】

    【到了宋朝,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世家大族就更没人理会了,新的士大夫阶层冉冉升起。】

    【说回杜甫,他的祖父是杜审言,大名鼎鼎的“文章四友”之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就曾经夸赞过自己的祖父“吾祖诗冠古”。】

    杜审言听到杜甫是自己的孙子,顿时笑开了花,他之前还想过既是同姓,不知道杜甫和自己有没有关系,没想到自己的孙子是大名鼎鼎的诗圣啊。

    【杜甫的母亲在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杜闲续弦卢氏,杜甫兄长早夭,三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是异母所出,可见家庭关系尴尬,杜甫是由姑姑抚养长大的。】

    杜审言一愣,这可不行,既然这孩子是未来的诗圣,当然不能随便对待,要好好抚养才行,他得和自己大儿子好好说说。

    【说起杜甫的形象,大家联想到的肯定是教科书上的配图,就是《登高》旁边那张仰头望天的、深沉忧愁的形象。几年前互联网上流行“杜甫很忙”,就是网友对那张图的恶搞,给杜甫画上不同的装备。】

    【所以我们眼中的杜甫一直是忧国忧民、穷困潦倒的形象,其实杜甫小时候还是有过一段生活富足、调皮喜悦的经历的。只能说在我们眼中正如李白从未老去,而杜甫从未年轻。】

    【杜甫年少聪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活脱脱一个皮猴子。】

    【杜甫五六岁时,曾在夔府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后来他追忆往事时,写下了《剑器行》。】

    【杜甫长大后并没有急着入朝为官,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开始游历郇瑕,后来又周游吴越之地。】

    【杜甫二十三岁时考中了童生,二十四岁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了。之后又开始漫游齐赵之地,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此时的心境依然是开阔豁达的,同样是登高而作,与晚年的《登高》相比,前后变化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杜甫三十岁时,旅游中止,回老家结了个婚。妻子是小他十岁的弘农杨氏之女,夫妻二人门当户对、琴瑟和鸣、感情甚笃,杨氏也多次出现在杜甫的诗中。】

    【有趣的是,杜甫经常在诗中称呼杨氏为“老妻”,这也是一种老夫老妻之间独特的情趣吧。“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一家人在贫苦中寻找乐趣。】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种深切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可见杜甫与妻子之间深刻的情感】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在诗作中提到妻子,总是带着一股愧疚之意“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觉得妻子跟着自己飘零真是受苦了。】

    李唐皇帝们立刻get到了重点:“安史之乱?!”

    李世民:“想必这就是战乱的原因所在了。”

    【天宝三年,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这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刻,是太阳与月亮的相遇。彼时李白被唐玄宗李隆基赐金放还,李杜二人定下了同游梁宋、商丘一带的约定。】

    李隆基皱着眉头:“玄宗?怎么是这个庙号?”一旁的张九龄不赞同地看着皇帝,圣人近些年已经有了享乐拒谏的苗头了。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天宝四年秋,杜甫赴约,到兖州与李白相会。在这期间,二人一同寻仙问道,游览名山大川。杜甫对李白推崇备至,写下“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名句。】

    李世民心痒难耐,他文学素养也很优秀,初唐时期的诗歌大多受到前朝的影响,浮华靡丽,对于李白杜甫这样清新俊逸、灵气斐然的诗人,他是真心想要见一见。

    【天宝六年,李隆基想求天下有一艺之长的人才,命宰相李林甫举行了一场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这场考试,结果,这场考试一个人都没有录用。唐玄宗很疑惑,李林甫就向他道喜。称“野无遗贤”。】

    开元二十一年,这时候的李隆基还没有后来那么疏漫怠政,听到“野无遗贤”四个字,也觉得荒唐。张九龄更是已经准备好劝谏皇帝和弹劾李林甫了。

    李世民更是被这个不孝子孙气得不行:“兼听则明,怎么能被李林甫一人之言蒙蔽呢?这样的人高居宰相之位,竟然没有人弹劾吗?这天宝年间的朝廷风气竟闭塞至此!”

    李世民非常重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贞观朝臣子进谏是有kpi的,进谏少了他还会问。他认为皇帝应该学会控制自己,若是任意妄为,下场就是隋炀帝那样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此外李世民也很重视信息的收集,打仗的时候就经常亲自去敌区打探消息。当了皇帝之后,更是将各州官员的名单写在寝殿里,务必要将各地官员都记得一清二楚,不能被蒙蔽信息。对于李隆基和李林甫这样的行为,他表示拳头硬了。

    【之后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在天宝九年献《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但也只是等候分配,之后杜甫又遇到了一生之敌李林甫,没有得到一官半职。】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一进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自己的小儿子竟饿死了!在各种情绪的冲击下,他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杜甫迈向诗圣的一步,虽然经历是痛苦的,但正如杜甫自己所说“文章憎命达”,杜甫的诗在这一桩桩不幸中完成了蜕变。】

    【这五百字的长诗里,杜甫先是感慨自己多年来飘零,一事无成,想要为国效力而不得,后面表达了自己身为人父的失职与愧疚。身为诗圣,杜甫的目光当然不止于此。他推己及人,表达了对所有天下贫苦百姓的担忧与同情,最出名的一句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悲剧的事,远不止如此,同年同月,持续了整整八年、影响了整个历史、将大唐盛世拦腰斩断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李世民猛地坐直,神情紧张,要来了!

    李隆基神情恍惚:“八年竟然八年都没能平定叛乱,安史是谁?!”看到“大唐盛世拦腰斩断”几个字的时候,李隆基就听不见任何声音了。他即位之初,也是兢兢业业地处理各种政务,励精图治,才有今天的盛世。如今看到自己辛苦治理的大唐竟毁在自己手里,李隆基恨不得扇未来的自己几个大耳刮子。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尤其是安禄山,身为三镇节度使,光所掌军队就有十五万人!而且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财权,能够自给自足供养军队。唐王朝这种内轻外重的形势,是由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导致的。】

    【王朝建立之初,土地兼并没有那么严重。国家有能力分配土地,得到土地的士兵自带干粮跟着国家打仗,节省军费的同时保证了士兵战斗力。】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重,均田制和府兵制崩溃瓦解,军队只能转向募兵制,但招募士兵需要给钱,这些士兵往往受到地方军阀的贿赂笼络。久而久之军队越来越依赖节度使。】

    【安禄山身为三镇节度使,杨国忠、韦见素等人自然都很警惕他,多次上言安禄山必反。而李隆基对安禄山信任非常,认为是臣子之间嫉妒诬陷。】

    李世民恨铁不成钢:“这安禄山给你灌了什么迷魂药不成!”李世民心里猜测,李隆基可能是想搞制衡,只是这狗啃过一般的制衡之术,跟他爹李渊一个德行。

    【朝中大臣反复向皇帝进言安禄山必谋反,安禄山本人应该也不是什么安分人。在这样的形势下,安禄山就算没反也得反了。】

    【我不是洗白安禄山的意思,只是分析当时的形势,节度使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是必然的,安禄山起兵之后,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与痛苦也是深重的。】

    【安禄山来势汹汹,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至此,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历史开始了。】

    长孙皇后:“陛下?陛下!快传太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