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大红包
门外热闹的鞭炮声,混着屋里众人洋溢的笑脸,构成一幅详细具体的团圆画面。
一家人吃饭,没那么多讲究。
边外公和边外婆提了提酒杯,也没多叮嘱,就是祝边听雨和云伯川工作顺利,为国为民,对瞿清遥,则是希望她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他们的外孙女遥遥,能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了,只要她开心高兴,其余的都是锦上添花。
瞿清遥作为晚辈,给自己倒了杯果酒,团圆难得,提祝外公外婆和吴妈三位老人以及爸妈都身体健康。
看着这一幕,边外婆忍不住偏过头擦了擦眼泪。
再转回来时脸上带着笑。
“好,好,大家都高兴健康。”
“别耽误了,吃吧,遥遥你尝尝这个,这可是外婆的拿手好菜,只有过年才做一次的。”
巷子里鞭炮声开始此起彼伏起来,说明该回家的都已经到家,家家户户都开始了自家的年夜饭。
看着外孙女吃得脸颊微微鼓起的样子,边外婆只觉得无比满足。
热腾火辣的锅子也开了,对于在京市土生土长的边外婆和边外公,也是一项新奇体验。
这辣得斯哈着冒汗,但是又忍不住一直往锅里夹是怎么回事。
边听雨和云伯川对视一眼,心道爸妈现在吃辣锅的样子,跟他们在渡城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
吃完饭,瞿清遥就拿起电话,给渡城船厂家属院拨了过去。
等了一会儿,瞿母过来听电话了。
“妈,是我,遥遥。”
瞿母笑道:“知道是你,除了你哪还有别人这个时候打电话过来,跟你爸妈他们吃过年饭了?”
“吃了,外婆外公和吴妈准备了一大桌子,都很好吃,现在正准备包饺子。妈你们呢,吃完了吗,旁边是不是雅雅和几个小家伙在放鞭炮?”
瞿清遥听到电话那头有噼里啪啦放炮的声音,间或夹杂着瞿清雅恼怒的哇叫。
瞿母朝外面看了一眼,无奈道:
“可不是,饭吃完了,你爷爷跟他的老伙计夜钓去了,你奶奶和你二叔二婶在家里打叶子牌,你爸现在贴在我耳朵边上要听你讲话,唉呀你差不多得了,离远点,挤着我了。”
瞿母使劲推搡了边上的瞿父一下,才接着说道:
“雅雅跟你几个小侄儿正因为谁的二踢脚多了几个闹着呢,年龄隔得挺大,倒是能玩到一块,刚才往草丛里扔炮仗,里面跳出来只猫,雅雅吓得掉头就跑,左脚绊右脚,还摔了一跤,捂着脸说没脸见人,最后还是你几个侄子哄起来的。”
光是听着瞿母的叙述,瞿清遥眼前仿佛就有了画面。
闹哄哄的,真是有意思极了。
因为瞿母占着电话听筒,瞿父只能干着急,在旁边大喊,“遥遥,你在那边习惯不习惯?京市冷,你多穿点,别冻感冒了。”
那声音大得,叫得瞿母耳朵一激灵,下一秒没好气的巴掌就拍他胳膊上了。
“遥遥爸妈在那呢,家里还有老人,还要你提醒了?”
瞿父挨了一巴掌,委屈巴巴的,“那还不兴我担心了?”
他嘀嘀咕咕,“遥遥出门的时候你还不是操心这个操心那个的,怎么到我这就变样了,你这人,怎么还宽于待己,严以律人呢。”
不过看到自己媳妇那眼神,瞿父立马就老实了。
瞿母瞪了瞿父一眼,对电话这头的瞿清遥揭短道:
“遥遥不用管你爸,神神叨叨的,上班都不安生,知道你平安到了,我们也就安心了。”
由于瞿父瞿母要上班的原因,瞿清遥抵达京市之后只各自向两人的厂里拨了个电话,让门房转达自己已经平安到达的消息。
“爸妈我挺好的,也替我给爷爷奶奶二叔二婶他们说一声新年快乐,祝奶奶多赢钱。”
瞿母哈哈大笑,“好,一定。”
这边说得差不多,瞿清遥在瞿母的示意下将电话交给了外婆,“外婆,我妈说跟您和外公拜个早年。”
边外婆去沙发那边接电话了,过了一会儿,又换了边听雨过去。
一人一轮换的,最后足足说了小十分钟才将电话挂断。
看大家的神情,显然心情都不错。
打过电话,大家就开始一起包饺子,饺子做了两盆馅,分别是韭菜鸡蛋,和白菜肉馅,包了足足两百多个,现在天气冷,一半今天吃,一半可以改天再煮。
老习惯还是在过年的饺子里放一枚硬币,预示吃到的人新的一年诸事皆宜。
瞿清遥摩拳擦掌,结果第一个饺子就吃到了。
边外婆笑道:“大家都顺利,看来新年还是遥遥最顺利。”
除了饺子钱,边外婆和边外公还顺势将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拿了出来。
厚厚的两个包,一看就知道里面装的不少。
瞿清遥摆手道:“外公外婆,我都工作了,应该我孝敬你们,不用这个。”
“怎么不用。”边外婆强势地将两个红封塞进瞿清遥手里,“工作了也是小孩子,外公外婆给的,该拿就得拿。”
推辞不过,最后瞿清遥也只好将红封给收了下来。
只是这边还没拿稳,那边爸妈又拿了两个红封出来,一并给了她。
边听雨和云伯川没和爸妈商量过,但是做长辈的,心都相同。
遥遥在外十八年,今年才找回来,所有没给的压岁钱,都得补上。
瞿清遥心里却很清楚,自己回来外公外婆是十分高兴的,但是同时,今天的团圆并不是大团圆。
毕竟还有几个外孙没能在一起过年。
包饺子的时候,外婆的神情其实有些怔忪,瞿清遥注意到了。
边听琴错得离谱,就她自己而言,可能做不到对边听琴的几个孩子心无芥蒂,但是他们毕竟是外婆外公的血脉,瞿清遥不会这样要求两位老人。
两位老人该怎样对另几个外孙,就还是怎么对待,她没有什么意见。
正这样想着,门外有人敲门,瞿清遥过去一看,是邮差过来送信。
寄信的正是赵青山,信里向两位老人交代了几个孩子的近况,还寄来了孩子们的照片。
知道他们过得不错,两位老人也算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