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借钱
如果条件允许,李言还想让大秦所有军队的军饷都变成铜钱。
大秦军队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征召的士兵。
临时征召的士兵进行短期作战,是没有军饷的。
秦国规定,临时征召士兵参战时间超过三个月,才会领取到补贴。
也就是说,如果参战时间不足三个月,那么,临时征召的士兵除了每天获得的口粮以外,是很难得到其他物质奖励的。
所以,临时征召士兵的军饷消耗一般不会太大。
另外一种是长期驻扎的常备军。
大秦常备军由于是长期驻扎作战,所以,是有军饷的。
不过,大秦常备军的军饷并不发钱,也是发实物的。
按照大秦军队军饷的分配原则,常备军士兵,一年可以获得的军饷是六石粮食和六匹布。
秦国一匹布的价值大约是两百文钱,也就是说,一名常备军一年的军饷是七百二十文加上一千二百文,不到两千文钱。
就算按两千文钱计算,一名士兵一年军饷两贯,这是普通常备军的军饷。
如果是护卫雍城的中尉军和尉卫军,待遇会更好。
中尉军和尉卫军一年的军饷是其他常备军的三倍。
也就是说,七万中尉军和尉卫军相当于二十一万常备军的消耗。
这样算下来,秦国一年常备军的军饷是一百二十二万贯。
放在以前,那么多钱,秦国是拿不出来的,可以后就不一定了。
毕竟,随着铸钱数量的增加,以后秦国一年时间,指不定可以铸造出几百万贯铜钱。
用铜钱作为常备军的军饷,同样是好处多多,毕竟,粮食布匹的运输难度远超铜钱。
而且,直接用铜钱付常备军的军饷,国家可以更省钱。
之前就已经说过,用翻砂法铸造,铸造一贯铜钱的成本是五百五十文。
也就是说,如果秦国所有常备军的军饷直接发钱,秦国朝廷实际花费的财政并不是一百二十二万贯,而是六十七点一万贯铜钱,加上运输什么的成本,不会超过七十万贯。
而以粮食,布匹发放军队,则是不同。
之前由于秦国没有足够的铜钱作为军饷,所以,发放常备军军饷所需要的粮食,布匹,基本就是征收的实物。
而征收的实物,不计算运输成本什么的,单是其本身价值,便是百分百的。
所以,用粮食和布匹支付军队,不计算严重的运输成本,单是实际价值,一年便是实打实的支出一百二十二万贯。
相比之下,用铜钱支付军饷,一年可以节省几十万贯的财政支出。
对于整个秦国来说,几十万贯的财政支出,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所以,铜钱数量的增加,不但可以让国家拥有的财富增加,还可以节省财政,这如何不让李言重视。
不过,不管是用铜钱发官员俸禄,还是支付军饷,对于铜钱的流通性依然不够。
李言要做的,便是将铜钱全面流通开来。
李言尽管没学过什么经济学,但是他也知道,钱这东西,只有流通起来才是最有用的,如果你不让钱流通起来,那么,这些钱就无法发挥它的作用。
十月初五,李言得到一个消息,那便是,楚国和随国都派遣了使者前往宋国。
而楚国和随国派使者前往宋国的目的只有一个,借钱。
楚国攻鲁,随国伐代,都出动了几十万大军,两国大军也都深陷战争泥潭。
而几十万大军每天的消耗是惊人的。
不管是楚国还是随国,都面临着一个问题——缺钱。
不过,两国虽然都缺钱,可都没有停止战事。
毕竟,楚国为了拿下鲁国,随国为了拿下代国,两国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楚国和随国,就好像两个在股市当中,赌输的人一般,即使已经一片飘红,两国依然在不断的进行战争加码。
因为高昂的沉没成本,让两国都不愿意轻易放弃。
在楚国和随国看来,只要可以赢下现有的战争,吞并鲁国,代国,那么,楚国和随国现在的付出便是值得的。
但是,缺钱这个问题又是切实存在的。
尽管如今已经到了秋收,可是,对于几十万大军的远征消耗,秋收的财政收入还是不够。
所以,楚国和随国都想到了一个办法,借钱。
而借钱对象便是宋国。
至于为什么是宋国?首先,自然是因为宋国有钱。
坐拥天下水路运输枢纽的宋国,拥有的财富是惊人的,而宋国也已经长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可以说,国库充盈。
而反观另外三个大国。
魏,郑两国没能力借,两国国力在五大国当中,排名末尾,联合攻秦之战,郑国元气大伤,此时正在家疯狂制造军备,不可能有钱借。
魏国同样如此,在割了十五城给秦国以后,秦国和魏国的边境线东移,限制秦国东出进犯魏国的山脉已经不见了。
为了抵御秦国,魏国正在新的秦魏边境构筑防线,钱都花在修城墙上面去了。
而秦国吗?
秦国刚刚和四国结束战事,自己也没有钱都不好说,而且,楚国,随国刚刚和秦国打完仗,这时候去秦国借钱,成功概率不高,而且,就算秦国愿意借钱,楚国和随国也不愿意借。
毕竟,跟秦国这样的强国借钱,你不付出一点代价可能成功借到钱吗?
到时候,秦国要你割些地才借你钱,合情合理吧?或者是签署一些不平等条约。
你想借钱,就得割地。
不割?你去借钱,就得装孙子,不按人家的要求来,人家凭什么借给你?
所以,找秦国这样的大国借钱,代价太大。
而宋国就不一样了。
宋国是小国,楚国,随国找秦国借钱,秦国敢提割地这种要求。
可你宋国要是在楚国和随国借钱的时候,提割地这种要求,怕是不知道花儿为什么那么红?
看看楚国和随国会不会打死你?
所以,找宋国借钱,楚国和随国付出的代价要小很多。
最多不过是拿一些楚国,随国有富裕的物资,和宋国做交换。
这对于楚国和随国来说,算是值得的买卖。
而在得知楚国和随国想借钱以后,李言便在想,能不能横插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