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道德经古卷 > 第20章绝学无忧

第20章绝学无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详解,绝学无忧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八章又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立而生的,当我们越是提倡什么,就说明越缺失什么。比如说,你看孔夫子什么时候去讲仁义去讲周礼?礼崩乐坏的时候。因为礼崩乐坏了,所以要讲。那你看我们现在都要讲什么?人要有道德。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缺失了。你看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父亲爷爷奶奶那一代人,用讲德行吗?人人都是那么做的。

    比如说在古时候,特别孝顺的时候,用讲孝顺吗?那个时候不孝,会成为人们的焦点,所以谁敢不孝?大家都说你。现在孝顺成了人们的焦点,那就说明什么?现在是不孝的时候,是缺失的时候。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案,既是助词,也是结论结果的意思。大道废的时候,结果就会出现什么?仁义。老子也好,孔子也好,是不是都出现在大道废的时候。再后面的孟子和庄子是不是一样?都是在春秋战国,大道废的时候,仁义就出来了。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乱世出英雄,你看有乱世另外一个对立而产生的,是不是英雄就出来了。明白这句话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有的人到一家公司工作,怎么抱怨我的公司不行,公司不行,才有你的机会不是吗?如果公司哪都行,你哪来的机会?是这样的吧。所以不要去抱怨一个公司不好,不要去抱怨一个时代不好,就是因为有缺失,对立才会产生一个东西。

    所以你看中国的仁义,这些圣贤,是不都是出在大道废的时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看接下来都是结论: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所以就会出来有仁义之士。

    智慧出,案有大伪。一样的。大伪是什么?造假的人,虚伪的人。那什么叫智慧出啊?就是各行各业,都是用智慧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是用聪明伶俐在做事情的时候。什么就出来了?大伪。伪造的假的东西通通的都会出现,所以你看我们过去这些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仿制品呢?因为大家都是用各种智慧,各种聪明制造各种东西,所以真假难辨。接下来又说了。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当有一个时代出现,是六亲不和的,都不和睦。这个时候就一定会有孝慈的人出现,这是道的规律。还有另外一面,越是大家六亲不和的时候,这个孝慈越明显。就像在一个企业当中,大部分人不努力,是不是另外一部分人但凡一努力就出来了,这就是道。那也就是往往在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反而好的人和好的事情很容易呈现出来。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贞臣是什么?就是正直的臣下。当一个国家出现一些昏乱的时候,比如说有昏君,比如说有一些奸佞小人,是不是忠臣就出来了。那你看忠对应的是什么?是奸。如果没有奸,哪来的忠?所以你看我们看电视读历史,为什么说他是忠臣?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奸臣,或者那个时候有昏君,所以我们才说有了忠臣的出现。

    你看我们整个这一段在讲什么?是不是还是延续了道的思维。没有好也没有坏,一切都是对立当中所产生的。所以不要去抱怨哪里不好,因为不好的时候就会出现好的人,好的东西。但同时你也不要期盼好,因为智慧出,案有大伪。当你期盼所有好的东西出现,是不是也有不好的东西出现?

    我们举举生活的例子,看看是不是如此。比如说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的钱,我们想要赚更多的钱,这是我们希望的。可是赚更多钱的时候,会不会伴随不好的事情对立而产生?他可能回家少了,我们说了他有钱可能就变坏了。你看是不是都是这样的,都是在对立当中产生的。

    所以学习了道,我们不需要着急的让某个东西变好,而是什么?自然而然我只是在做着我自己,该好的时候,自然就变好了,而不是我追来的那个好。

    比如说孩子的学习,我们只是正常努力学习,只是正常做功课,他好了就好。如果是你强加追逐那个好,是不是对立就会产生什么不好的东西?其实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我们看不到。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多赚钱一定是好的,但是你没看到后面你所损失的东西。你说孩子学习好一定是好的,不对的,这个背后有不好的东西,只是我们有没有看得到。但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我们看不到,我们也知道它后面有不好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你还需要强求吗?不需要了。

    第十九章,既然不需要了,老子可说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里的绝圣弃智,是什么意思呢?还是我们讲的一贯的思维,他是被动的,不是主动追求的。我们不需要主动地追求一个圣,也不需要主动地追求一个贤。我们什么时候才会追圣贤呢?是不是在特别不堪的时候,我们什么时候才会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我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如果你满足于现在的生活,还用主动地追求吗?不需要了。这个时候民利百倍,大家生活就会变得更有利,那我们去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讲一个道理,就好理解了。

    有圣贤出的时候,是不是人们生活不幸福的时候?是这样的吧。那没有圣贤出说明什么?人们生活很幸福,安居乐业,不需要。所以你看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你不要主动地去追求这些圣啊贤啊,这些好的东西。如果你在主动追求的时候,说明你对当下的生活是不满意的。

    比如说你当下的生活还想要追逐什么,那说明你现在不幸福,但是你反过来,你要能从你当下的生活当中感受到幸福,你就不需要去追逐任何的东西,我就可以享受在现在的生活当中。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如果没有主动地去追求仁和义,把这些东西都放弃掉了,人们反而就回到了孝和慈的状态。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去掉那些智巧的东西,去掉那些利益的东西,盗贼就没有了。为什么会有盗贼?就是别人有的太多,而我有的太少,是不是就想着盗了。那什么叫盗呢?你看以前我们讲偷盗,那现在不讲偷盗了。讲什么?诈骗了。你看是不是一样的。所以越是用巧的东西,人们越是重利,这种事情就会变得越多。整个这几句都是在讲什么,让我们去除这些主动追求的东西。那么接下来看。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说刚才讲的这三句,就是并没有讲完,也讲不完,这里只是举了这样三个例子,如果这样讲下去,这种事情会变得很多,接下来怎么办呢?

    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接下来说了,故令之有所属,说那我就再讲一个概括性的,包含所有事情的一个总结吧。说我们只需要抱朴就可以了。朴是什么?最淳朴的、没有装饰的。素是什么?没有经过杂染的、最纯净的那个状态。所以我只需要见素和抱朴,少私而寡欲,就可以了。同样在讲什么?不要追求那么多,不要向外不停地去探索;不要追求圣,不要追求贤;不要追求巧,也不要去追求利的东西。我们只需要去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最后一句,绝学无忧。这里的学指的是什么?你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见识,你就会有更多的忧虑。说绝学就无忧了。我们举例子,比如说你可能自己开的车本来挺好,但是你坐了朋友的车,这就叫见识。你发现他的车坐着很舒服,他的车的外观很大方。这个时候你再回去开你的车会怎么样?不好开了,他嫌弃了。所以你看这里的学指的是什么?是你不需要不停地去增长你的见识,不停地去见到更多的东西。见的更多,你的忧虑就会变得更多。

    你看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有卷呢?内卷。为什么会从小到大生活得都这么累?你看我们现在全社会的状态,大人也累,老人也累,孩子也累。为什么累?就是总想见识更多。就给你带来更多的欲望,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忧虑,我们就离这个见素抱朴越来越远,也就是离道变得越来越远。

    所以你会发现修道的人都讲什么?见素抱朴,去欲还本,都是往回来的。就是我不需要那么多,我也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见识。举例:说你本来穿衣服可能很朴素,舒服就好了。但是你深入地去学习服装的设计,学习它的剪裁,学习它的面料,是不是你学习的越多,你就会往里走的越多。然后你对于服装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我们再讲绝学无忧,很多学习的东西都会变成我们的忧愁。你会发现如果你是做厨师的,出去是很难吃到饭的,有没有发现。即使吃,你也是百般挑剔。这一盘土豆成本也就六块钱,他这个油明显放多了嘛,我跟你说,他这个油应该是昨天的,一吃味道就不对,是这样的吧?你看卖过衣服的人出去很难买衣服的,你看人家说这个衣服多少钱,你说他这个进价我估计也就三五折,是不是你学习的东西反而又变成了你的障碍、忧愁?

    学习文化是不是如此啊?尤其是我们刚学习不久的朋友,学习完了之后,你回家看爱人没有德行的,你看他一点都不懂得付出。然后学习了之后,你回去一看,我们这老板他也不够仁爱。所以以前我们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出这种笑话,因为有的老板会带着员工一起来学习,很尴尬的。比如说那个时候我们讲《大学》,一讲到处上位的时候,上仁,处上位的时候你要懂得仁,员工齐刷刷地看一下老板,就恨不得你这段一定好好听,你回去对我们好一点。一讲到那处下位的人要懂得尊敬,敬重处上位的,要讲义气,那老板又看向员工。你看大家都希望什么?你多听,你一定要好好学,你回去要改变。你看,我们学习的东西变成了什么?我们忧愁的东西。

    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习就会犯这个错误,学习完了总想什么?要求他人,总是看他怎么没做到,所以你学习的东西,不光没有办法帮助你,反而变成了你的忧愁。我们说了,绝学无忧,我们不需要去学习那么多的东西,你就不会产生忧愁。这个时候我们说了,我们人生在世,你离不开学。那怎么才能不产生忧愁?我们讲过的,我们学来的东西是“有”,那怎么办?有若无,把它变成“无”的状态,这个时候就好了,否则一定会产生忧愁的。

    就是我们学来的东西,学完了之后,我就把它空掉,我走到街上的时候,我就是一个跟别人一样的人。我不会用学来的文化去要求别人,不会认为我有了一个什么东西。你说我认为有道了,认为我有德了,认为我有义了,认为我有文化了,当你认为你有的时候,接下来你就会有各种忧愁,就会让人反感。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绝对的无,我们就怎么办?就有若无吧。什么叫绝对的无?说你一点欲望都没有,你什么都不想做,你还需要学那么多吗?不需要。那是根本的无,但是我们还有想做的事情,那怎么办?那就第二个无的状态,我们保持就像是没有的状态,这个时候才好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