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科举,寒门读书郎 > 第140章 见总裁

第140章 见总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科考是读书人必经的一条道路,有人喜气洋洋,就有人灰头土脸。

    原本的晴空万里,却突然刮起了风,毫无征兆,风很是锐利,李承平头上戴的帽子都吹偏了些许。

    游街自然不是把西安城都走个遍,沿着贡院门前的大街,新晋举人们走了一圈就绕了回来。

    似乎早有预料,李承平提前下马。

    见状,其余众人怔然下马,跟在他身后。

    只见来人同样戴着喜庆的大红花,身着青色官袍,站着笔直,静等李承平他们走到近前。

    李承平走到面前深施一礼,青衣官吏笑道:“解元郎,总裁要见你等,不要误了时辰。”

    此人言语间十分客气,但催促的意味明显,想来是在此等候多时。

    平复了下中榜的情绪,李承平展颜笑道:“劳烦大人。”

    青衣官吏话中虽说是总裁要见诸位新举人,但听出话中意思的众人都没动窝。

    贡院前的观台上就那么大点,新举人足有九十位,就算是硬塞也站不下啊!

    李承平独自走上前,第一次见到了从京城来的大官。

    王明觉别看官职不高,可他序次很靠前。

    朝廷升官首先看的就是资历,随后才是政绩,别看王明觉一直在翰林院做事,偶尔身上挂个五寺的闲职。

    可真要说起来,如今在场的诸位没有一个比得了他。

    一见几位主考,李承平规矩的行了个弟子礼,恭声道:“弟子拜见座师。”

    科考过程中,座师负责出题、监考和阅卷。

    等日后考生入朝为官,主考官便成了考生的恩师,潜移默化的李承平就成了王明觉的门生,他们会在官场上相互照应,形成一种政治集团。

    这种政治集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党派是由利益牵绊,座师并不会逼门生同进退,但两者就是扯不清道不明的烂关系。

    反正李承平的这么认为的,举个例子,一旦有了牵绊,王明觉若是造反,别人都会怀疑李承平是否串联其中。

    那天王明觉干了什么错事,例如造反被诛十族,李承平那也是要掉脑袋的。

    不过不全是坏的地方,往后李承平被弄到那个犄角旮旯,说不准就是王明觉捞的他。

    就是这么狗带,好处多多,坏处也不少,总体是好处大于坏处。

    现如今,王明觉没做错什么,李承平也没干坏事,两人自然亲近的不得了。

    王明觉开怀大笑,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之色,赞叹道:“果然是一位青年才俊啊!”

    他与鲁严议对视一眼,两人很有默契地都选择了李承平作为解元,自然是事出有因。

    鲁严议对李承平第一场考试中的四书五经题目尤为赞赏,他认为李承平的文章风格既不生硬刻板,也不落入俗套,而是充满了个人独特的见解。

    而且接下来的第二场、第三场文章更是让他们眼前一亮。

    这只是一方面,还有则是因为李承平不落俗套的文章让他们有了想法。

    东宫日讲不是原本已经不被他们所期望,只求回京后不被人耻笑,但李承平的文章给他们希望。

    既然正路走不了,那么野路子也不是不行。

    在拆封糊名前,王明觉原以为这位才华横溢的解元郎应该是一个年长一些的考生。

    然而当他们打开试卷后,惊讶地发现李承平竟然只有十六、七岁左右,还是个尚未弱冠的少年。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年轻人的字可谓是颜筋柳骨,刚柔并济,筋骨分明。

    显然,这是多年来刻苦练习的效果。

    尽管李承平的字体带有一定的模仿痕迹,但仍然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陕西可不怎么出才子,如此年轻的解元郎更是少见。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以年龄论高低。

    李承平此前就名气不小,再加上有崔博先前的推荐,王明觉对于解元选择明确了许多。

    李承平要是知道崔博对于自己被点中解元帮助颇大,一定会感叹枕边风的威力就是大。

    常常在王明觉耳边耳语,相较于其他竞争者,自然优势大的多。

    观台之上,崔博和西安知府等人同样是面带笑意,乡试可是陕西三年一次的大事,突出的是一省文教,说出去谁人脸上不沾点光彩。

    崔博正想着怎么不经意间告诉李承平,自己对他的帮助之意。

    毕竟做了好事,得把事迹展露出来,他可不是默不作声的爱心人士。

    帮助李承平是有政治需求和目的,不然谁中解元与他有何关系。

    徐教谕更是喜不自胜,去年他便知晓李承平前程远大,但没想到仅仅时隔一年就给他带来如此大的惊喜。

    “真是叫人羡慕啊!”

    那个考生对解元的名头是充满了欣羡,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承平身上。

    落榜的考生,更是一个个神色黯淡无光,多少人因科举成功而意气风发,仿佛骏马奔腾,又有多少人会失意而归。

    乡试,终究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如愿以偿,大部分人只能黯然神伤。

    简单叙话后,王明觉让他们自行去热闹热闹,等到鹿鸣宴时,他们再聚。

    想来一众新晋举人在这几日会忙的手脚杂乱,脱不开身。

    几人回到茶楼之后,走到近前,发现报录人已将茶楼给挤得满满当当。

    胥吏是一方面,报录人则是另一方面,后者多少有点难以解决,因为他们不只有这么一两拨。

    就跟农村置席面有喜事一样,很多唱小曲的会过来凑热闹,讨点小钱,蹭包烟。

    李振良还说有几个报录的,探听到李承平家的住址后,往村里去了。

    李承平已经可以想象到爷奶他们知道自己中举后的表情,只希望余氏看到一波一波的报录人管他伸手要钱,别生气。

    乡试放榜后不久,报录人就纷纷聚集于此,谁让新晋举人老爷们几乎都在这间茶楼内。

    说来还要茶楼掌柜还要感谢李承平,冲着他的名头,今年不少士子来这等着放榜,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生意。

    对于去年院试李承平考中后,讨要来的那份墨宝更是自觉有先见之明,掌柜的嘴角不自觉的翘了起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