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大汉数学天花板
“王法?”
义妁呵呵一笑,“我愚蠢的弟弟啊,你把王法两个字拆开念一下。”
拆开念?
义纵骤然一愣,喃喃自语,“王……法,王…法,王法。”
“郅都当年为什么会被杀,因为他得罪的是窦太后,窦太后是谁?
那是先帝的生母,当今陛下的奶奶,整个大汉都是刘家的,王法不过是陛下的家法。
先帝不能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所以他不得不杀了郅都,哪怕他知道郅都不仅没有罪,还是一个大功臣。”
义妁拉过弟弟的手,让他坐在椅子上,“我知道你心中有抱负,可是你要知道,你这样的人不过就是陛下手里的一把刀,
刀尖是不能对准陛下的,否则你就失去了作为一把刀的价值。”
“我怎么可能对准陛下?”
义纵不服气,他心里还是有点数的,怎么可能敢违逆陛下。
“你不敢?”
义妁冷笑一声,“从小你一抬屁股我就知道你要放什么屁,你会有敢的那一天,那时候就是你的死期。”
义纵想要反驳却不知该如何开口,他心里也觉得姐姐说的是对的。
想了好一会,他突然开口道,“那你和富民侯算怎么回事,他到底想不想娶你。”
提到陆鸣,义妁心里忽然一阵恍惚,这个男人实在是太过耀眼,耀眼到让一向骄傲的自己觉得配不上对方。
无关乎出身,义妁在意的是他常人难及的功劳,新粮食,新武器,新医书,新学堂,
自从这个男人出现,大汉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人竟然还会带着太子去给百姓家中建炉灶。
一时间,义妁竟然想的有些痴了。
义纵猛地起身,盯着姐姐的眼睛,“姐,你的眼神不对劲啊,我听说富民侯府上年轻婢女无数,你可要想好了才是。”
出于弟弟的本能,即便义纵同样非常欣赏陆鸣的为人和功绩,但还是要劝自己姐姐想好。
“你觉得陛下为什么要安排我和富民侯见面的?”
“当然是我的姐姐又漂亮又贤惠,医术高超还有一颗仁心啊,这样的女人谁不喜欢。”
义纵嬉皮笑脸,一顿吹捧。
“认真说。”
义妁一个警告的眼神过去,义纵顿时老老实实。
“因为咱们义家是普通人家。”
“知道就好。”
……
帝国文理学院,
确切的说是科学院中划拨了几处房屋,作为文理学院的教室,而这些教室原本都是太学的。
“张秋,数学课程这方面我就交给你了。”
自己这个存在感极低的开山大弟子,以前只能去宫里教导一下太子,此时终于能以一个闪亮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张秋在文理学院的头衔也是博士,和太学中的孔安国等人一致,这个身份和张家原本的显赫比不了,
毕竟北平侯张苍历任高祖和文帝两代丞相,无论政绩还是学术方面,都是历史上能留下笔墨的人物,
张秋区区一个博士头衔还算不了什么。
“秋啊,想不到我一个本科生能教出一个博士来,为师这也算是沾你的光了。”
陆鸣毕业时还考虑过是否考研,终究是面对现实的压力选择提前进入社会,某临元年之后,毕业实在是有点难,
他怕自己再写论文的话查重过不了。
张秋早已习惯自己老师的跳脱,不知道本科生是什么意思也不会去问,毕竟有这个精力的话,他宁愿去推导几个公式。
“老师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的。”
对张秋的数学天分和水平,陆鸣是极为自信的,但有一点还是要提醒一下,
“秋啊,给他们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越浅显越好,你就当成是在教太子数学,用那个状态来。”
张秋微微皱眉,“老师是说把新入学的人也当成白痴?”
“嘘…”
陆鸣比划个噤声的手势,“瞎说什么大实话。”
“你老师我可以坦然承认自己是个数学白痴,不代表别人也能承认,尤其是太子,懂么?”
“多谢老师提醒。”张秋犹豫道,“老师,太学那边也是我去教么?”
“怎么,紧张啊。”
张秋难得的表情有些丰富,“嗯。”
“怕什么,钱压奴婢手,艺压当行人,在数学方面,他们知道什么叫高数么,有几个能学明白的,”
提到高数,陆鸣就有些心塞,当初他不知废了多少脑细胞才免于挂科的高数,在张秋面前似乎毫无难度,直接被秒杀。
陆鸣这么多年学过的所有公式和定理,张秋不到两个月就彻底掌握了,之所以用了两个月,还是因为陆鸣没有时间一直去教他。
这种水平,在陆鸣接触过的人中是独一份的,足以让大汉的儒生们知道什么叫降维打击。
陆鸣拍着他的肩膀,“相信自己,如今的你,在数学方面就是大汉天花板,绝无对手。”
张秋脸色发红,想要说话又强行控制住了自己。
“哎呀,不要太感动,”陆鸣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师对你的水平是非常有信心的。”
“老师,你…你手太重了,肩膀疼。”
张秋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他怕自己再不说出来,会被老师拍成重伤,力能扛鼎的力量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老师你是断掌吧。”
“呵呵,”陆鸣不好意思的收回手,看了看自己的左手,一条横跨手掌的纹路是如此清晰,再一看右手,没有左手那么清晰。
“不是,算不上。”有一只不明显都不算。
“侯爷,外面来了好多驾马车。”张大胆进来禀告,
“在这要叫我副院长。”
不管是科学院还是文理学院,陆鸣都是副院长,院长只能是刘彻。
“好的副院长,外面来了好多辆马车。”
陆鸣来到学院门口,只见门外此时已经停了十几驾马车,后面还在有马车不断赶来。
其中一驾马车上下来一个熟人,正是大农令郑庄,他又从车上接下来一个十几岁左右的孩子。
“富民侯,这是我小孙子郑远,以后还请严加管教。”